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險群

腸病毒疫情攀升 5歲以下童為高危險群

腸病毒疫情攀升 5歲以下童為高危險群#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據疾管署腸病毒感染急門診監測資料顯示,最近三週全國腸病毒急、門診就醫人數不斷攀升,目前為疫情高峰,因此,衛生局提醒民眾,只要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任一種病徵時,就要盡速就醫,以掌握黃金治療時間,特別是0至5歲的孩子。就醫人數雖低 但目前已出現3例重症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表示,近三週全國腸病毒急診/門診就醫人數千分比,雖然較去年低,但是國內目前共通報3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2例死亡,另疾管署透過社區病毒監測,也檢出1例腸病毒71型陽性個案,所以,提醒民眾仍要注意防範。另如果出現手足口症或疱疹性咽峽炎感染者,應立即就醫休息,並注意與家中其他幼童隔離照護,因為腸病毒在0至5歲的孩子中最常見,所以,學校、家長、學生皆要提高警覺,也提醒全市各診所、醫院,在診療時要特別提醒衛教幼童照顧者提高警覺,如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活力不佳時,就要盡速就醫,以免拖延到黃金治療期。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

熱浪來襲!6大熱傷害高危險群要注意#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候進入炎熱的夏季型態,使得民眾發生熱傷害的機率大幅增加,根據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顯示,每年的7~8月為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而今年1~5月底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人次為401人,較去年同期為高,由於已進入酷熱的炎夏時序,氣溫仍有可能持續飆高。因此,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小心防範中暑,特別尤其是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並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嬰幼童、過重者 皆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尤其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容易因高溫而造成熱傷害。1)嬰幼童/嬰幼童身體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展成熟,以及代謝率較高,且必須依賴照顧者提供水分及調整所在環境溫度。2) 65歲以上的長者/長者的排汗功能,對溫度轉變的適應能力、以及調節體內水份的機能不如年輕者迅速,尤其若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要加倍小心。3) 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慢性病患因散熱機能較差,而不易排汗,對於環境的調節及應變能力較差。4) 服用藥物者/某些藥物可能會增加熱傷害機率,如利尿劑會干擾水分及鹽份平衡;含有抗膽激性藥劑如三環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劑等,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須特別注意防範熱傷害發生。5)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戶外工作者及運動員直接暴露於陽光直射下,加上常忽略防曬、休息及補充水分而造成熱傷害;密閉空間工作者,因環境通風或散熱不良,人體產生熱的速度加快,造成體溫或體液來不及調節平衡而造成熱傷害。6) 過重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4)/因脂肪極易產生熱量,且身體的皮下脂肪會阻隔熱量散熱,造成散熱面積下降,加上代謝而使產熱增加,將造成大量排汗而造成熱傷害。謹記三要訣 避免熱傷害找上門為了幫助民眾在炎熱的天氣裡,降低熱傷害的風險,所以,提醒民眾除了要避免曝露於高溫下,也要牢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保持涼爽1)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2) 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3)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4)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補充水分1)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為宜。2)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至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3)可多吃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4)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5) 避免喝太過冰冷的水,以避免胃不舒服。●提高警覺1)隨時監測室內溫度,避免室內溫度過高造成身體不適,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2)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3) 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最後,國健署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疑似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應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

台南腸癌高危險群 竟有27萬人未接受潛血檢查#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高居所有癌症第1位,罹患人數近5年來增加近4,000人,死亡率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由於大腸直腸癌和許多癌症一樣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便血、體重減輕時,往往已是晚期癌,因此,為有效防治大腸癌,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很重要,但臺南市截至目前為止,50歲~未滿70歲民眾(好發的高危險群)竟還有高達272,452人尚未接受過糞便潛血檢查,真是讓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糞便潛血檢查異常者 有50%為大腸瘜肉到底什麼是糞便潛血檢查?台南市衛生局表示,糞便潛血檢查就是檢查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就會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所以,當檢查結果有異常時,就要提高警覺,盡速了解到底是由痔瘡、大腸瘜肉或是大腸癌所引起。據檢查資料分析,檢查異常者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定診斷,約有40~50%是大腸瘜肉,4%是大腸癌,由於大腸癌初期並無症狀,大部份患者是先由腸壁產生瘜肉,再轉變為癌症,因此,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大腸瘜肉轉變成癌症前予以切除。大腸癌治癒率高 定期檢查才可避免憾事發生由於大腸癌早期發現癌症5年存活率高達8成,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為能戰勝此嚴重威脅國人健康的殺手,糞便潛血檢查是及早發現大腸癌的好幫手,衛生局呼籲,凡年50至未滿75歲的民眾,記得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經檢查有異常的民眾,更應進一步就醫確診,以免錯失治療先機而遺憾終生。

