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症狀

孩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症狀#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長帶著孩子就診,上課不專心、學習效率低落等症狀,背後的成因常是因為孩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李佳蓉分享很重要的觀念:注意不足過動症到底是什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常見3大類症狀李佳蓉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常常表現出注意力渙散、易分心、活動量大、情緒及衝動控制的自制力與同年齡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異。有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朋友,常見的症狀有3大類:1) 注意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干擾而分心,注意力短暫,健忘,做事情欠缺條理,粗心大意。2) 活動量大/很難靜下來,不停把玩附近物品,愛講話,動作很大。3) 衝動/作事魯莽、沒耐性,時常打擾別人。由於上述問題,常常讓小朋友書讀得不好,交朋友也受挫,上學或在家都遭到排斥。不了解ADHD的家長或老師,常把問題歸咎於小朋友個性懶惰、不努力,或是調皮,故意找人麻煩,於是就用更嚴格的方式去要求小朋友。但是根本問題在於注意力的問題沒有解決,小朋友可能沒注意到大人的要求,很容易就會因為沒在聽再度遭受懲罰。勉強小朋友的結果,變成對於學習充滿挫折與仇恨,聽到上課就會生氣,遇到寫功課就逃避,也往往衍生出更多的情緒問題。腦內神經傳導、活化能力、大腦迴路等 導致腦部發展異常其實ADHD孩子裡,多數都聰明、反應很快且善良純真,然而一旦提到學習就很辛苦。這些孩子必須比其他小朋友耗費更大的力氣克服注意力問題,才能把剩餘的精神投入在事情上,把一件事情做好。小朋友為何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呢?李佳蓉醫師說明,醫學上最有力的解釋是與腦部的發展有關。研究指出,這些發展的異常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腦區活化能力、大腦迴路及結構上的問題有關,掌管注意力及自我控制的腦部出問題,讓小朋友難以克制衝動,工作記憶短暫,情緒控制差,甚至組織計畫的能力都變弱。因ADHD無法專心 孩子並非懶惰或故意搗亂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當注意力出現問題時,孩子讀書根本沒辦法專心,拖延、動作粗魯、不受控制。家長可能疲於奔命,吼叫催促孩子完成作業,用盡心思及體力讓孩子補習、上課,哪裡有問題就去補哪裡,但其實沒有就根本的問題來尋求解決方式。應該找出原因,並且針對腦部功能做調整,才能協助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朋友。李佳蓉醫師強調,因ADHD而受苦的小朋友們,都不是懶惰、也並非故意不配合,而是因為ADHD的症狀讓小朋友過的很辛苦。他/她們需要完全的了解,評估及治療,加上良好的醫師、家長、教育合作了解孩子們所遇到的困難,從根本調整,讓小朋友不再受ADHD所苦,享受快樂的成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與出生月份有關?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與出生月份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了解多少?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台灣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發生率在 5-8%,也就是一班三十個人之中大約就有兩位兒童產生類似的問題;且根據研究發現,七月和八月出生的孩子,較易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多因生理協調出問題所致兒童發展專家廖笙光老師指出,許多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其實源自於生理上的協調問題,特別是在班上「年齡較小」的孩子,較容易因為成熟度不足,進而產生手眼協調、書寫技巧、動作協調等問題;若是孩子本身挫折忍受度比較低的話,往往會在團體生活中成為一個不定時炸彈,此時能夠協助孩子的方式,除了多方的鼓勵和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克服生理上具體的困擾,增加孩子面對真實的能力。研究:七月和八月出生孩子較易罹患ADHD據芬蘭一篇大型的研究論文證實,研究人員追蹤從 1998-2011 年開始入學的小學生,蒐集一共六千多名被診斷 ADHD 的孩子,統計他們的出生月份,結果顯示,年齡最小的兩個月份出生的孩子,相較於年齡最大兩個月份的學生,被診斷 ADHD 的機率會增加 26%(男生)與 31%(女生);對照台灣的學制而言,就是七月和八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治療ADHD 專業引導是關鍵廖笙光老師說,父母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毋需擔憂、恐懼或排斥,而應是了解、接納並陪同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因此孩子在出現心理問題之前,可能就已經遭遇到一些生理上的困擾,只是不為家長所察覺,孩子在不斷努力卻又反覆受挫之下,最後就會演變為對於學校及團體的抗拒,甚至出現情緒上的問題;此時孩子需要的不只是鼓勵,而是更專業的引導與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活潑是不是過動症?就診前寫下4問題

