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下垂體腫瘤

女子長期倦怠、食慾差 竟是腦內長腫瘤

女子長期倦怠、食慾差 竟是腦內長腫瘤#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老人體力衰退常被視為老化現象而易被忽略,就有一位72歲女性,長期有倦怠、食慾不振、視力模糊以及體重減輕問題,但不以為意。某次因脊椎壓迫性骨折開刀住院,出院後倦怠且嗜睡和食慾不振越來越嚴重,於是就醫檢查後發現腦下垂體長了腫瘤,進而影響腎上腺及甲狀腺分泌,才會出現倦怠等症狀。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新陳代謝科郭雅雯醫師說,病患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一顆2.8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並壓迫到視神經交叉繼而引起視力模糊。再接受手術,同時服用類固醇以及甲狀腺素藥物治療後,倦怠、食慾不振及電解質不平衡現象皆改善。郭雅雯醫師也指出,很多原因都會造成慢性疲累,例如感染、血液疾病、癌症、肝疾病、腎疾病、慢性肺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精神疾病與藥物濫用,其中內分泌相關的代謝疾病包含:糖尿病、高血鈣、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不足以及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等。腦下垂體影響代謝    症狀全身性由於腦下垂體是控制賀爾蒙,所以功能異常就會影響到身體代謝狀況,所以引起的症狀會和不同荷爾蒙有關,常有月經失調、不孕、性慾降低、疲憊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嚴重者甚至會有昏迷或死亡發生,若確定有內分泌失調則需就醫治療。長期倦怠原因多    超過半年要注意郭雅雯表示,新陳代謝疾病造成的長期倦怠其實並不少見,但很多人都輕忽了內分泌的重要性,該案例病人症狀即是因為泛腦下垂體功能低下所造成。她建議大家如果沒有做事的動力及有倦怠問題超過6個月,應就醫檢查。

20歲男3個月暴肥19公斤 竟罹腦下垂體腫瘤:庫欣氏病

20歲男3個月暴肥19公斤 竟罹腦下垂體腫瘤:庫欣氏病#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年20歲的黃小弟弟,最近因不正常的肥胖,3個月竟爆肥19公斤,外觀出現月亮臉、水牛肩,也因為賀爾蒙分泌失調使臉部出現青春痘,造成自信心大受打擊。黃小弟弟看診時,曾沮喪地說,「媽媽,我不要活了…」經醫師診斷後,發現黃小弟弟罹患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庫欣氏病,透過手術治療切除腫瘤,所幸,手術後臨床症狀緩解許多,1個月內體重減少17公斤,恢復以往外觀。莫名肥胖致月亮臉 庫欣氏病患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外科張承能醫師表示,庫欣氏病是一種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因過度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刺激腎上腺,促使分泌出過量的腎上腺皮質素,而產生的疾病。其臨床特徵大多為腹部肥胖、月亮臉、後頸部、肩膀變厚及腹部出現紫色條等;加上賀爾蒙分泌失調,患者也常感到焦躁不安,有憂鬱症的傾向,因患者生理及心理反應無法控制,易伴隨全身性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張醫師說,罹患庫欣氏病的患者,常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因為庫欣氏病早期不易發現,診斷有其困難性,加上疾病不好控制,許多患者常沒有耐性,遊走於各科尋求治療。庫欣氏病以手術治療為主 第二線為放射治療+注射針劑為輔針對庫欣氏病患者的治療目標,第一線以手術將腫瘤切除,通常預後效果好,反應快速,併發症比率低。不過,約有2至3成患者在第一線手術治療後會復發,此時可考慮再度進行手術。若遇到較大的腦下垂體瘤無法進行手術時,則施以放射治療或內科藥物治療。另外,健保署於2014年7月,給付皮下注射針劑治療,適用無法接受腦下垂體手術或術後無法治癒的庫欣氏病患者,可減輕患者身心靈及經濟負擔。張承能醫師表示,當出現不明原因快速肥胖、皮膚大量青春痘等症狀時,建議可選擇有相關治療個案的醫療院所就診,如林口長庚醫院或部份其他大型醫療院所,能提供完整的內分泌科及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可及早診斷及早治療。當確診為庫欣氏病的患者,每年也應定期檢測過度分泌的ACTH、皮質醇和其他腦下垂體荷爾蒙,以利監控病情。

