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

老婦肝臟赫見寵物蛔蟲! 養貓、狗不注意衛生導致

老婦肝臟赫見寵物蛔蟲! 養貓、狗不注意衛生導致#寵物

喜歡與貓、狗親密接觸的民眾可要小心了!雙和醫院消化內科接獲一名九十歲的老婦人,因全身黃疸而求診,沒想到卻從肝內抽出一條大蛔蟲,醫師建議民眾,碰觸寵物之後,一定要洗手,尤其是進食之前,以免將寵物身上的病菌一併下肚了。(左圖:從引流管內抽吸出一條長型圓柱狀的蟲體。)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明堯表示,患者送醫時全身嚴重黃疸,不但皮膚變黃,且解茶色尿、胃口極差,檢查發現,患者的肝功能異常,初步懷疑是肝膽胰系統出了問題,導致膽道阻塞。進一步從腹部超音波和電腦斷層發現,患者的肝內有一個約10公分大小的囊腫,肝內膽管擴張,但肝外膽道和胰臟則沒有異狀,顯示患者的囊腫可能已壓迫到肝內膽道,造成膽汁輸出不順,進而引發黃胆。醫師先以引流的方式,將肝內囊腫的液體引流出來,在引流的過程中,卻赫然抽出一條蟲。在完成引流後,患者的黃疸逐漸恢復正常。陳明堯表示,通常肝內膽管阻塞可能是膽結石造成,但此病例卻是因蛔蟲阻塞膽道的正常通道所致。※醫師安排從體外的「經皮穿肝」的囊腫引流,藉以解除阻塞性黃疸。這條從患者體內抽出來的蟲,長達十公分左右,經送檢驗科確認,這條蟲是來自狗或貓身上的蛔蟲。陳明堯表示,經與患者溝通發現,患者家中有養貓,也有養狗,而且飼養的時間很長。雖然只抽出一條,且糞便蟲卵檢查並無異樣,但醫師懷疑患者體內可能還有其他的蟲,還是讓患者服用驅蟲藥。養狗或貓的民眾不少,甚至習慣與寵物有親密的接觸,陳明堯提醒家有寵物的民眾,務必注意寵物的衛生,並定期帶給獸醫檢查,且接觸寵物之後,一定要記得洗淨雙手,以免將寵物身上的寄生蟲一併吞進肚子裡。※婦人肝內有一個約10公分的囊腫,肝內膽管也有擴張情況。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

養寵物的健康危機:貓抓病#寵物

飼養寵物可以為生活帶來樂趣,許多人樂此不疲,也與寵物愈來愈親暱,忽略了寵物可能帶來的健康威脅,其中「貓抓病」便是一種新興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患者有日增趨勢。永和耕莘醫院感染科主任高寶鑽醫師指出,貓抓病早在1950年便被發現,由於患者多經貓抓傷或咬傷而造成感染,故此名之,其致病菌為「韓瑟勒巴通氏菌」,好發在小孩及年輕人身上;而在台灣,貓抓病的臨床研究從1995年才開始,直到1998年出現首次病例報告,目前每年約有15-30個確定病例。其實,一般健康人感染到貓抓病菌,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少數會有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及傷口出現紅色丘疹等情形;但小孩、老人、使用類固醇的病患、及免疫系統較差的人(如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毒感染者等),則可能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導致神經視網膜炎、腦膜炎、心內膜炎、肝臟及脾臟病變等,其潛伏期通常為2-6週。顧名思義,貓抓病的主要帶菌者是家貓,但帶有致病菌的貓不會有明顯症狀,而貓和貓之間則可經由貓蚤傳播病原,尤其一歲以下的幼貓、在收容所的貓,較容易受到感染。根據研究,人類的貓抓病患者,超過90﹪係經由帶菌貓隻的咬、抓或舔舐傷口而染上病菌;但須注意,貓並非此病的唯一媒介,接觸狗、猴、兔、雞及馬等動物也可能遭感染,幸運的是,貓抓病並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高寶鑽醫師表示,就整體而言,貓抓病是一種良性疾病,免疫系統健全的人可自行痊癒,但症狀有可能持續三週或更久;治療方面,給予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免疫力不佳的患者,須用藥物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及肝脾的症狀。寵物飼養者、獸醫、5歲以下孩童及免疫功能不佳的人,都屬貓抓病的高危險群。預防之道應避免寵物接觸病原,維持乾淨的飼養環境,限制外出,並做好防蚤措施,接受定期體檢,以預防身上有寄生蟲,帶病菌傳給人。另外,應避免與寵物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若不慎遭抓傷、咬傷,應立即以流動清水及肥皂清洗傷口,千萬別讓貓咪舔到傷口,以免病菌趁隙而入。

