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電子耳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人工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小弟出生時聽力篩檢異常,父母發現他到了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媽媽,經檢查後得知雙耳均罹患重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後成效不佳,經由人工電子耳與聽能創建的協助,吳小弟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表示,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1%,以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每年有600-2000名新生兒罹患此疾病。其中90%以上患者父母聽力正常,而此族群當中1/3則為雙耳重度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仍無法聽見。3歲前植電子耳 語言能力可恢復9成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絕大多數為耳蝸出問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繞過受損的部分,以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需要留意的是,3歲前為腦部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把握此階段植入人工電子耳,嬰幼兒在適當的聽覺口語訓練後,語言能力可恢復8至9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植入的時間越晚,成效會逐漸遞減,一般來說以不超過7歲為宜。而成人後才罹病的患者成效更佳,學語後失聰者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通常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場表現都與一般聽力正常者相當。微創手術可保留原有聽力傳統電子耳手術耳後傷口長達10-20公分,傷口照護相當不易,患者必須住院一周以上,且一個月後才能開機啟用。此外,手術必須破壞耳蝸原有構造放入電極,對於原有正常的毛細胞傷害也比較大,不易保留殘存聽力。改良後的微創手術傷口僅不到3公分,術後隔天或第二天就可開機啟用並出院,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此外,手術改由耳蝸的自然開口置入電極,可減少對原有正常耳蝸的破壞,進而保留原有聽力,以待未來更先進技術問世時受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人工電子耳通了 周歲寶寶受惠

人工電子耳通了 周歲寶寶受惠#人工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剛滿1歲的李小弟因出生時聽力篩檢未通過,詳細檢查診斷為「極重度聽力損失」,左耳幾乎聽不見。出生4個月後開始戴助聽器,但對聲音反應仍然不佳,使用助聽器3個月後還是只能發出「咿咿啊啊」的單音。父母擔心孩子成長受到影響,積極把握寶寶的語言學習黃金時期,上周讓李小弟同時接受兩隻耳朵的人工電子耳手術。聽力篩檢未過、對超過100分貝的聲音才有反應另一位楊小弟弟目前1歲9個月大,出生時聽力篩檢未通過,檢測時甚至需要超過100分貝的聲音才有反應。出生4個月後開始戴助聽器,由於對聲音反應不佳,高頻的地方不足,只會發出咿咿啊阿的單音,也在上周接受單耳健保的人工電子耳手術。為使小朋友的整體發展不會因為聽力關係而受到影響,因此決定盡早讓小朋友植入人工耳蝸手術隔天開通電子耳寶寶就有反應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陳光超、醫師陳冠華皆表示,上周完成的台灣第一和第二例健保給付人工電子耳手術對向都是1歲多的寶寶,於手術隔天開通電子耳時均已對聲音有反應。李小弟弟的爸爸媽媽更呼籲聽損兒的家長不要放棄,檢查出孩子有異狀應及早帶孩子接受治療,不要錯過黃金成長期。18歲以下聽損兒每天新增60~100人醫師表示,台灣18歲以下的先天性聽損兒每年新增約60到100人,當聽損嚴重時則需植入人工電子耳,但單耳人工電子耳費用約落在90萬至110萬元間,容易造成大部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期。衛福部健保署於今年7月正式通過人工電子耳健保給付,對象為18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的先天性聽損兒,家長只要負擔健保,預計第一年將有150人受惠。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植入案例突破2000人

