#發生率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55.1%降為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17.2%降為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酒精、檳榔、香菸 為頭頸癌三大危險因子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四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 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兩人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情形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其他國際研究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透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能讓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進而減少自身的飲酒行為,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

運動抗癌 降40%乳癌復發率#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全球癌症發生率逐年提高,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指出,未來20年內,世界癌症死亡人數將達到每年2400萬人,2035年將有3倍的人口死於癌症。而台灣癌症的成長趨勢與全球相當,2013年癌症新發生病例高達9萬9,143人,平均每5分26秒有1人罹患癌症,發生人數近10年成長了46%。2015年健保支出癌症花費逾815億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台灣癌症已連續34年蟬聯10大死因的首位,根據國健署最近的統計數據,2015年整年度健保支出,與癌症相關的醫療花費達815多億,對國人健康及國家健保支出都是一大負擔。運動可以降低40%乳癌的復發與死亡風險大量的研究發現,運動對於維持健康或是治療期的癌症病人都有很大的好處。不只身體活動可以顯著幫助癌症患者,還可降低治療的副作用如疲憊、憂鬱以及心理影響,甚至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已有相關研究顯示,運動還可以降低40%乳癌復發與死亡的風險!超過1/3癌症可以透過生活習慣預防超過1/3的癌症可以透過正確的生活習慣來預防,包括戒菸、減少紅肉及加工肉品的攝取,定期運動以及減少飲酒,每年全球就可以至少降低約450萬個癌症罹患人口。賴基銘醫師也指出,癌症的發生與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肥胖、菸害有密切的關聯,但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做到「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就可以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

維持運動 乳癌患者可多活5年#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癌症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WCRF)資料統計,2012年全球近170萬為乳癌新發病例,佔所有新發癌症之12%,在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全癌發生人數為99,143人,其中乳癌發生人數為11,281人(不含原位癌),佔全癌發生人數比例11.38%。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顯示台灣乳癌發生率已趨近全球乳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也是發生率增加最多的癌症,與101年發生人數相比,新增756人,發生率增加7.18%,乳癌死亡率排名則為第4位,死亡人數為1,962人,平均每天約有5名婦女死於乳癌。保持運動習慣 可提高5年存活率面對乳癌,病友們最害怕的就是復發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鼓勵乳癌病友罹癌之後,仍可進行任何對身體有益的運動,並持續維持運動習慣,他引述美國希望城醫學中心(City of Hope)期刊內容指出,對於罹患乳癌的女性,保持運動習慣可以增加戰勝癌症的機率,提高5年存活率。高於平日心跳數 喘氣、消耗能量另外,有運動習慣者還能增強人體內DNA修復能力,另外在化療期間適度的運動,也可以有效改善療程帶來的不適,所以無論是任何形態的運動,只要運動時的心跳高於平日心跳數,感覺到喘氣、有消耗到能量,都可達到運動的效果,建議病友找到自己喜歡、能夠培養成興趣並長期持續的運動,享受運動過程,才能達到運動最佳的效果。二等親內有人罹患乳癌 每2年1次檢查此外,也呼籲所有的女性,不要僅以乳房自我檢查,來檢視乳房的健康,目前政府有提供免費乳房X攝影檢查,建議45至69歲的女性、40至44歲有乳癌家族史者,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等二等親內曾有人罹患乳癌,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發生率第2高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發生率第2高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發生率第二高的隱性遺傳疾病,僅次於海洋性貧血,平均每30~35人就有一人帶因,估計每900對夫婦就有一對會生下病兒,每年新增40~50名病患,目前國內約有4000名病患,但一般人卻對它普遍缺乏警覺。這種病與第五條染色體上的「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SMN1)」有關,正常人有兩個以上這種基因,帶因者只有一個,但就像腎臟,只有一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帶因者並不會發病;但若父母都帶因,下一代便有1/2機會是帶因者,1/4機會是正常人,1/4機會兩個SMN1基因都缺失,引發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肉漸進性退化 呼吸困難由於運動神經元的基因異常,患者的肌肉會漸進性退化,逐漸軟弱、萎縮,四肢及軀幹呈現無力狀態、肌腱反射消失、無法吞嚥、呼吸困難,但智力卻完全正常,依發病年齡及嚴重程度,可分下列3型:1)第一型/嚴重型,出生六個月內會出現症狀,一般在兩歲前就會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第二型/中度型,通常在出生後六個月至一歲半間發病,患者大多可活至成年,少數則在孩童期可能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3)第三型/輕度型,症狀從一歲半至成年皆可能發生,患者長期之存活率高。  

