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

遲緩兒不會說話 早療1年現況曝光

遲緩兒不會說話 早療1年現況曝光#早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歲男童一年前還不會說話,經過早期療育後,已經可以說得很好,原本自責沒照顧好的媽媽也綻開笑容。醫師表示,小孩發展遲緩大部分並非父母之過,不要背罪於身,應把握3歲前的黃金期,陪孩子一起治療成長。多數原因非父母所造成 父母別背罪於身 衛福部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主任梁孫源指出,男童去年由媽媽帶來接受評估,當時他在語言、認知及動作發展均落後,經過一年的早期療育、追蹤評估,各方面發展都有顯著進步,說話說得很好,情緒也比過去更穩定。 媽媽表示,得知孩子發展遲緩時心中難過又自責,懷疑自己是否照顧上有什麼疏忽,才造成孩子發展遲緩,但醫師及治療師告訴她,孩子是天生發展比較慢,要她不要自責。她與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心理治療師一起合作,協助孩子持續進步,她越來越享受陪孩子遊戲、共讀的時間,也會在日常生活自然情境中隨時教導他。  梁孫源表示,和這名男童類似的個案很多,但有的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發展遲緩,鬱鬱寡歡,如此一來,讓孩子隨時感受到壓力,處在不安的環境中,讓發展遲緩的情況雪上加霜。1歲半還不會喊爸媽 儘早尋求評估諮詢目前6歲前的兒童,約有8%發展遲緩,除了極少數是父母忽略所致,多數原因並非父母所造成。在發展遲緩兒童之中,有少數是孩子內向而不願說話,也是俗話說的「大隻雞慢啼」,長大了就好,但大部分確有遲緩問題,最好在3歲的黃金期前治療,而在6歲前治療也還有不錯的效果。  梁孫源指出,1歲半的孩子應能開口叫「爸」、「媽」等簡單單字,2歲可以說「喝水水」、「媽媽開」、「爸爸抱」等簡單句子,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建議家長尋求評估、諮詢,及早發現是否發展遲緩並接受早期療育。

發展遲緩誤認大隻雞慢啼 恐錯失早療

發展遲緩誤認大隻雞慢啼 恐錯失早療#早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他都不理人也不說話,好奇怪唷!」張小弟至衛生所接種疫苗時,對著媽媽詢問旁邊小男孩的狀況。剛好小男孩的阿嬤聽到,就說她孫子是「大隻雞慢啼」。家長警覺不足 多入學後較同儕鈍才發現輪到小男孩接種疫苗前評估時,衛生所護理人員詳細為他進行兒童發展評估,發現有些許異常並請醫師再次評估,醫師初步評估小男孩疑似社會及情緒發展障礙,對阿嬤進行衛教,說明及早發現遲緩問題及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後,協助轉介至醫院小兒復健門診就醫,經評估後診斷為輕微自閉症,應早期接受「療育」。過了幾個月後,小男孩又至衛生所接種疫苗,可以與人些許互動及簡單的單字對話了!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發展遲緩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佔20~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說來,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其實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可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以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3歲前腦細胞連結增長最快 早療黃金期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提醒,兒童發展篩檢可及早「發現」發展遲緩的問題,也能及早「療育」預防及降低障礙程度,因3歲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期間接受療育,提供各項刺激易促使幼兒在黃金階段得到適當的協助,成效最好!才不會讓小寶貝輸在起跑點,若有相關疑問可洽詢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02-24229860。

