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不論營養吸收或毒素、垃圾的排泄,都要經過腸胃,你對胃部了解有多少呢?日本醫史學會理事長坂井建雄於《解剖學》一書中,分享身體的組織與構造之謎,包括呼吸與循環系統、消化與吸收系統、生殖系統⋯等,和讀者一起探討人類身體之謎。以下為原書摘文:
腸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不論營養吸收或毒素、垃圾的排泄,都要經過腸胃,你對胃部了解有多少呢?日本醫史學會理事長坂井建雄於《解剖學》一書中,分享身體的組織與構造之謎,包括呼吸與循環系統、消化與吸收系統、生殖系統⋯等,和讀者一起探討人類身體之謎。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屁放得越多越健康嗎?那可不一定。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透露腸道的狀態,若伴隨排便習慣、形狀改變,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不過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網友熱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蕭奕宗進一步分析,以下幾種情形可能影響增加放屁頻率:‧飲食: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使得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會造成排氣變多。‧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多,可能導致頻繁排氣。‧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加以早期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不排氣也有問題 至少要打嗝有「出口」連環屁要注意,不排氣也有問題。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欲,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是否需額外補充益生菌?蕭奕宗表示,如果作息不正常、排便不順或是有慢性疾病,可以考慮吃益生菌。市售益生菌百百款,對自己有效的最適合,不必迷信品牌或是跟著別人吃,畢竟每個人腸道環境不同。腸道好壞關係著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放屁是自然現象,下回在公共場合聽到聲響,可別再投以異樣眼光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9歲劉姓男子持續打嗝2個多月,感覺很困擾就近到住處診所就醫,診所醫師懷疑是食道癌轉診至區域醫院,經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與內視鏡檢查後,在男子下食道靠近胃部位置發現一顆4公分腫瘤,癌細胞已擴散至腹部淋巴腺,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食道癌第三期,但因腫瘤大並擴散到淋巴,術前先安排化療與放射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動刀切除。初期可能喉嚨卡卡 像痰清不乾淨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以標靶真光刀,立體定位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一個月內共進行25次放射治療,腫瘤縮小後,再由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進行手術,清除了原發腫瘤外,也清除了26顆淋巴結,手術中發現腫瘤已縮小至第0期狀態。 