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超音波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

心臟超音波 診斷血管好安「心」#心臟超音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秋冬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根據衛生署也統計,國內大約有 145 萬名心臟病人,15 歲以上民眾,每 19 人就有一人罹患心臟病,其中大多數是心血管疾病,而 65 歲以上老人則每 5 人就有 1 人是心臟病病人,心臟疾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可見一斑。雖然癌症持續排名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連續25 年蟬聯十大死因第二或第三名,相較於癌症,心血管疾病反而較無明顯病徵,很容易被忽略,是民眾不可輕忽的重大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來源。冠狀動脈疾病臨床上常見症狀包括胸前部位感覺疼痛或緊縮,有時會擴散到肩部、頸部、上臂、下頷或上腹部,同時伴隨有冒冷汗或呼吸困難。上述情形往往發生在運動、情緒激動或心情緊張之情境等。症狀一般持續約二至五分鐘左右,經休息後症狀會逐漸消失。但是也有可能第一次發作就很嚴重,甚至造成死亡。健保局就通過給付「負荷式心臟超音波心臟圖」,讓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有更多的選擇。所謂「負荷性心臟超音波心臟圖」,是指在心電圖及血壓監測下,藉由病人運動或以藥物滴注的方法,讓病人心跳增加,然後施行心臟超音波檢查,以評估病人在心臟負荷增加時之心臟功能,達到診斷心血管疾病的目的。此項檢查可以評估胸痛病人是否有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是否因冠狀動脈疾病造成,或過去已知冠狀動脈疾病之病人的危險度及心肌存活度評估,甚至手術前危險度評估及瓣膜性心臟病嚴重度評估都是這項檢查的適應症。奇美醫學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本項檢查在歐美國家已施行多年,其臨床應用上與前述其他檢查有許多互補之處,可以讓醫師因不同病人而做更多選擇。(資料來源:奇美電子報提供)

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 瓣膜解析更精準

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 瓣膜解析更精準#心臟超音波

不論在東西方的古代世界中,心臟這個器官一直被認為是人類靈魂或思考之所在。這個迷思,直到西元十六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哈維(William Harvey) 提出循環的學說之後才被打破,心臟這個器官才開始被認為是供應全身血液循環的幫浦。近數十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導管、甚至是心臟電腦斷層檢查這幾項技術的發展,使得心臟疾病診斷的技術突飛猛進,許多病人也得以受惠。在這幾項技術中,心臟超音波的發展尤其迅速。不論是心臟瓣膜病變、心肌缺氧、心肌病變、心臟收縮或舒張功能評估方面的診斷都可以應用心臟超音波來加以解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 - 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心臟超音波因為除了可提供豐富的臨床資訊外,在不具侵襲性,且沒有輻射線暴露顧慮的特點下,這項技術已被廣泛的使用。然而,以往心臟超音波最多為二度空間的影像,臨床醫師只能憑經驗及想像在心中模擬心臟結構之三度空間圖像。倘若如果真的要取得三度空間的影像,則需經過繁複且耗時的影像處理系統來加以重組才能獲得。黃群耀醫師指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最近一年以來,已可以應用即時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這項新的技術來獲得即時且動態的心臟結構影像,臨床上此項技術已應用於十餘位有主動脈瓣或二尖脈瓣疾病的病人身上。有了這項新的診斷利器,臨床醫師可以對瓣膜缺損的程度或瓣膜病變的原因作更詳細的解析。除此之外,對於那些需要手術修復瓣膜的病人來說,這些及時的三度空間影像,更可以讓心臟外科醫師能夠更詳細且明確的做手術前的規劃。除了心臟瓣膜的疾病外,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項技術來對心臟的收縮功能作更全方位的評估。除了即時三度空間心臟超音波的技術外,黃醫師說,心臟超音波的另外一些新的功能參數,例如心肌形變(Strain),形變率(Strain rate),二度空間形變(2 Dimensional strain),以及組織都普勒 (Tissue Doppler),都可以應用在心肌收縮或舒張功能障礙,及心肌缺氧及心肌存活率的估算上,藉此能對就診的病患作更即時及準確的心臟疾病診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