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有一句名言「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這句話用在新生兒身上更是貼切。新生兒是指出生未滿廿八天的嬰兒。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醫師 鄭弋表示,在新生兒科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族群,那就是所謂的「巴掌仙子」──妊娠不滿卅八週出生的早產兒。一個妊娠廿八週出生的早產兒,即使過了廿八天後,校正年齡還是只有卅二週,而不是快滿月了,這些小朋友的神經發育必須用「校正年齡」來評估。 鄭弋說明,不管在哪一科,病史都是最重要的,大約七成的疾病光靠病史就可以被診斷出來。但是對一個剛出生的寶寶,他的病史就是媽媽生產前的病史。鄭弋解釋,新生兒科有一個特點,就是孕婦的健康情形,特別是周產期(懷孕前、懷孕過程、生產時)有無發燒、產婦是否使用特殊藥物,這些都會影響寶寶。像是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疾病都會讓新生兒發生症狀。還有一些周產期特有的疾病,例如:周產期窒息、周產期感染、胎便吸入症候群等。還有,新生兒科會處理嚴重先天異常這種特殊的疾病。雖然因為產科的進步,這類的疾病大多在產檢發現異常時,就會中止懷孕而越來越少,但還是有少數孕婦沒有規則產檢,這些特別的寶寶從出生那一刻就需要加護照顧。出生後寶寶的生理機能必須由胚胎轉換成嬰兒,這期間會有新生兒黃疸、動脈導管心雜音這些只會發生於新生兒的症狀,大部份的寶寶可以順利轉換過來,有些症狀嚴重的寶寶就需要治療。以下簡單介紹新生兒科常見的疾病:感染病原體感染胎兒可以經由不同的途徑。有些病原體會經由母體血液穿過胎盤直接到胚胎內,大家比較熟悉的像是 B 型肝炎、梅毒、愛滋病、先天性德國麻疹、先天性水痘等。這些感染都會產生嚴重的後果,例如: B 型肝炎帶原易產生肝癌,沒治療的先天性梅毒會造成腦與脊髓病變,先天性德國麻疹會造成眼睛、心臟構造異常。「上行性感染」就是病原體從陰道往內透過表面有損傷的羊膜感染胎兒,如果產婦有提早破水的病史,寶寶就有感染的風險,通常婦產科醫師會評估是否需要對這些孕婦投予抗生素。另一種就是寶寶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帶有病原體的黏膜或分泌物而感染。這就是為什麼產檢會驗 B 型肝炎、德國麻疹抗體、梅毒快速檢測。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陽性,寶寶出生廿四小時之內必須施打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如果母親是 B 型肝炎帶原且e 抗原陰性,寶寶只要定期接受三劑 B肝疫苗即可。梅毒快速檢測呈陽性的母親,必須再抽血檢驗梅毒螺旋體抗體。如果還是陽性,就必須施打盤尼西林;但是如果產婦治療的時間沒有超過四週,或者第二次抽血抗體沒有明顯減少,寶寶出生後就必須接受抽血及脊髓液穿刺檢查。結果異常的寶寶必須接受十~十四天的盤尼西林治療及後續三次抽血追蹤。目前懷孕卅五~卅七週有一項自費檢驗 B 型鏈球菌的項目,新生兒感染這種細菌七天之內發病的盛行率約千分之一至二,但是一旦發病後致死率高達20 ~ 40 % 。如果母親有 B 型鏈球菌殖居的情形,在寶寶出生前至少四小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可以大幅減少新生兒的感染率。妊娠高血壓妊娠高血壓是一種通稱,是指妊娠期間新出現,或者因懷孕而加重的高血壓。孕婦高血壓若合併蛋白尿、水腫,就稱為子癇前症。當孕婦出現高血壓時,胎盤功能會受損。這對寶寶的影響有多大,則要看孕婦的症狀是在哪個孕期出現,以及孕婦是否遵照醫囑控制血壓而定。這些產婦生出來的寶寶,常常會因為體重不足而發生低血糖。寶寶低血糖如果沒有立即處理,會影響腦部功能,甚至發生癲癇。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是懷孕後卻發生高血糖症狀。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情況會有一點不一樣。這些寶寶通常會發生體重過重的情形,但是因為受母體高濃度血糖的刺激,寶寶的胰島素分泌過多,也會造成出生後低血糖的情形。 3% 糖尿病產婦的寶寶會因為肺泡表面張力素被抑制,導致新生兒呼吸窘迫症,而需要呼吸器輔助。另外,這些寶寶也容易有心室中隔肥厚、低血鈣、紅血球增生症、新生兒黃疸的情形。新生兒早產兒身體的膽紅素是紅血球破壞之後,血紅素的代謝產物。寶寶出生後,血紅素要從胎兒的HbF轉換變為成人的 HbA 。 因此在寶寶出生後三天,一般會開始有黃疸的現象產生。如果血球的破壞持續增加,黃疸就會更厲害。這種情形可以發生在血型O 型的母親生下血型非O型的寶寶,或者蠶豆症的寶寶接觸到強氧化劑引起溶血反應。由於膽紅素是由肝臟處理後,經疸道輸送至腸胃道排出體外,所以有黃疸的寶寶我們會鼓勵家長多餵奶,只要吃得多,大便次數多,自然就可以把膽紅素排出去了。還有一個常見的原因是脫水。如果寶寶奶喝的不夠,也會造成黃疸。一般我們會請家長們注意寶寶的尿布是不是夠濕夠重,出生三天後如果濕濕重重的尿布換不到四~六次以上,就表示寶寶吃不夠多。其他造成黃疸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新生兒肝炎等。嚴重黃疸對寶寶的影響中,最麻煩的就是核黃疸。由於出生兩週內的寶寶,其腦部的血管障壁尚未成熟,過多的間接型膽紅素會沈積在腦部的神經核產生腦病變,其症狀不會馬上表現出來,多半在一歲以前會出現腦性麻痺或神經性聽力受損。如果寶寶的膽紅素值沒有高到需要換血的程度,發生核黃疸的機會不大。鄭弋最後提醒父母,大多數的足月寶寶,只要吃奶吃得好,一般出生後兩週黃疸會自行消退。但是哺餵母乳的寶寶,黃疸會拖比較久,有的可以拖到四~八週。遲發型母乳黃疸通常不會發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不需要因此停止餵母乳。家長們除了觀察寶寶的膚色外,還要注意寶寶的活力跟大便的顏色,如果寶寶的膚色越來越黃、出現白色的大便,或者活力變差,都要帶寶寶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此文章摘錄:台東基督教醫院電子報/第55期http://www.tch.org.tw/tch/12/20100110/55_0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