葉啟源主任表示,罹患食道癌通常與抽菸、喝酒、嚼檳榔、生活作息異常、常喝熱湯或茶水、少吃蔬果類或口腔衛生不佳等有關,且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會感覺喉嚨卡卡像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誤判延誤就醫,到醫院治療時通常都已經到淋巴結轉移的第三或第四期。 劉男長期有抽菸、喝酒習慣,長期打嗝不知警覺延誤就醫,治療方式多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但他的腫瘤位置、大小會導致手術預後效果差,且已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此時就需增加術前化療與放射治療,讓腫瘤縮小而提高手術預後成效。真光刀縮小腫瘤助攻切除手術標靶真光刀設備可讓患者在最高劑量治療下,每次只花費5至20分鐘內就完成治療,治療速度比傳統放射治療系統快2.4至4倍,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的時間大幅縮短,減少患者及其腫瘤在治療過程中的移動機會。真光刀的治療誤差小,因此可避免傷害腫瘤周圍健康的細胞組織,完整保留組織功能。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35歲的李先生因近3天連續不斷的打嗝,困擾不已就醫。李先生經 X 光檢查,搭配病史、其他症狀,確定是胃酸逆流刺激食道或是食道蠕動變慢,造成打嗝。經使用消脹氣以及胃食道逆流藥物後,症狀已漸漸緩解。除吞嚥問題 腦部、壓力也可能造成打嗝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主任巫慶仁說明,常見打嗝原因大多為吃太飽、食物吃太大口、下嚥異常、慢性食道發炎等。其他造成打嗝的原因,除了腦部病灶外,只要消化道的咽喉、食道、胃部,以及縱膈腔的病灶,如腫瘤、發炎,胸腔的肺部,肋膜的病灶都是可能原因,連壓力情緒也可能造成打嗝。胃酸逆流或是食道蠕動異常產生的打嗝,除了臨床使用蠕動藥物以及抑制胃酸藥物,讓胃裡胃酸及食物排空,減少對食道、膈神經的刺激。除了異常延長的打嗝需要排除其他非消化道疾病的原因外,有時還可使用抑制神經的藥物,減少膈神經衝動,緩解症狀。飲食注意4大重點 避免打嗝發生對付打嗝,民間有許多偏方,包括用嚇的或是閉氣喝大量水等,療效見仁見智。有時瞬間大量喝水反而造成嘔吐,嘔吐後容易造成續發性食道裂傷,或嗆到氣管。巫慶仁主任提供4招撇步避免打嗝:1)細嚼慢嚥讓食物經過口齒壓磨變碎變小,囫圇吞棗般的吃法容易噎到、也容易打嗝。2)飲食不要過量尤其是有胃酸逆流的病人。儘量讓胃不要脹滿,胃酸就不會一直溢出到食道,造成慢性食道發炎,刺激產生打嗝等不舒服症狀。3)不要過度食用高產氣的食物例如碳酸飲料、蓬鬆發酵的麵包饅頭、奶製品、堅果類、豆類、十字花科蔬菜如紅白蘿蔔、洋蔥、高麗菜、花椰菜、青椒等。這些食物平常都會接觸,但有症狀時需減少食用。4)調整飲食習慣因胃食道逆流、食道蠕動異常而產生打嗝症狀時,應調整飲食習慣,遠勝過其他藥物使用。巫慶仁主任表示,飯吃七分飽,健康活到老。適當的飲食可以大幅減少腸胃道不適,也可以活得更健康。歲末年終到了,聖誕大餐、尾牙,大宴小酌不斷,小心別吃太飽,但是健康也要多加注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腸躁症患者經常會打嗝或放屁,肚子老是發出奇怪聲音,像這樣的狀況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挺令人困擾的。還有不少患者聽過「瓦斯型腸躁症」這個名詞。嚴格來說,這些並不是腸躁症的症狀,只是很容易會因為腸躁症而併發。吞一次口水約有15c.c.空氣進入胃部基本上,打嗝、放屁等等的症狀,大多是「吞氣症」所引起,患者用嘴巴將空氣吞下肚子,而非吸入肺部,醫學上稱為「咬牙吞氣症候群」。如字面所示,吞氣症的起因就是患者用嘴巴吞下了過多的空氣。正常來說我們是用鼻子呼吸,但吞氣症患者卻是把空氣吞入胃部,這樣的說法應該會讓不少人嚇一跳吧。其實當我們在呼吸或是吃東西時,多少都會把少量的空氣吞進肚子裡,再者,吞一次口水大約會有15c.c.的空氣跟著一起進入胃部,通常進入胃部的空氣量都算少,所以能被身體自然吸收,或是無聲無息地從腸道排出體外,並不會帶來什麼影響。打嗝放屁難控制 造成心理壓力但是患有吞氣症的人,會因為吞進了過量的空氣,導致身體無法負荷,所以藉著打嗝或放屁的方式,可將多餘的空氣排出體外。