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8歲患者長期患有心律不整,日前右腳突然變黑、冰冷且疼痛,忍了3天不見好轉,決定至奇美醫院急診就醫。醫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腿動脈血管血栓堵塞」導致血流中斷,右腳已陷入危險缺血狀態,隨時有截肢風險。後續,醫療團隊立即安排緊急取栓手術,清除血栓恢復血流,並進行筋膜切開術,成功挽救病人的右腳。
一名68歲患者長期患有心律不整,日前右腳突然變黑、冰冷且疼痛,忍了3天不見好轉,決定至奇美醫院急診就醫。醫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腿動脈血管血栓堵塞」導致血流中斷,右腳已陷入危險缺血狀態,隨時有截肢風險。後續,醫療團隊立即安排緊急取栓手術,清除血栓恢復血流,並進行筋膜切開術,成功挽救病人的右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隨疾病惡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 冬天症狀更明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三高務必嚴格控制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9旬嬤欣喜恢復行動力 可自行如廁串門子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2、3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黃柏森醫師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0歲的王婆婆因為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的風險,因此馬上安排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王婆婆也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下肢動脈阻塞稱為「腳中風」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醫師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沒有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過去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患者免於被截肢的命運。好發於抽菸、高血壓、洗腎族群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這些患者全身的動脈比較容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楊智鈞主任提醒,家中長輩若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若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冷,大多數人只會注意心血管及腦中風問題,但下肢動脈阻塞,也就是腳中風,卻是常見但易被忽略的疾病。蘇一醫師說明,老菸槍、肥胖、老年、缺乏運動、高血壓、糖尿病、或是洗腎病患是高風險族群。一腳較冰冷、傷口久未癒 是腳中風前兆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蘇一表示,台東因腳中風就診的1年有100多人,而且大都隱忍很久才就醫,治療較複雜。腳部痠麻易被誤認為神經或肌肉問題,更容易被延誤。若走路腳無力、腳部傷口難癒合、腳常冰冷且雙腳溫度不一,甚至跛行,有可能是腳中風症狀,需要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只能截肢。民眾平日自我檢查,觀察皮膚是否完整、皮膚傷口久久無法癒合、腳趾顏色有無改變、腳毛是否變少,觸摸兩腳溫度有沒有一邊比較冰、足背動脈是否消失或是一邊強一邊弱。若有以上症狀應該及早就醫,疾病初期只要使用藥物治療即可,若血管阻塞程度嚴重就需要打通血管。術後戒菸、多運動 維持手術效果蘇一醫師表示,早期治療下肢動脈阻塞,大多需要人工血管繞道手術,但近年來心導管介入手術日益發展,透過微創的方式不僅只是使用單純氣球擴張或是周邊支架置放術,還有大大減少血管再次阻塞的塗藥氣球與藥物支架可用來治療病人。血栓抽吸導管可以立即快速移除血栓,降低病人出血與截肢可能。斑塊移除導管直接在血管裡動整形手術,移除硬化斑塊、重建血管彈性。已經出現傷口難以癒合的病人立即打通血管後,可以接受高壓氧治療幫助傷口復原。鼓勵病人術後積極戒菸、規則服藥,多多運動當作復健,更能維持治療效果。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冷氣團本周報到,氣溫驟降,容易造成周邊血管收縮,當發現走路會「間歇性跛行」時就應提高警覺!