活潑是不是過動症?就診前寫下4問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學1年級的林小弟從小就活潑,在校時會嘲笑同學,因此人際關係不佳,在家時也經常與家長爭論,等不及別人說完話,就會插嘴說不相關的話題。家長深感委屈、挫折,忍不住以打罵的方式管教,但總是無法改變,反而讓孩子被孤立,導致惡性循環。就診檢查及測驗後,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擔心孩子不專心是生病 先回答4個問題南投醫院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家中小孩活動量高,專注時間與其他小孩不同,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這樣不專心的行為是不是生病,抑或只是調皮、愛玩。衛福部南投醫院復健科提出4步驟,讓家長在帶孩子至診間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前,可以先完成的資料,讓醫師能夠參考,使得孩子能夠獲得適合的治療。首先,準備4張紙,找個寧靜的時刻坐下來,好好思索以下的問題,釐清真正困擾的地方。第一張紙寫下你最在乎、擔心孩子的是甚麼?就家庭、學校、社交等方面具體列出你覺得的問題。觀察孩子能力、情緒問題 也可藉量表檢測第2張紙寫下:孩子的「健康問題、心智發展、動作協調、感官問題、學習能力、情緒問題」這幾方面,你覺得與一般小孩不同的地方。第3張紙:可以試著從網路上下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量表」填寫後,列印1份。第4張紙:找機會與學校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寫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將準備好以上4張紙帶去門診,可以幫助醫生有效率的整理出孩子的問題,幫孩子做個正確的評量與診斷,給予您適切的治療方向。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會自己康復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2歲的黃爸爸到診間抱怨8歲孩子整天都在做白日夢,上課東張西望、坐不住,感覺整天精力充沛,沒有一刻是安靜的,就連房間也總是一團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容易讓家長誤會不夠認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指出,經過多次問診與評估,加上老師與家人的資訊後,確診黃小弟應該是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沒想到黃爸爸自我揭露他也有一樣的症狀。蔣立德醫師指出,過動症在成人身上的表現,即使好動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經歷而逐漸收斂,但仍會表現在工作分心、注意力不易集中上。另外也有許多家長,把ADHD當作是孩子不夠認真,不夠努力,讓孩子無形中承受了無比的壓力。將生活拉回正軌 專業評估很重要蔣立德表示,ADHD的診斷往往需要經過好幾次門診,在詳細病史詢問與資訊蒐集,確認個案從小在不同的情境下與年齡中,都曾經長期出現注意力缺失或過動衝動症狀,才能確診。同時,我們才更有把握這些旁人眼中的行為特色特質,究竟與ADHD的關聯為何。一旦確診,我們才更能有系統地討論下一步的治療模式,將生活步調逐漸拉回正軌的第一步就是要接受專業評估。在接受過完整的評估之後,黃先生與孩子一同接受了ADHD的治療。一段時間後,我逐漸在這對父子的互動中看到笑容,那不單純是爸爸與孩子在症狀上的進步,而是整個家庭和諧與溫暖的發酵。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