發展遲緩誤大隻雞慢啼 險錯失早療

發展遲緩誤大隻雞慢啼 險錯失早療#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阿榮兩歲半時,只會說爸爸、媽媽、和發出一些ㄚ、咿等單音,而且每次只要不順阿榮的意思,他就會大聲哭鬧不停歇。阿榮爸爸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媽媽是護理人員,覺得好像那裡怪怪的,阿榮雖然比同齡孩子會說的話少一些,但長輩總是說〝大隻雞慢啼!〞所以阿榮媽媽就在忙碌的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自我安慰著:應該還好吧!直到阿榮三歲了,情況還是沒有好轉,有一次,在診所打預防針前,醫師為阿榮進行兒童發展檢測,才發現阿榮語言、情緒控制能力都比同年齡孩子差,於是,醫師慎重地告訴阿榮媽媽:會將阿榮轉介到『臺南市第3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由專業人員進行複評。當時阿榮媽媽整個心情亂糟糟、千頭萬緒、心想怎麼會是我的小孩。但還是遵照醫師指示做了複評。複評結果仍為疑似「發展遲緩」,於是阿榮就被轉介到住家附近的成大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以下簡稱聯評中心),經由聯評中心確認診斷後,展開一連串語言、情緒相關的復健活動。照護者疏忽 造成幼兒錯失三歲以前的最佳黃金治療期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嬰幼兒被發現發展遲緩現象多為三歲以後,三歲以前的發現率僅三成。原因為父母或照顧者沒有警覺、茫然、挫折及處於不承認等情緒中,使幼兒錯過三歲以前的最佳黃金治療期。三歲以前接受療育 成效最好!三歲以前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時期,神經系統可塑性大,在此時期接受療育,提供各項刺激易促使幼兒在黃金階段得到適當的協助,成效最好!而且,療效是三歲之後才接受療育的10倍!阿榮現在是永康區一年級的新生了,是個愛笑愛說話的小男孩,回想起一路走來,到現在都一直還在進行著的療育之路,阿榮媽媽還是忍不住偷偷擦了眼淚!臺南市市長黃偉哲提醒家長,平日應多觀察寶寶的發展情形,善用兒童健康手冊中各年齡層家長記錄表內容與自家寶寶做比較,從中發現寶寶異常處;或於衛生所、醫療院所、幼兒園等利用篩檢工具進行發展檢測,發現異常再由篩檢單位通報『兒童早期發展服務管理中心』進行複評。若複評後仍然疑似發展遲緩,則應轉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確診。幫不小心遺落翅膀的天使寶寶們,裝上可以展翼的翅膀!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

常跌倒平衡不佳 早療助孩子健康成長#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孩子的起跑點,是人生的第1個階段,根據衛福部2015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調查指出,5成的慢飛天使是在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才發現,甚至滿6歲後才通報遲緩,錯失早期介入的機會。許多4、5歲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因為已經會走路及跑來跑去,而讓家長忽略了他們在動作上其實是有需要被協助的,例如:單腳站維持穩定有困難、常接不到球或目標投擲時丟不準等都是這群孩子臨床上常見的表現。粗大動作發展遲緩 恐錯失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機會媽媽擔心就讀大班的小丁因「跑步常跌倒、單腳平衡不佳、很不擅長丟接球遊戲,很擔心上國小後會跟同學有越來越大的落差」而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就診,經醫師轉介物理治療評估及療育,證實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合併「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洪若華物理治療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3歲以上兒童每天至少須包含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活動,顯示粗大動作遊戲在孩子們生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除此之外,粗大動作遊戲常是孩子們互動很重要的媒介。及早發現發展性協調障礙 及早治療有動作協調問題的孩子,如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活動和參與動作遊戲時常顯得笨手笨腳、跟不上同儕,在學習新動作常遇到困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這些孩子若能像小丁一樣及早接受物理治療評估和療育,將能促進生活及遊戲中的平衡、協調及球類技巧,幫助家長更瞭解帶孩子參與新的動態遊戲時可以如何調整及引導;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與家庭合作的早療課程,更能夠確實提升孩子參與不同情境動態遊戲的動機、參與度和愉悅度。早期療育的6大理念以下分享該中心物理治療師在針對動作協調問題孩子設計團體課程時的重要元素,過程中秉持「遊戲式學習」及「家庭增能」的理念:一、個別化動作分析並整合出團體目標:物理治療師先個別化分析孩子動作執行上的優劣勢,再整合團體中孩子們的需求,進而設計出各堂課的團體療育目標及個別目標。二、活動分級和個別化調整:在帶領孩子參與新的活動時,物理治療師會分析團體成員狀況,選擇難度適中的任務(執行成功率約1/3-1/2),依照個別化狀況協助將動作拆解、給予清楚簡短的口令及肢體引導。三、營造正向的遊戲經驗:多多鼓勵孩子們在遊戲過程中的努力(而盡量不以技巧優劣來評斷表現)。治療師於過程中持續給予正向明確的回饋(如這次有先停下來、瞄準好再丟耶!),增進同儕間相互觀察、模仿正向行為的機會。四、培養組織能力、動作計畫能力及協調能力:過程中強調同儕間的合作,提供孩子擔任小隊長的機會,讓孩子在過程中練習組織訊息,有助於促進動作計畫的能力。五、融合知覺動作訓練的概念:物理治療師在動作遊戲中加入不同的感官訊息(如視覺、聽覺),藉此增加孩子知覺動作整合能力、手眼協調反應及動態活動過程的注意力。六、家庭增能:治療師堅信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最重要的夥伴,因此在物理治療課程中會落實以家庭為中心服務中的「家庭增能」,每堂課都會依主題設計課後學習單,治療師會在切合課程目標的前提下,將任務簡化成易於在家中練習的模式並盡量充滿遊戲性,鼓勵家長錄下家中練習的狀況,在每堂課後回饋時間及期初、期末的家長課時與治療師討論及分享。家長的熱切配合 有助孩子進步小丁在物理治療師個別評估後,接受該中心每週1次、為期3個月的物理治療團體課程訓練,每堂課均有家長諮詢時間及課後學習單,課程結束後,小丁媽媽回饋「在生活中更知道帶小丁參與不同動作遊戲的技巧,小丁跑步看起來較穩定、很少跌倒了,跟其他小朋友玩球也更能夠跟上及融入了」,治療師以標準化動作協調評估工具評估之結果亦顯示小丁的球類技巧及平衡能力均有明顯的進步。洪若華物理治療師表示,以此模式進行,除了孩子們上療育課,治療師也能與家長成為夥伴,並在過程中持續賦予家長能力-讓家長更瞭解孩子的優勢、需求及進展,這樣與家庭共同合作的模式常能讓早期療育的助益發揮到最大,療育的效果也更有延續性、更能幫助孩子將能力類化至不同生活情境中。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