像是一名60歲的男子,走路腳會痛已一段時間,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不以為意,但後來走路變得一瘸一瘸的,且須休息一下才會改善,就醫檢查發現,他除了腳痛外還合併下肢冰冷、發紫等現象,且足部潰瘍的傷口久難癒,經診斷為下肢動脈阻塞,還好及時給予治療,才避免掉傷口惡化甚至截肢的命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腎臟科楊為舜醫師表示,多數人都知道心臟血管阻塞會造成心肌梗塞,腦血管阻塞會造成中風,但是鮮為人知,身體各處的血管都可能會有阻塞的風險,如果阻塞發生在肢體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症。天冷血管易收縮 動脈阻塞成冬日殺手造成周邊動脈阻塞症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症,還有抽菸及慢性腎臟病等都是高風險群。此外,由於氣溫驟降容易造成周邊血管收縮,所以周邊動脈阻塞常在冷天急速惡化,是名副其實的「冷酷殺手」。楊為舜醫師指出,周邊動脈阻塞症在初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即當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因下肢動脈阻塞導致肌肉缺氧加劇而疼痛,必須稍事休息才能緩解再度行走,常讓人忽視,導致周邊動脈阻塞症急性發作時延誤就醫。快戒菸!癮君子阻塞機會高17倍而急性發作就是當已有阻塞的下肢動脈,到達完全不通的地步,此時肢體的肌肉組織會開始缺血而壞死,可能同時合併有麻木及感覺異常,若無即時介入打通血管,則組織會開始轉為深紫色甚至合併水泡或血泡,最後完全壞死變為黑色,加上壞死的組織常引發發炎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感染、敗血性休克,必須截肢以保命,不可不慎!因此,楊醫師呼籲,預防之道除了謹慎控制三高,戒菸也很重要,因為癮君子,發生周邊動脈阻塞症的機會高出3至17倍。此外,平時多運動除可預防血管硬化外。而高風險族群,除冬天應注意末梢的保暖,避免血管過度收縮。若肢體冰冷加劇,合併有疼痛、久不癒合的傷口時即要注意,應盡早就醫。
糖尿病不是家族遺傳的專利!三十三歲林姓女子(化名),最近一個月突然食慾大增,但是體重卻急遽下降,並且出現頻尿及虛弱症狀,明明越吃越多,卻老使不上力氣;無故氣喘及心悸更讓她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憂心忡忡下趕緊就醫,診斷結果竟是得了第一型糖尿病,這讓無家族糖尿病史的她,一時之間無法相信。所幸後來在醫師及衛教人員悉心解釋後,她才開始接受自己得每天注射胰島素的事實,現今血糖已控制並定期於門診追蹤中。光田綜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曾士婷醫師表示,根據前述情況,在當初就醫時,其血糖高達300 mg/dl,並合併有酮酸中毒的現象,住院期間雖已將口服降血糖藥物加到最大劑量,但林女空腹血糖仍在200mg/dl以上;後來轉到光田綜合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在該院經昇糖素刺激試驗後,證實胰島素分泌不足,且血液中有明顯酮體產生,確定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必需每天注射胰島素方能控制血糖。由於林女家族中並無糖尿病史,一開始也不能接受自己得到糖尿病的事實,更無法想像自己竟然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治療。曾士婷醫師指出,其實第一型糖尿病並非只有先天才會得到,後天也有可能罹患;而且胰島素為人體重要激素之一,缺乏胰島素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造成酮酸中毒,嚴重時還有生命危險。使用適量的胰島素,即可讓第一型糖尿病患重拾健康,恢復正常生活。此外,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常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予以抽血檢查後,因此也要注意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問題。曾士婷醫師呼籲民眾,仍應定期接受血糖檢查,千萬不要認為家族中沒有人得到就不必擔心;平日把握飲食均衡原則及養成適度運動的好習慣,才能減少自己得到糖尿病的機會。
由台中市衛生局、台中市西區獅子會、上美醫療群、澄清綜合醫院(平等院區)合辦的糖尿病防治教育活動將於5月2日(星期六)下午四點至八點以露天音樂演唱會的形式在台中市美術館綠園道熱鬧舉行。這項別開生面的活動將提供年滿二十歲的市民及社區民眾免費糖化血色素檢測、免費視網膜攝影檢查,並有專業醫師、營養師及護理衛教師在現場提供各項諮詢服務,還有好玩的闖關活動及有獎徵答。主辦單位更提供了豐富精美的禮品,作為闖關活動、有獎徵答及全程參與民眾的獎品,現場還有提供免費現煮咖啡。希望藉由本次活動能篩檢出潛在、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以及提升民眾對糖尿病的認識,做好自我及家人的健康管理,避免嚴重合併症的發生,除追求好的生活品質之外,更可以大量減低個人、家庭、及社會對醫療成本的支出。 此次活動,也結合了多位台中市熱門的音樂家,有邁可羅數位音樂工作室的陳老師、全國動物醫院陳道杰院長、音樂人伍奧斯定、翁立家、劉孟淮、劉彥山醫師、團長丁鴻志醫師,及由王博正醫師領軍的台中市醫師音樂協會薩克斯風爵士樂團共同演出,讓傳統刻板印象的醫療檢查、變得活潑生動。推廣衛生教育理念、落實預防保健並讓醫療服務更完善及更普及化,是我們首要推動的目標。這一次由民間公益團體及醫療機構合辦的糖尿病防治教育活動,具有相當大的意義,加強喚起更多民眾對自我照護及健康觀念的重視,藉以改善及提高民眾的生活品質,歡迎市民踴躍參加。