男性肚子莫名腫大如孕婦?!原來是腦下垂體腫瘤在作怪

男性肚子莫名腫大如孕婦?!原來是腦下垂體腫瘤在作怪#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40歲的男性患者,3年期間體重莫名飆升,肚子如孕婦般腫大,造成行動上極度不便。跑遍多家醫院後仍查無病因,直到最近至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科求診後,才發現罹患罕見的腦下垂體腫瘤庫欣氏病。罕病庫欣氏病患者 流浪6年才能被診斷庫欣氏病是一種腦下垂體腫瘤引起的疾病,好發率約百萬分之四。目前台灣僅有200位患者被診斷出罹患此病,平均每家醫學中心每年也只有個位數的病案。由於案例並不多見,平均一個病人會輾轉求醫6年才能確診。外觀出現月亮臉、水牛肩 患者深受其擾林口長庚代謝內分泌科林仁德醫師表示,庫欣氏病的患者體內分泌過多的類固醇,外表會呈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女性的臨床症狀也會有經期失調的現象。除了外觀明顯的變化外,因賀爾蒙分泌失調,患者容易感到焦躁不安且有憂鬱症的傾向,若是延誤就醫,也可能會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及骨質疏鬆等。林醫師說,臨床中曾遇到一名坐著輪椅前來就診的患者,當時有嚴重骨質疏鬆,腰椎骨折且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經檢查發現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及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濃度過高,且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長了腫瘤,才確診為庫欣氏病。庫欣氏病手術後易復發 需合併內科藥物治療庫欣氏病的治療目標為降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過度分泌,第一線以手術為主,先去除或縮小腫瘤本身。不過,林仁德醫師表示,約有近3成庫欣氏病的患者在腦下垂體手術後會再次復發,若評估不適合再次手術,則會採用內科藥物合併放射治療作為選擇。以2013年德國慕尼黑報告,第一次手術後有29%的患者荷爾蒙仍高,平均追蹤54個月後有34%再復發,因而長期追蹤有其必要。今年自7月1日起,健保署給付庫欣氏病針劑新藥(pasireotide diaspartate),可抑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之分泌,可望減輕患者治療上的困境。林仁德醫師提醒,庫欣氏病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最適當的治療方式是由多個領域的醫療團隊合作,為病患提供醫療照護。病患可接受各領域醫護人員(包括內分泌科醫師、神經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心理健康師與護理師)的照護,以幫助控制此疾病的各種問題。民眾若欲取得更多衛教資訊,可至庫欣氏病衛教資訊網站查詢。

體力差、眼茫誤認老化 竟是腦瘤作怪

體力差、眼茫誤認老化 竟是腦瘤作怪#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般人常將體力不佳、視力衰退或走路不穩視為老化現象,但這些症狀有可能起因於腦下垂體腫瘤作祟,不可輕忽!72歲的王先生因左眼看東西時,會有一條橫線遮住視野,原以為是飛蚊症不太理會,後來狀況愈來愈嚴重,之後嚴重嘔吐急診,經檢查發現是腦下垂體腫瘤侵犯壓迫到視神經,而導致視力模糊與視野缺損。由於腫瘤過大需及早開刀,在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醫師合作下,成功將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臺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黃國烽醫師指出,腦下垂體位於頭部的中心點,正好在視神經交叉下方,可說是人體內分泌系統的總指揮。腦下垂體腺瘤是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但發生原因不明。 腦下垂體腫瘤 初期恐不易察覺黃國烽醫師表示,腦下垂體腫瘤症狀除了壓迫視神經,導致視力模糊與視野,變窄,特別是雙顳視野偏盲之外,還與人體荷爾蒙分泌異常有關,特別是生長激素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生長激素過度分泌會造成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腎上腺皮質激素過度分泌則會造成水牛肩、月亮臉等症狀。有些腦下垂體腫瘤本身不會分泌激素,一開始不會造成荷爾蒙分泌異常,因此在初期不易被發現。但黃醫師也提到,隨著腫瘤日益長大,會壓迫到正常的腦下垂體組織,反而會抑制分泌激素,導致病人倦怠感、免疫力下降、甲狀腺與腎上腺功能低下、與電解質不平衡;提醒如果腫瘤持續擴大也可能產生水腦症及尿崩,要多加注意。 