主婦、廚師為肺癌高危險群 定期檢查助防範

主婦、廚師為肺癌高危險群 定期檢查助防範#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肺癌是全球癌症的頭號殺手,死亡率不論男、女均佔據第一位,且肺癌大部份早期沒有症狀,所以,不容易被察覺,往往等到感覺身體不適,檢查確診時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梁永昌醫師表示,第三期或第四期的患者,已不適合手術治療,此時主要治療方法為化療及放療,部份病人癌細胞如有上皮細胞生長因子基因或EML4-ALK基因突變,則可合併採用標靶藥物治療,只不過,化療及標靶藥物使用一段時間後,均會出現抗藥性而無效。放射治療 可有效殺滅癌細胞針對肺部原發腫瘤,高劑量放射治療或放射手術,均可有效殺滅癌細胞而獲得良好之病情控制,但由於多數患者,在接受完一般常規放射治療後會出現肺組織反應,例如:放射性肺炎和肺組織纖維化,導致呼吸喘窘,且嚴重時,甚至會影響日常居家活動,無法運動。因此,許多患者經常因害怕而錯失有效放療之機會,但其實肺癌放療如治療得宜,往往可獲得極佳的療效,而不會產生明顯的副作用。早期發現病灶 仍是肺癌的治療關鍵肺癌如能早期發現,手術切除可得到極高的治癒率,但對於身體狀況不佳或年紀老邁者,則不適合麻醉開刀,因此,醫師建議可利用銳智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治療,效果等同外科手術,只不過,早期發現肺癌病灶,仍是治療的關鍵。對此,梁永昌醫師建議,40歲以上吸菸者、肺癌家族史者、戒菸超過15年者、長時間在廚房煮菜之家庭主婦、廚師和暴露在有毒氣體工作環境之工人等5類民眾,最好定期接受胸部篩檢,才能遠離肺癌上身。

肝病症狀不明顯 7大高危險群要注意

肝病症狀不明顯 7大高危險群要注意#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B肝在世界死亡因中排行第10,也是全球最常見的傳染病之一,而在台灣更是國人健康的重要殺手,每年死亡率甚至高國糖尿病、高血壓。對此,旗山醫院林克成醫師表示,臺灣屬於B型肝炎帶原高盛行地區,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是B型肝炎帶原者,據推估全台灣目前至少有300人是帶原者,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在102年國人十大死因排序為第九。保肝大作戰 定期篩檢遠離威脅旗山醫院肝膽腸胃科團隊強調,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大部份的肝病都沒有明顯症狀,部分則出現食慾不振、倦怠感、腹痛、嘔吐、腹水、黃疸、發燒等不同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甚至有些人感到右上腹部疼痛時,才發現肝癌已經末期。所以,透過定期的篩檢,有助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施打肝炎疫苗,且一旦發現罹患肝病,才能儘早診療。愛喝酒要小心 當心罹患肝炎最後,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表示,肝病的種類可分為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藥物或毒物性肝病、新陳代謝異常性肝病等四大類,而肝炎的高危險群則有7大族群,因此,提醒民眾要多加留意:1)家族有肝炎、肝硬化、肝腫瘤病史。2)長期酒精攝取過量(酗酒者)。3)危險行為,如紋身、不潔針灸、藥物濫用及靜脈毒品注射、異常性行為等。4)曾接受開刀、輸血、血液透析患者。5)經常接觸肝毒性化學物質者。6)醫療人員及照顧、接觸肝炎患者。7)前往肝炎盛行區旅遊,尤其A型肝炎及E型肝炎高盛行地區。