乳癌發生率高!女性必知7大高風險群

乳癌發生率高!女性必知7大高風險群#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醫師表示,透過檢查提早發現潛在病灶,並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重獲健康,切勿等到有症狀時才來做篩檢。尤其是有家族史、偏好高脂肪食物者、不餵母乳者等乳癌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檢查。乳房凹陷、分泌物  盡速就醫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陳以涵醫師表示,乳房中的乳腺組織是由乳管和乳小葉組成,當乳腺上皮細胞因突變而產生異常分裂增生就會形成乳癌。通常乳癌發生時是沒有症狀的,大多是藉由自行摸到乳房有硬塊而診斷出,有些患者可能會有局部皮膚變厚、傷口潰爛久不癒合、乳頭有分泌物或乳頭凹陷位移等症狀。目前為止,乳房攝影術仍是篩檢早期乳癌的主要檢查方式,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45~69歲的婦女,有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因此,乳癌的高風險群更應該定期接受檢查,包含:1)有乳癌家族病史,尤其母親或姊妹等一等親曾患此及病者2)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3)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4)曾患有乳癌者5)曾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6)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或酗酒者7)未曾哺乳者除了乳攝 「自摸」仍不可少除了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之外,陳以涵醫師建議,婦女在生理期後一至兩週、停經或更年期婦女每個月固定一天皆可做自我檢查。檢查時站姿或臥姿皆可,先觀察雙側乳房是否對稱、皮膚有沒有凹陷或傷口、乳頭有無分泌物,再來同側手叉腰,用對側手指的指腹以同心圓螺旋狀按壓檢查,結束後再換另一邊即可。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已連續第七年蟬聯國人的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但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少運動,導致發生率逐年增高,到底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才能遠離大腸癌呢?這3類人最要當心:肥胖、運動少、飲食習慣差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根據研究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多吃蔬菜、少吃紅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低油脂的飲食原則,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搭配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就是最好的大腸癌預防方法」。隨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10倍邱淑媞署長表示,依實證顯示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18%-33%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提供大腸癌篩檢,至103年民眾的二年篩檢率到達40%,103年一年共有125萬名50-75歲的民眾接受篩檢,檢查結果有3萬6千人發現息肉、2,490人罹患大腸癌。許多民眾常以沒有症狀、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其發生率隨著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達近10倍。邱署長表示,定期接受篩檢是一種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度,透過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符合篩檢條件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 大魚大肉、少運動造成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 大魚大肉、少運動造成#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北市公布最新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居首,平均不到2小時就有一位市民因為癌症過世,而可以藉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大腸癌及口腔癌,分別居台北市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1及第5名,為呼應父親節的到來,北市衛生局推出「健康活力爸爸節 父親愛篩檢」活動,共同守護爸爸的健康!大腸癌、口腔癌發生率高 可早期篩檢治療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資料,大腸癌躍居市民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乳癌第4位、口腔癌第8位。其中大腸癌、口腔癌也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的前5名,這兩項癌症正威脅男性朋友健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夢蕙處長表示,103年衛生局提供59萬人次的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其中有近4千位市民發現癌前病變,1245人發現罹患癌症,證實透過早期篩檢,能早期治療,挽回寶貴的生命。台北市衛生局因應父親節,推出爸爸節活動,提供四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邀請市民一同參與。飲食西化 帶來大腸癌危機64歲的管女士,平常飲食清淡也有運動的習慣,自覺身體健康無恙,直到去年發現有血便,恰巧收到醫院提醒做篩檢的通知,首次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確診為大腸癌原位癌,在住院接受化學治療後,現定期回院接受放射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陳冠仰醫師表示,近年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比例愈來愈高,且飲食西化,經常大魚大肉,且常吃多脂、多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缺乏運動,恐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及罹患癌症的危機,提醒民眾,透過定期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就醫時機,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就是勤運動、多蔬果、少紅肉。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發生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說到癌症,人人都是聞之色變,其中乳癌更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然而國健署表示,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像是家住台北市58歲位家庭主婦江太太,三年前藉由篩檢被發現罹患1期乳癌,她勇敢面對乳癌,積極接受治療,並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現在看來反較生病前更顯得神采奕奕。晚育、肥胖 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國健署指出,101年有10525名婦女罹病,相當於每10萬人有將近66人得到乳癌,近10年間發生率更上升了56.9%。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等。另外,曾有根據研究指出,約有2成5到4成的乳癌導因,是因為過度肥胖及運動不足,癌症防治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更應該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忙碌、怕痛篩檢率低  錯失早療機會國民健康署針對發生率高峰的45-69歲婦女,提供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此項檢查是當今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的篩檢工具,甚至可降低2到3成的乳癌死亡率。以103年為例,篩檢逾80萬名婦女,結果發現近4千名乳癌個案,相當於約每篩檢175名女性即可找到1名首發案例,且有高達85.3%是早期,然而,台灣婦女常常因為忙或怕痛等藉口而拒絕接受檢查,以致近2年接受乳癌篩檢的比率僅約3成8,代表仍有許多婦女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機器更新 痛感不如從前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乳房攝影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提早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至於痛覺是個人感受,每個人敏感程度不同,甚至有人完全沒有感覺,且隨著機器更新,不適感也會跟著降低,唯不要選在生理期前、脹奶時做檢查。他也強調,乳癌一旦到了第四期,存活率會由早期的9成以上,驟降至2成多,民眾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而錯失了早期診斷的機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