59歲郭女士(化名),有多年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史,近年來更併發慢性腎衰竭而接受常規的腹膜透析治療。月前,左側末端的兩個腳趾,因為感覺遲鈍而產生不自覺的外傷,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範圍不但變大且出現黑色壞死的現象,經醫生診斷後告知:由於下肢動脈循環不良,需要做膝下截肢的手術,病人為求保存肢體的完整,無法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進而輾轉到新店耕莘做進一步的處理。該院新陳代謝科裴馰主任安排住院之後,除積極控制血糖外,並由高壓氧科做傷口附近的經皮氧分壓(TcpO2)檢查,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同時會診心臟血管科王禎煜醫師處理病人下肢動脈的問題,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証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在做完一連串的檢查及處理之後,再搭配密集的高壓氧治療,傷口附近的氧分壓從原來接近的臨界值上升至兩倍,之後,在整形外科劉鳳明主任的細心治療下,病人只做了左腳兩趾的傷口處理而保留了完整的小腿,不但改善原有的問題更保存病人的肢體功能。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 - 陳紹原醫師表示,糖尿病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5%的糖尿病患者會因足部問題而就醫,15%的患者在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足部問題也是糖尿病患者住院最常見的原因。此外,45-70%的截肢是因本疾病所造成的,可見糖尿病所造成的合併症,對病患的影響相當大。糖尿病足潰瘍的處理原則包括三部分:首先是以藥物控制血糖及感染,再來是外科手術清創與局部血管血流重建,最後再輔以高壓氧治療,活化缺氧的組織。高壓氧治療對於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是一個很好輔助療法,它可使截肢的機會減少,傷口復原機會增加,且縮短治療的療程。陳紹原醫師指出,高壓氧治療可快速提高體內氧氣濃度,並促進新血管生成,使缺氧的不健全組織活化,所以能幫助的潰瘍癒合,對於糖尿病足的潰瘍患者,施以二十次以上治療後,往往會有很大的改善。郭女士接受高壓氧經皮氧分壓的檢測發現組織周圍的含氧量非常低,而因本身又有下肢動脈循環不良的問題,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證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使血循更加順暢。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不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腦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原因,它也是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導致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酸麻,間歇性跛行,疼痛,到最後不可逆的壞死及潰瘍,最後截肢。一旦有症狀時,就必須積極的進行檢查和治療,以避免後續症狀的持續惡化。陳紹原醫師說,檢查項目包括:(1)上下肢血壓的比值(2)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3)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括了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血管核磁共振攝影或導管血管攝影(4)高壓艙經皮氧分壓(TcpO2)的監測可了解病人在正常環境及高壓氧環境下傷口附近氧氣的含量。當症狀無法以藥物改善時,就應該即早治療,例如運用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等等)的技術應用於足部,否則等到病情惡化到形成潰瘍,壞疽時才接受這些治療,通常是無法逃避截肢的命運。陳紹原醫師提醒,希望使大家能明瞭嚴重的糖尿病足合併下肢動脈阻塞,截肢並不是唯一的結果,在積極的血管重整(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之後,配合完整的高壓氧治療,只需做部份傷口處理,還是可以保持完整的功能,當然注意足部安全、控制血糖的穩定,更是避免問題產生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