人工電子耳納健保 植入案例突破2000人#人工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黃小弟在出生11個月時,父母發現他對鞭炮聲沒反應,帶他去醫院檢查,發現他兩耳都有聽力受損的情況,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耳蝸聽覺絨毛功能不彰!三歲時,黃小弟植入人工電子耳,讓原本不會講話的他,現在不只會講話,語言、學習速度也都和同儕並駕齊驅。 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 首年預估150位兒童受惠經過眾多社福團體長年奔走、推動,加上相關專科醫師、醫療科技評估,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終於公告今年7月1日起將人工電子耳正式納入健保,以18歲以下雙耳聽力損失大於90分貝兒童為給付對象,首年預計超過150位兒童受惠,讓過去動輒近百萬的醫療器材不再是重度聽損者遙不可及的夢想。長達29年追蹤 人工電子耳有效運作率達92.1%在此之前,台灣已有超過2000位聽損患者植入電子耳,重新獲得聽力,這些聽損族群不論在課業或工作上,都表現優異,不輸常人,有時表現甚至超越常人。根據最早引進台灣的澳洲電子耳長達29年植入體(鈦金屬電極)追蹤報告顯示,至今有效運作率仍維持92.1%。成年失聰者植入人工電子耳 有助改善聽覺表現林口長庚吳哲民醫師統計500例個案後比較後發現,失聰成人植入者在術後,聽覺、知覺表現多有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3-6個月即可看出成效,因此吳醫師認為,成人植入還有相當大的努力、推廣空間。雙耳植入人工電子耳 語言辨識力更提升吳哲民醫師的長期個案追蹤與另一項雙側聽覺實測研究顯示,在噪音背景下,雙側耳植入電子耳會比單側植入擁有更佳言語辨識力與「聲源定位能力」,這一點對重度聽損者是相當大的突破,這也是目前所有耳鼻喉科醫師極力鼓勵第二耳電子耳植入重要因素之一。Alana大姊姊鼓勵聽損兒 勇敢追逐夢想中美混血的Alana(鄭雅文)出生便有極重度聽損,因而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並搭配「聽覺口語教學法」訓練,透過學習努力克服聽損。父母親用盡全力彌補Alana的聽力損失,更將小愛轉化為大愛,創立「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幫助更多聽損孩童學習「傾聽」、「說話」。現在的Alana不僅開朗活潑、熱愛冒險,還接下《Follow Alana愛遊台灣》行腳節目主持棒。在電子耳突破2000例里程碑的感恩會上,Alana特別以大姊姊的身分幫所有植入電子耳的小朋友加油鼓勵,並以自己奮鬥的經歷和大家分享,並獲得廣大迴響。(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單耳失聰40年 竟致雙耳全聾

單耳失聰40年 竟致雙耳全聾#人工電子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單耳失聰,小心恐致雙耳全聾!56歲的陳姓婦人40年前高燒導致左耳失聰,因害怕醫療負擔一直沒有就醫,原本還能藉由右耳聽力跟外界溝通,最近4個多月右耳開始出現漸進性聽損,雖然曾佩戴助聽器,但因雙耳全聾,助聽器無法發揮效用,之後在醫院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下,成功植入人工電子耳,婦人現在已能重新聽見兒子的聲音。人工電子耳傷口小陳姓婦人右耳出現漸進性聽損,到醫院檢查評估後,確定為重度聽覺機能障礙。雖然曾試著載助聽器但效果不佳,4個多月以來陳女士活在無聲世界,喪失聽覺讓她即使在家也經常受到驚嚇。經詳細檢查與評估後,建議植入人工電子耳,但患者擔心器材費用高恐造成家庭負擔,醫師協同社工人員啟動申請醫院專案補助,順利植入人工電子耳。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何旭爵指出,隨著微創手術進步,人工電子耳至今已相當純熟,以往要開到20公分大的傷口,但現在只要於耳後方開3、4公分傷口,將電極束植入耳蝸,外部麥克風收到聲音後轉為電刺激,經由聽神經傳至腦幹和大腦,病患便能聽到聲音。語言認知細胞失去記憶、辨識度差何旭爵主任指出,成年人若全聾超過5年以上,即使裝了人工電子耳,但因聽力逐漸被其他的感官知覺取代,使得大腦的語言認知細胞已經失去記憶,就算是聽得到,語言的辨識度也會變得比較差。當聽力出現問題時,就應趕緊找專科醫師檢查,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