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影

走出陰影 在心中與過往、自己和解

走出陰影 在心中與過往、自己和解#陰影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許多中年人的成長記憶都不快樂,追究起來常和父母親相關,有些人在歧視、壓抑與委屈中長大;有些人在衝突、暴力與疏離中長大,好不容易走到自給自足的大齡,以為可以揮別陰暗的過往,老父母卻需要你的照顧,命運再次掌握了你。與老父母和解很困難 在心中與自己和解便足夠原本以為他們老了、弱了,能心平氣和的談談過去,化解心結,然而全不是這樣的,一碰到過去,老人們有千百種藉口與推託,甚至是指責,你又成了那個憤怒、悲傷而無助的孩子。與老父母和解是很困難的。曾經回到故鄉看見自己成長的老屋嗎?如今已經頹圮,房梁塌陷,窗戶破毀,被荒煙蔓草包圍。想要在那裡尋找安全的棲身之所,只是徒勞無功。拉出距離看待被照顧的父母,他們也就是無助的、被病痛纏身、充滿恐懼的老人,如此而已。和殘破的老屋並無二致。只要能在心中與自己和解,便已足夠。曾經造成創傷他人 加強自我人生能量小時候家族裡的一位長輩歧視我,她在大家面前嫌棄我,說了許多羞辱的話,可能因為我是個女孩,可能因為她跟我父母之間有心結,可能因為她沒有生育。直到成年之前,我最怕過年團聚,常常只能躲在廁所裡。為了爭一口氣,不讓長輩看扁了,不讓父母面上無光,我真的成為一尾力爭上游的魚兒。長輩對我的敵意漸漸消除,我領了版稅便邀請家族長輩們去餐廳吃飯,她看著我的眼光變柔和了,還很願意別人知道我們的親屬關係,也以我為榮。當她罹癌住院,我燉了香菇雞湯給她送去,搭公車前往醫院的途中,忽然明白了,她其實是我的貴人,因為她的不屑,激發了我的鬥志。我應該感激,想到她即將離世,覺得有些不捨。曾經創傷我們的人,其實是加強我們人生能量的人。與過往和解 才能從容老去被霸凌的歲月使我更懂得悲憫,同理弱者,對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大學受到不友善對待,使我更加警醒的審視自己,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的過每一天。創傷過我的這些人,確實增加了我的正能量。有了這樣的領悟,還要繼續浸泡在自憐的情緒中嗎?應該告訴自己,一切都過去了,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我要往前走去,不想帶著這些痛苦和憂傷,它們已經沒有意義了。當我與過往和解,與自己和解,才能從容自在,心平氣和的漸漸老去。(本文摘自/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天下文化)

追求完美?別讓孩子陷入教養陷阱

追求完美?別讓孩子陷入教養陷阱#陰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時時刻刻追求完美,不只會讓父母心生不安與內疚,也會影響孩子,身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觀察到父母追求完美,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首先,孩子會透過父母的言語,學習到犯錯時的焦慮感──這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側聽到父母的談話。側聽談話 孩子聽得懂父母的內心6歲的冠宇聽到媽媽談論他的足球成績,或是8歲的雅惠聽到父母談論姊姊和老師所發生的問題,他們聽得出父母的擔憂,也聽得懂父母的抱怨,例如,孩子可能會聽到父母在閒聊時,提起他們的選擇:「我應該讓宗翰4歲時就開始學棒球,現在他已經6歲,落後太多了。」或是「我要寫信確定宥翔2年級的導師是李老師,因為林老師真的沒辦法讓學生做好升上3年級的準備,我不想讓宥翔的成績因此落後。」內化在心裡 導致不願承諾任何事聽到這些事情後,孩子會將一切內化在心裡,但是,他們的身心發展其實還不足以應付他們所聽到的事情,他們只聽得出父母言語中,對做了「錯誤」選擇所產生的焦慮感,並將其解讀為「一步錯,全盤皆輸」。宥翔的導師如果不是李老師的話,就沒有辦法做好升上3年級的準備,宗翰沒從4年級就開始學棒球,所以怎樣都成不了一個優秀的棒球員,這可能會導致兒童和青少年不願去承諾任何事,或是做決定,但是,萬一他們所做的選擇是錯的呢?萬一他們改變心意了呢?不情願是缺乏動力、對後悔的恐懼你可以看到父母如何為孩子「做準備」,讓孩子以為犯錯一事是可以避免的,也難怪孩子不願意做決定,父母可能會以為孩子的不情願只是缺乏動力,但事實上卻可能是恐懼──對於後悔的恐懼。一個8歲男孩的母親告訴我,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她兒子告訴她,他想打球,但是真的到了球隊要報名時,他卻改變了心意,然而當賽季開始後,他又告訴母親,他真希望當時報名了。(本文摘自/別急著給糖吃,先教孩子思考:在科技時代,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積極行動力/大好書屋)

喋血案造成陰影 醫師:群眾易互相猜忌

喋血案造成陰影 醫師:群眾易互相猜忌#陰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發生的北捷喋血案,造成民眾內心的不安,以致附近周遭有個風吹草動,就會變得格外緊張,好比昨天所發生的烏龍案,一名男子只是低頭玩著自己的計算機,不小心碰到他人,引發別人的不悅。但對於不善表達、溝通有自閉症的他,不知道該如何與別人解釋誤會,又加上最近所發生的事情,才會有這種烏龍事件產生。喋血案效應引猜忌 醫:保持正面想法勿恐慌  據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段永章醫師表示,經歷捷運喋血案,難免對社會造成衝擊,讓民眾感到震驚,導致人與人之間容易互相猜忌,而在壓力驚慌下,群眾心理往往會因自我保護,往最壞的情況設想,比如有人向你揮手致意卻連想到對方是否要打我。此外,段永章醫師更表示,要消弭這種不安、降低內心的威脅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正向思考,相信社會絕大多數都是好人,不妨以微笑面對迎向而來的陌生人,多幫助別人、親子多溝通等,都是提升正向思考的能量。衛福部八里療養院陳俊鶯表示,民眾面臨恐慌事件,若感到焦慮不安,可以找信任的親友,分享經驗及感受,也可以選擇參加以往曾讓你有心情放鬆經驗的活動,都可以有效紓解不安的情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