分心不耐煩 成人也會過動!#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8歲的女性,從小就有易分心、坐不住的問題,這幾年發現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因為記憶力不佳時常影響工作表現,花大錢到相關機構尋求治療卻沒有效果,前往特接受評估,確診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經過一年的規律服藥與行為治療,症狀得以改善。女性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隆正博士表示,由於女性比較容易產生情緒困擾,有比男性高5倍的憂鬱症共病風險,而且女性在診斷為ADHD之前,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機率也比男性高3倍。過動症通常會在12歲之前就有症狀出現,成人病人通常會表述從小就有相關症狀,如果小時候未被診斷出就診,症狀持續到成人,因成人世界須面臨更多的問題,病人會覺得更受困擾。罹患ADHD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衝動控制不佳、做事丟三落四、提前放棄等狀況,長期的挫折感也會合併憂鬱症狀,常未被發現其實是ADHD,台灣社會大眾對成人ADHD的認知普遍較不足,因此就醫率低下的的問題頗為明顯,如果沒有治療,生活功能容易受到影響。成人症狀、共病、困擾處都跟兒童不同 從台灣健保資料庫分析2000到2007年的22萬8千位ADHD個案發現,20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ADHD男女的比率分別為3.39至4.07(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3.87至4.31(盛行率之男女比率),然而在20歲以上成年ADHD的男女比率卻為0.24至0.76(發生率之男女比率)及0.35至0.98(盛行率之男女比率)。黃隆正博士提醒,並非只有ADHD會造成注意力問題,尚有許多其他的身體心理狀況或疾病會影響一個人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做鑑別診斷才能對症下藥。事實上成人ADHD個案不管是在症狀表現、共病、影響層面與困擾、以及治療處理方式,都跟兒童不同。建議有類似困擾的民眾,應到「成人ADHD特別門診」來接受進一步的評估。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

兒時過動症未治癒 恐工作挫折就想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每個國小班級中,幾乎都有1~3個特別調皮搗蛋的學生,彷彿像個彈簧般怎麼樣也坐不住;事實上,這些孩童並非家長管教不周,而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一旦錯過國小這段黃金治療期,長大後恐會引發更多問題,如逃家、翹課,甚至是犯罪等行為。5成長大仍存症狀 低自尊、社交障礙根據研究發現,有些ADHD孩童會隨著年紀增長、發育逐漸改善,但卻有百分之50的患者長大後仍存在部分症狀。對此,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醫師葉啟斌表示,由於小朋友在幼稚園、低年級時,症狀侷限於單純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但若拖到小學過後,隨著課業壓力、人際關係,可能會出現低自尊、缺乏學習動機及社交障礙。不只如此,當學習環境改變、交友圈擴大;有些症狀還會變得更複雜,包括:焦慮、憂鬱、逃家、翹課等,甚至出現退學、違規、犯法,吸毒等不良行為。葉醫師說,許多當兵後因憂鬱症、躁鬱症調單位、提前退伍的患者,都是因為過去曾有ADHD症狀,但卻從未接受治療,以致當兵受到壓力、管教時無法忍耐適應。壓力大、調解差 演變憂鬱症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醫師劉弘仁也說,孩童時期有ADHD症狀,進入社會職場也會比其他人辛苦;由於自我調解能力差、不易專注,只要遇到不順遂、挫折,就會選擇轉移跑道,變成工作一直換來換去的情況。但是,也有許多ADHD患者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上且表現亮眼;因此劉醫師強調,父母在子女成長階段,應讓他們多方學習才藝、從中培養興趣。而目前國內所核可的藥物治療分為兩種,「中樞神經興奮劑」如利他能、專思達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如思銳;研究證實皆不會有成癮問題,且不影響孩童生長。另外,曾接受藥物治療的ADHD孩童,日後自尊心、社交能力及學業都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得好;因此,唯有透過早期治療、控制,才能預防後續複雜化。