沒想到性無能 竟是腦袋瓜出了問題?

沒想到性無能 竟是腦袋瓜出了問題?#腦下垂體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名53歲男子因自覺有性功能障礙,到署立台中豐原醫院泌尿科門診求治,抽血檢查發現由腦下垂體分泌的泌乳激素偏高,轉由神經外科顏俊銘醫師診治,腦部核磁共振發現腦下垂體腫瘤,經鼻腔蝶骨竇到腦下垂體窩摘除的微創顯微手術治療,手術後順利出院,恢復正常性生活。豐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顏俊銘表示,腦下垂體腫瘤會壓迫到視神經、腦組織或正常的腦下垂體,因而產生視力模糊、視野缺損或視乳突水腫等臨床症狀,另外也可能因為腦下垂體腫瘤造成內分泌機能失調產生一些病症,泌乳激素過高導致的陽痿即為其中之一。診斷方式可經由抽血荷爾蒙檢查與腦部核磁共振攝影,治療方式則為腦部微創手術,經由鼻腔蝶骨竇到腦下垂體窩進行摘除手術治療。顏俊銘醫師說,中年以上男性常見性無能問題,原因有很多,包括性器官器質性問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因性因素等等,當然腦瘤也佔有一定的比率。最常見造成性無能的腦瘤為長在腦下垂體的腫瘤,特別是泌乳激素瘤,常見症狀有頭痛、頭暈、視力模糊、不孕症等,女性還會造成月經失調,男性則導致性無能。沒想到性無能竟是腦袋瓜出了問題。顏醫師呼籲若男性朋友們常感到力不從心到泌尿科求診後仍性趣缺缺,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腫瘤在作祟,千萬別因此氣餒,應繼續求診找出病因,建議到神經外科進一部檢查。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

婦人視力模糊、疲倦 腦下垂體腫瘤作怪#腦下垂體腫瘤

嘉義縣一名60年次的洪姓婦人,近來幾個月總覺得視力模糊加上特別疲倦,因此到嘉義基督教醫院眼科接受檢查,眼科醫師懷疑是視神經方面出問題,因而轉介至神經外科,經陳世翰主任檢查後發現,原來是一顆2.7公分*1.5公分的腦下垂體腫瘤壓迫到視神經。由於腦下垂體接近蝶竇(鼻竇深處部位)位置,因此神經外科與耳鼻喉科醫療團隊的合作,結合鼻竇內視鏡手術及腦部腫瘤切除手術,以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與大小,從鼻腔進入,不但成功切除腫瘤,術後臉上不留疤痕,更將術後風險降至最低。 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威雄醫師解釋,以一般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而言,手術醫師依照人體頭顱結構,將頭蓋掀開後再將大腦翻移才能到達位於頭部正中央的腦下垂體。在導航系統加入後,由熟悉鼻腔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搭配內視鏡操作,從鼻腔進入蝶竇位置,將蝶竇與腦下垂體中間的骨頭切開後,即由神經外科醫師接手切除腫瘤。待腫瘤切除乾淨後,再由耳鼻喉科醫師將缺口修補完整,手術即完成。 延伸閱讀「導航系統精準判斷腫瘤位置」: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24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