另外,如果空氣堆積在肚子裡,就會有「腹脹的感覺(腹部脹氣)」,除了很不舒服之外,多餘的空氣在腸胃裡翻動的時候,肚子就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打嗝、放屁或是肚子發出聲音,基本上都不會讓人感到疼痛,但是卻因為難以控制,所以難免會造成莫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會讓吞口水都有問題,因為吞口水時會吃進空氣,進而導致不斷放屁,害怕放屁的情緒又會讓壓力變得更大,患者就這樣陷入惱人的惡性循環之中。呼吸、牙齒咬合都會造成吞氣症吃東西吃得太快或是暴飲暴食等飲食習慣,會因為呼吸以及牙齒的咬合的關係造成吞氣症,但其實最大的肇因還是來自於壓力。由於我們在睡覺時幾乎不會吞口水,所以早上起床肚子比較不會作怪,然而到了下午可就不一樣了,這就是吞氣症的特徵。有很多腸躁症的患者會因為壓力而引發吞氣症,結果打嗝、放屁樣樣來,讓人困擾不已,但基本上只要能把腸躁症治療好,排放「瓦斯」等問題幾乎都能獲得解決。「改掉囫圇吞棗的壞習慣」,或是「矯正牙齒咬合的問題」,雖然多多少少可以讓吞氣症有所改善,不過最終還是得回歸壓力的源頭,也就是將腸躁症治療好。如果只是單純的吞氣症問題,那治療上就簡單多了,只要記住「每個人都會吞口水」,並且「吞口水就是身體排出氣體的主因」,這樣就足夠了,不用刻意強迫自己不吞口水。人類的身體是一台精密的電腦,擁有神奇的自我修復功能,只要能讓身體感受到改變,身體自然就能慢慢自我修正。腹痛症狀並不一定都是壞事腸躁症非常煩人,所以如果對飽受困擾患者說:「其實那些症狀並不全都是壞事。」恐怕聽在患者的耳裡,應該會覺得很刺耳吧。基本上腸躁症的諸多症狀,有不少具有醫學上的「意義」,尤其是腹痛這一點。為什麼呢?因為肚子疼痛表示大腸正在蠕動。根據前面所說明的腸躁症國際診斷標準,將肚子會不會痛列為標準之一,主要是為了與「不會讓肚子發疼的便秘」有所區別。不會引發腹痛的便秘,其實比腸躁症還要麻煩,因為肚子不會痛,代表大腸並沒有在蠕動,這跟是不是有便秘問題無關。所以解決便秘,首要之務就是讓大腸動起來。這在治療方面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耗費不少時間。我認為治療引發腹痛的便秘比治療腸躁症要困難多了,這也是我為什麼如此大聲疾呼「治療腸躁症其實很單純」的原因。(本文摘自/過敏的腸子/世茂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每逢連假過後,放縱食慾的結果,往往就是連續好幾天的腸胃不適,胃部隱隱作痛,從端午連假結束以來,許多民眾出現腸胃罷工狀態,不但頻頻打嗝、口有惡氣、排便黏臭,有時胃甚至還出現灼熱感。糯米不會傷害脾胃 只是較難消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中醫科醫師陳冠群表示,粽子的主要食材糯米並不會傷害脾胃,甚至還有「暖脾胃,止虛寒泄痢」的功效。只是澱粉較難消化,若短時間內吃得太多,會造成「沉胃」感。如只是粥類易於升高血糖,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多食,本草綱目中記載多種穀物作粥能健脾和胃,栗米、大米、薏仁等穀物本身便能健脾胃,煮粥後更容易消化,是最合宜脾胃生理的食補。另外,山藥中正平和,調補身體最為全面,其黏液又可有效保護胃黏膜;另外,若是腸胃受涼,可用生薑榨汁,溫溫飲下,散風寒最速。蘿蔔不適於其他補氣類中藥一同服用陳冠群醫師表示,蜂蜜能「潤臟腑」,若常有胃悶痛、便秘、皮膚乾燥等症狀,可在早上空腹時用溫水(低於60度)調製蜂蜜水,既能幫助排便,又能滋潤身體,促進黏膜修復,預防胃炎的發生。若常感覺腸胃「堵堵」、消化慢,在飲食中適量加入些蘿蔔,可增加腸胃將食物往下運輸的動力。讓腸胃蠕動變好。需要注意的是,蘿蔔可以抵消補氣類中藥作用,因此不適於一起使用,而身體虛弱的患者也不宜多食。除了選擇食物外,定時定量進餐,少食油膩、生冷,注意細嚼慢嚥之外,因應人體陽氣朝強暮衰的生理,早上不能餓著肚子,晚上不能吃到十分飽,以免食物因晚間消化功能減退而不能順利消化,既增加身體負擔,也妨礙夜間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溢斥酸,腸胃的危險引信之一。「咯─咯─咯──」打嗝打不停,安靜的辦公室裡突然傳來陣陣聲響,鍾碩趕緊掩住嘴巴,就怕自己聽了心煩,也影響了別人專注度!「啊!