3歲還要爸媽餵 恐為發展遲緩#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從三餐到啟蒙教育,幼兒的生活起居樣樣都需要父母,父母是最容易能觀察到孩子的第一線,若孩子到了3歲都還是活動力低、肌肉控制能力低、話說不好,家長應懷疑是否為發展遲緩。發現跟同儕的落差 才就醫評估「家裡的小寶貝恩恩今年3歲了,卻還不會跑、不會拿湯匙吃飯、只會簡單的單詞」,有些家長觀察到孩子的情形,對孩子的狀況雖然有些擔憂,但又害怕自己的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的標籤,心理壓力下,許多父母甚至認為「長大就會好」,等到在家中的寶貝進入了幼兒園,發現跟同儕的落差,才至醫院進行聯合評估孩子是否疑似發展遲緩。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表示,許多家長害怕自己與孩子被貼標籤而不敢帶孩子至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進行鑑定診斷、療育服務,但治療師強調,其實早期療育是為了孩子能有更完善的資源,孩子在學習上也會減少壓力與挫折。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醫院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針對孩子特別開闢一個專屬兒童的復健治療環境,將物理、職能以及語言治療的服務整合,使發展遲緩的兒童能夠在友善的環境、專業的醫療品質中,促進發展狀況、提升潛在能力,讓家長們能夠安心的陪伴孩子成長。復健科周建文主任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積極安排復健,遲緩狀況是可以獲得改善的,家長千萬不要視而不見,只要經過早療,能減輕障礙程度並大幅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   

