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

切除腸子致拉肚子虛脫無力 西醫無力中醫師搞定

切除腸子致拉肚子虛脫無力 西醫無力中醫師搞定#糞便

70歲葉老先生因腸中風,切除2/3的腸子後,西醫師告知老先生因切除腸子,腹瀉會一直伴隨著他,求診過無數腸胃專科醫師,都無法治癒,近日老先生前往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中醫部診療,中醫師把脈發現老先生應是脾濕泄瀉,給予「胃苓湯」服用治療,經過2個月的治療期,現在老先生一天只解一次便,食慾體力都有改善。台南郭綜合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李盈廷在醫院網站的衛教文章上表示,中醫認為如果拉肚子太過頻繁,會讓身體變得虛弱,導致頭昏頭重、疲勞倦怠、腰痠膝軟、口舌乾燥卻不想要喝水、脈象沉數無力等,慢性腹瀉雖不像急性腹瀉那樣有脫水及感染的危險,但長期下來,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身體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如果發生在小孩身上,還會導致發育不良,還是必須及時診斷及處理。李盈廷中醫師在文章中表示,如果腹瀉的時間長達兩週以上,就屬於慢性腹瀉,臨床上常見的慢性腹瀉都有原因,像大腸激燥症、膽結石併膽囊炎、輪狀病毒感染後遺症、腹腔手術後遺症等,中醫看慢性腹瀉除了分辨症狀並且治療外,病因的診斷也是很重要的,由於長期的腹瀉,會讓腸子處於虛弱無力的狀態,就會發生消化不良的結果。李盈庭醫師在文章中表示,慢性腹瀉的治療原則上也是當作腸道過敏治療,常用溫脾補腎、清利濕熱,緩解腸黏膜的刺激性、重建酵素活性,回復腸平滑肌力量,最重要的是不會有腹脹便秘的問題,通常服用後第一天便意就會漸減,第二天即可恢復機能。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中醫師黃健財提醒,慢性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或糞便中水份增加,且時間超過兩週,若有慢性腹瀉情況一定要儘早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腹瀉怎麼辦?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369身體太冷容易腹瀉?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09&mon=3&id=231如何照顧慢性腹瀉的寶寶?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4514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糞便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糞便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