我又被自己燒到喉嚨了,救救我……」旁人聽得一頭霧水,原來是溢斥酸,那種不舒服的感覺,令小樺捏緊喉嚨,發出可怕的求救訊號。不只是喉嚨胃酸逆流,「火燒心」胸口灼熱、頻頻打嗝,都是因為胃部出了問題,長期忽視的話,嚴重還可能導致胃潰瘍、癌病等。溢酸、呃逆之外,頻頻放屁也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過度放屁表示消化系統不良,加上便祕、便血、腹痛等情況尤要當心,不可不慎!好腸 對症才是王道「喝咖啡、吃甜食,又用力,你,胃食道逆流了齁!」一度引起討論話題的廣告,導致搬家工人食道、胸口灼熱而臉部猙獰的原因,正是「吞酸」、「噫酸」,就是俗稱的溢斥酸。代方隅所著醫書《醫林繩墨》記載:「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溢之間,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狀也。」除了泛酸之外,還可能伴有腹疼、胃痛、肚子鼓脹的症狀,仔細觀察診脈的話,除了口苦、舌苔黃厚之外,或許還有「腸鳴」、「腹鳴」情況。清代醫學家沈金鰲所著《沈氏尊生書.噯氣吵雜吞酸惡心源流》提到:「吞酸者,鬱滯日久,伏於脾胃間,不能自出,又嚥不下。」中醫施治方式,藉由疏通津液,使鬱熱緩解,採行食膳養肝護胃、理氣和中,化開積食形成的消化不良。平日「定時」飲食,別再賴在手機、電腦前,該吃飯的時間就吃飯,宜吃七分飽或一日多餐,同時避免油膩、辣酸、醃漬加工、汽水、咖啡和奶製品(乳糖不耐症),以及過冷過熱的食物,菸酒也要遠離,減低腸胃負擔,是保持健康的第一步。<BOX>中醫養生健康提醒打嗝打不停,要喝橋下水?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打嗝經驗,傳統有許多說法,可以小口喝水七次,或是在水杯上放上筷子,默念「打嗝要喝橋下水」七次,再喝下即可解除症狀。其實,還有更科學的作法,可嘗試把耳朵摀起來幾分鐘,使神經系統做出反應即可。另外,也能藉由按壓以下穴道,遏止擾人的打嗝:˙少商穴:拇指上的指甲角外一分。˙內關穴:手掌上,橫紋正中往手肘方向二吋,二筋間約三橫指距離。<BOX>「整腸」營養有方五食材健脾護胃,消除打嗝積食!˙山楂:降脂消積,行氣散瘀。˙白蘿蔔:改善腹脹,化痰排氣。˙高麗菜:保護胃腸黏膜(適量)。˙南瓜:保護胃壁(適量)。˙木瓜:顧胃健脾。◎找出病根:胃火上亢、肝氣犯胃、寒濕內阻、飲食積滯◎對症食療:銀耳桂圓花生湯、青蔥鯽魚香嫩蛋、百果山藥拌秋葵 (本文摘自/顧好腸胃不生病:180道暖腸健胃抗加齡食療/博思智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打嗝打不停,吃藥後竟險喪命!一名80歲老爺爺患有腎臟病,到診所看診後竟然昏迷,送到醫院時昏迷指數只有3分,原來老爺爺在昏迷前吃了藥,雖然救回一命,卻必須長期洗腎!醫師表示,患者服用的肌肉鬆弛劑,對腎臟病患來說易引起嚴重副作用,看病時應告知病史,避免無法挽回的後果。腎病患者難以代謝 有嗜睡、頭痛副作用衛服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蔡旻叡表示,爺爺是慢性腎臟病第5期患者,打嗝服藥後開始步態不穩、嗜睡,送醫後腎功能已經衰竭。診所醫師開立的肌肉鬆弛劑(baclofen)是很普遍的用藥,但是,腎臟病患易引發嚴重副作用,老爺爺就是誤食該藥而險喪命,腎臟病患不能不慎。蔡旻叡醫師指出,用於治療打嗝,抑制打嗝的反射的神經傳導藥物,因作用在大腦並從腎臟代謝,有腎臟病的人,難以代謝排出體外,在大腦中的濃度會越來越高,造成神經毒性,進而產生嗜睡、頭痛、噁心、嘔吐等副作用,甚至意識混亂或昏迷。看病告知病史 告知過敏反應蔡旻叡醫師表示,腎臟病患吃藥一定要特別重視用藥安全,到不同的醫療院所看診時一定要告知醫師自己的病史,醫師才能避免開立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或可能進一步惡化腎功能的藥品,也才能選擇最適當的藥品劑量。避免吃藥釀危機,彰化醫院品管中心副主任黃聖剛指出,不只是腎臟病患,病人跨不同醫療院所就醫時,最好要攜帶所有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藥袋、藥單,並告知醫護用藥過敏及副作用反應,才能保障自己的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