小孩太調皮非管教不好 都是ADHD在搞鬼

小孩太調皮非管教不好 都是ADHD在搞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你家也有常常坐不住、愛亂跑亂跳的小孩嗎?許多人看見這種特別「活潑」的兒童,都會認為是家長管不好、沒在教;但其實,他們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患者,容易分心、犯錯、忘東望西。根據調查顯示,台灣已有將近5~7成的小孩飽受困擾,卻只有2成接受治療。大腦前額葉皮質發展遲緩 影響專注力對此,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淑芬表示,許多家長因為不知道孩童過度「活潑」就是所謂的ADHD;甚至有人認為長大會自然好、只要好好管教就能改善,因此不願帶孩童就醫,以致錯失黃金治療期,讓症狀持續復雜、合併其他精神病症。事實上,ADHD是一種腦部生理疾病,由於腦內分泌的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濃度功能異常,導致大腦前額葉皮質部分比他人發展遲緩;研究證實,罹患ADHD的孩童,大腦神經纖維束完整性不足於一般正常人,因而影響專注力、計劃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造成學業表現、人際及行為困難,讓其他人覺得他們「很奇怪」。把握國小黃金治療期 避免病情複雜化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江惠綾說,罹患ADHD的小朋友通常在3歲時就會特別好動,到了5、6歲便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等情況;一般來說最容易發生在7~12歲的國小時期。此時父母就必須要特別有耐心、細心的與孩童溝通,告知行為對錯。並且避免「原則不一致」教導,應是雙方與孩童灌輸的道理相同,以免讓孩子錯亂、搞不清楚。而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效果最好,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及「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促進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及抑制回收,幫助孩童提升專注力、穩定度及認知功能。且應掌握就讀小三前的黃金治療期;由於此時還只是單純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若及時協助孩子,也能避免病情複雜化。 

小孩非不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大Q&A

小孩非不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5大Q&A#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明自從上小學後就常常出狀況,不是上課發呆、愛講話,要不然就是習題沒寫完被留校加強,為此老師特地打電話給媽媽,建議媽媽帶小明去醫院看精神科,看看有沒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問題。其實,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一旦理解有誤或不願意配合治療,對孩子來說傷害恐是一生的。因此,以下也歸納臨床上常見的問題,讓醫師來解答:1)注意力不足是什麼?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李吉特醫師解釋,注意力不足指的是「不能穩定的維持專心的狀態」, 這樣子不能穩定維持注意力的狀況,會影響很多層面,比方說:無論是做事或是考試都很容易粗心,常掉東掉西,也因為要維持注意力比較費力,常會迴避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所以不喜歡預作計畫,於是做事容易草率拖延,也常因迴避整理的工作,而使得生活環境一團混亂。2)與過動/衝動的差別?至於過動的現象就比較好理解,舉凡坐不住、橫衝直撞、爬上跳下、體力特好等,但過動的現象也不僅止於動作,像是愛講話、思考跳躍也是過動的表現。此外,過動也常常伴隨有「衝動」的現象,比方總是插嘴、不能等待等。且研究中也逐漸證實,「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這三種現象很常同時發生,都是源自於大腦發育的不成熟。但也有可能只有其中的一項或兩項發生而已,因此,也有不少人只受注意力不足的困擾所苦,而沒有過動或衝動的現象。也因為這樣,常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不適合用「過動兒」來簡稱,畢竟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苦的人,可不一定都有過動的困擾!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方式?李吉特醫師也表示,要判斷孩子是否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需要有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包括醫師的詳細問診,也要配合專門的心理衡鑑。但有些爸爸媽媽會有疑慮,精神科不是都是在看有精神方面疾病的人嗎?其實精神科服務的範圍,除了嚴重型的精神疾病,有更多的求助者是因為情緒困擾、壓力事件、自律神經失調等,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包含在這當中。4)如何治療?若是被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的方法有很多,科學證據公認有效的像是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這都有賴醫療團隊的準確評估以及爸媽、孩子、醫療團隊三方的長期合作。5)大人也會注意力不足?醫學研究已經證實,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現象隨著年紀增長會進步,但也有可能會延續到成人時期,也就是說,成年人當中也會有部分人從小就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現象,到了成年還是深受注意力不足過動所苦,比方說在工作上常常遺漏或拖延、總是生活在混亂和修正的惡性循環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