糖尿病高危險群!BMI大於24要當心

糖尿病高危險群!BMI大於24要當心#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糖尿病盛行率攀升,而在台灣糖尿病高居十大死亡原因的前五名,然而,通過篩檢發現的糖尿病患者中卻約有3~4成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主要是因為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易查覺。且有時患者只覺得莫名疲倦不適或體重減輕,而不一定有多喝、多尿、多吃等糖尿病3多的症狀,甚至有多數人是在產生慢性合併症後才開始就醫,如心臟血管、腎臟、眼睛和神經方面的病變。糖尿病前期者 做好飲食、運動控管可降低罹病率台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若有家族病史、糖尿病前期者(空腹8小時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者、年齡大於45歲、BMI大於24、缺乏運動、患有高血壓或高血脂、曾罹患妊娠糖尿病、曾生產體重大於4公斤新生兒的女性等高危險群者應多加留意。此外,針對糖尿病前期個案以飯前血糖100~125mg/dl進行分析,若沒有執行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等健康行為,一年後演變為糖尿病之比率,男性為16.4%,女性為13.6%,相當於7人中將有1人轉變為糖尿病。健康飲食、生活 有助於遠離併發症產生為提昇民眾對糖尿病的了解,及自我照護能力以改善糖尿病的發現及控制,衛生局建議,應以個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為目標,關心健康就要從生活中做起,透過健康自我管理,更深切體認糖尿病照護之重要,瞭解如何預防及照護,力行糖尿病防治並改善生活型態達到健康飲食、生活及控制體重等,讓自己遠離糖尿病及使已發現糖尿病患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時序入冬仍有風險 3歲童染腸病毒重症

時序入冬仍有風險 3歲童染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氣溫驟降,但腸病毒在冬季仍有感染風險,民眾還是要小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日公布新增1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北部1名3歲男童,他在12下旬出現發燒、嘔吐、嗜睡、口語不清及運動失調等症狀,經醫院治療後,目前已無大礙、出院休養。疾管署表示,調查個案發病前的接觸者,發現家中和幼稚園並無人有感染腸病毒的症狀,不排除是接觸到無症狀感染者而受傳染,因此呼籲,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注意自身及嬰幼兒的衛生習慣,落實正確勤洗手,避免腸病毒在冬季趁虛而入。疾管署進一步說明,雖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中生存與傳播,冬天並非主要的流行季節,但腸病毒仍有可能保持低度活動,所以感染風險依然存在,民眾不應輕忽。疾管署提醒,大多數的腸病毒感染者僅會出現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不容易察覺及預防,而成為潛在傳染源,所以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學校、幼兒園及托育機構都要特別注意防範,才能降低密切接觸時感染與傳播的機會。5歲以下幼童為高危險群 家長需留意重症前兆疾管署再次呼籲,5歲以下幼童是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若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特別留意有無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持續嘔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等,一旦出現需立即接受適當治療。

早期胃癌易和潰瘍混淆 6大族群定檢保命

早期胃癌易和潰瘍混淆 6大族群定檢保命#高危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採訪報導)胃癌在早期階段往往沒有症狀,當自覺有症狀時,常已是中、晚期,且若是初期胃癌有症狀,有時也會與胃潰瘍相似,民眾可能因而輕忽。為此,醫師建議,胃癌高危險群應定期做胃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一名55歲男性,3年前曾罹患胃潰瘍,經過治療後、2年前已痊癒,但仍有胃酸逆流、噁心的情形,近期預計長住大陸,故就醫希望能帶胃藥出國,但醫師評估患者因長時間有胃酸逆流、噁心的情況,建議患者作胃鏡篩檢確認有無病變,會較安心,結果卻發現胃部有潰瘍,化驗為癌症。書田診所肝膽胃腸科邱展賢醫師表示,6大胃癌高危險群,如有胃癌家族史、有胃潰瘍或亞全胃切除病史、有幽門桿菌感染與慢性萎縮性胃炎、飲食經常含煙燻或醃漬品、有胃瘜肉、惡性貧血等,都應養成定期做胃鏡的習慣。建議高危險群者可40歲開始定檢,其中有風險、尚未出現症狀的民眾,可每3年作一次;若是出現症狀或風險越高者,為保安全,可約一年一次,才能早期發現症狀、早期治療。定檢、飲食、生活 預防胃癌缺一不可除了依個人風險定期篩檢,早點發現胃癌、積極治療外,預防胃癌也能從飲食和改善生活習慣著手,如可早期消除幽門桿菌感染、降低發炎、避免胃部破壞;或是平時多攝取新鮮水果、蔬菜,減少多鹽、氮鹽和燒烤食物的攝取;並調整生活方式,如少抽菸喝酒,都能幫助預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