早療專業團體進駐 公托中心啟動

早療專業團體進駐 公托中心啟動#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這間由唐氏症基金會承辦的裕民公共托育中心,是新北市第24間公共托育中心,也是全台第一家由身障團體承辦的公設民營托育中心,招收75名0-2歲的嬰幼兒,預計12月11~19日招生報名,12月30日正式開始營運。12月11日開幕儀式中,準備了針對不同年齡層、多元化的遊戲以及如果兒童劇團精采的表演節目,所有與會的親子們都樂在其中,享受親子同樂的喜悅。其中包括親子館的動動腦~創意玩具及親子烘培;0-1歲的嬰幼兒按摩;7-12個月的親子爬爬樂;2-6歲親子的聖誕雪花及小樹遊戲。唐氏症基金會大家長林正俠先生強調,基金會希望藉由多年來在新北市從事早期療育服務的經驗,擴及服務到一般親子及其家庭,尤其重視0-2歲嬰幼兒發展,由專業團隊提供各項訓練與啟發,才能掌握早療的黃金契機!此次承辦新北市裕民公共托育中心就是實踐這項理念的開始,期許未來能將這樣的服務資源推向整個台灣社會。

父母是支柱!4要素幫助遲緩兒

父母是支柱!4要素幫助遲緩兒#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能達到良好的恢復效果,因此家長如何掌握學習黃金期,讓他們能積極進行復健、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此外陪伴與支持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遲緩兒需要更多的愛與幫助,父母應成為他們的支柱。雨晴是一位唐寶寶,出生時因為體質影響,肌肉張力很低,4個月大時僅能抬頭2秒、且無法自行翻身,為了讓雨晴不至於落後其他兒童太多,父母在她4個月大時就送至台中榮總進行早期療育,復健過程非常辛苦總讓襁褓時期的雨晴哭個不停,父母縱然心疼,但為了她的健康,只能堅持下去,希望辛苦幾年能讓她未來不要落後別人。雨晴4個月大接受醫師評估後,就進行一連串的復健治療,一週須前往台中2~3次,希望可以透過復健提高肌耐力、早日能自行活動;8個月大時提高復健次數,最密集的程度曾週一至五每天早上或下午都安排1~2小時的課程,且每天都還要搭配物理治療師訂定的家庭式自主復健,在家訓練頸部及腰部的肌力約20~30分鐘。復健、教育、陪伴、支持 家長扮演重要角色為了照顧她,父母皆辭掉工作在家做網拍,方便與她互動與關心學習狀況,也從不缺席任何一項學校活動,就是希望能讓雨晴有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她從小就一直上治療課,父母十分心疼,所以希望透過陪伴讓她能在歡樂中學習,家長的用心與堅持,使得雨晴能持續接受早療教育,現在她不但學會自己走路、吃飯、跑跳、還會跳舞,看到她的成長,父母覺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早療親子課程 營造居家治療者及環境

早療親子課程 營造居家治療者及環境#早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為讓語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接受療育,成長階段不NG,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馬偕紀念醫院與萬華區國興幼兒園於10月19日至11月23日(共6週),每週六在幼兒園舉辦「早期療育ING 發展進階不NG」親子工作坊,透過每次2小時的專業課程,讓親子一齊接受訓練,早療教育將更完備。全程免費,歡迎設籍於台北市1歲半-3歲未就學、可能或確定語言發展遲緩的兒童及家長踴躍報名參加。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資訊系統」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每年平均接受療育的人數約4200人,其中3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人數佔3成,4-6歲佔7成;而接受語言治療次數比例為40%,比接受動作、社會情緒治療者比例多(各佔36%、26%),所以特別針對「1歲半至3歲」、「語言」發展遲緩兒童首創專屬課程,結合特殊教育、語言、心理、職能治療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規劃「親子共學」課程,提供家長學習、成長的機會,進而提升兒童療育的成效。首創專屬課程 跨領域專業讓早療教育更全面馬偕紀念醫院語言治療組鄭怡真組長表示,親子工作坊強調「早期療育」與「親子共學」的重要,所以招生對象年齡降為1歲半至3歲,同時安排家長學習如何在家中營造「適合孩子發展」的情境、親子相處的模式,更規劃「心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座談會,期望父母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可以提升親職功能,並增進對早期療育的認知、態度、技能,強化照護發展遲緩兒童的能力,輔導家長逐漸成為「兒童的居家治療者」。即日起接受報名,至102年10月17日止,報名方式可採郵寄(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復健科語言治療)或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報名須附上報名表、戶籍證明、醫師診斷證明或早療綜合報告書等資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