家有寵物 孕媽咪當心弓蟲症上身

家有寵物 孕媽咪當心弓蟲症上身#寵物

2007年才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的「弓蟲症」,日前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就發現了首例確認的病例。弓形蟲是一種寄生於細胞內的原蟲,牠可以感染大部份的溫血動物,包括飛禽及人類,貓、狗都是弓形蟲的宿主,故有飼養寵物者皆須提防被感染。臺安醫院婦產科徐弘治醫師解釋,原蟲是指一群單細胞、真核性的生物,牠雖是單細胞生物,卻能完成與多細胞生物類似的生理功能。其傳染途徑包括:經由胎盤的母子垂直傳染;攝食被感染動物如牛、羊、豬的生肉而得到感染;吸入遭貓糞污染的塵埃而得到感染;與貓、狗太緊密接觸後被感染;輸血或器官移植而被感染,則較少見。但弓形蟲不會經由人際接觸感染。弓蟲症的潛伏期為10到23天,徐弘治醫師表示,免疫力健全的人,初次感染後通常不會出現症狀,只有少數急性發作的患者會出現「發燒、淋巴結腫大、淋巴球增多」,可持續數天至數星期。早期懷孕的婦女得到弓蟲症後,可導致胎兒感染,甚至胎兒死亡;懷孕後期的感染則會出現輕微或症狀不明顯的胎兒疾病,倖存的新生兒可能會出現視力不良(嚴重時甚至失明)、學習障礙、發展遲緩。此外還可能出現的症狀有黃疸、出疹、發燒、全身淋巴結腫大、水腦症、小腦症、腦內鈣化、脈絡膜網膜炎、神經病變、頭小畸形。預防「弓蟲症」的方法包括:1. 任何動物的肉均需徹底煮熟(至少需超過攝氏66度)。2. 家貓應餵飼料、貓罐頭或煮熟的食物。3. 孕婦避免清理貓砂,一般人清理時應帶手套和口罩,並以肥皂洗手。4. 接觸過生肉的手、砧板、水槽、菜刀或其他物品都要以肥皂水、清水洗淨。5. 加強管制走失的貓,預防牠接近小孩玩耍的沙盒或沙堆。6. 整理花園或接觸、從事可能遭受貓糞污染的工作或泥土時需戴手套和口罩,事後要加強洗手。徐醫師表示一旦發現感染弓蟲症後,應給予適當有效的治療,可使用pyrimethamine 合併sulfadiazine和 folinic acid 治療患者,孕婦則需加上spiramycin;所以養寵物的飼主要特別注意衛生,孕婦尤須遠離寵物,方能避免弓形蟲的感染。

漫談寵物治療

漫談寵物治療#寵物

談到寵物治療,大多數人直覺反應就是導盲犬。那只是寵物治療中的一類,而寵物治療也並非單指「狗」。一般通稱的寵物治療正式用詞為「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activeity, AAT)。高雄立市凱旋醫院 許義忠醫師指出,動物輔助治療不是一種把戲,而是一種利用人與動物間具有自然療癒力量的關係,將動物做為治療媒介,經由治療者以系統性、計畫性的方式介入去達到緩解、治療個案的目的。若是未經審慎評估而急性貿然的介入,對動物、治療者、個案都會是一種傷害。當作治療媒介的動物都必須經過基本服從訓練及特別篩選,且擁有身心健康的動物。施行AAT時除了治療人員、個案和動物之外,飼主(或助手)也需同時在場,治療前所有參與人員需經過完善的溝通,而在進行AAT的過程,治療師經由事前的評估及溝通瞭解去設定目標及治療活動、主掌活動的進行,動物則是扮演個案動機引導者、共同參與和配合者,飼主為動物的指令主要提供者、維持動物的情緒及其在活動中的反應,動物、飼主以及治療師形成一個以個案為中心的治療性三角關係。AAT並無特定限制什麼動物可以當作治療媒介,但在台灣較廣為人知的就屬「馬術治療」及「狗醫生」。馬術治療較常用於神經生理肢體障礙的個案,藉由馬匹行走骨盆的律動與人類相似運動,透過藉由週而復始的馬步移動,重複練習重心的轉移訓練、姿勢動作控制能力。而台灣狗醫師協會從1999年成立迄今,共有74隻狗醫生大使,在北中南等處進行義務性的服務。動物輔助治療(AAT)在台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相當多議題要克服,正向思考也就是還有許多空間可發展。

我的寵物們 讓我過敏了嗎?

我的寵物們 讓我過敏了嗎?#寵物

家有小寶寶,到底適不適合養寵物?這是每一個飼養寵物的準爸媽常常關心的話題。《致敏性》動物的唾液、尿液以及由皮膚腺體分泌出來的分泌物是非常穩定而不易被破壞的,可以在室內停留許久,甚至在寵物離開後數個月。而這些過敏原可以引起人類的過敏反應,而當寶寶曝露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有可能引起寶寶身上的各種過敏症狀,如眼睛紅腫、流淚、鼻塞、咳嗽、甚至於氣喘等。過去的統計都認為有過敏體質的人極易對家裡豢養的動物過敏,一半以上的氣喘病人至少對一種動物過敏。數篇研究指出具對寵物過敏的孩童罹患氣喘的可能性,比沒有的多上數倍。家中有養寵物的人有較高的致敏化反應,包括氣管有較高濃度的嗜依紅性血球,較高的皮膚過敏試驗陽性反應。有研究發現鄉村小孩很早就接觸農莊動物,但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會似乎比在城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動物的都市小孩低。還有研究發現,孩子剛出生時家中有飼養狗的家庭,其孩子在一歲時患有過敏性疾病的機會,似乎比沒飼養寵物的家庭低。曾俊睿 醫師目前的建議是﹕1. 對寵物的毛皮、排泄物過敏的人若與寵物接觸後,輕者會出現蕁麻疹、紅疹、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癢、流淚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有胸悶、氣喘等病情出現。若家中孩童確定是對寵物過敏,甚至一再因接觸寵物誘發症狀時,因盡量避免其與寵物的接觸。2. 家中有飼養寵物的準爸爸、準媽媽或許並不用急著棄養寵物,但務必確實清潔、打掃好您的居家環境,給予寶寶一個乾淨、安全的環境,讓寶寶與寵物能夠安全相處。3. 過敏病症的產生有兩大因素,體質的遺傳與環境過敏原的刺激,有過敏體質的父母在寶寶有明顯過敏症候如眼睛紅腫、流淚、鼻塞、長期夜間咳嗽時應立即尋求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