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上班對孩子是好是壞?哈佛心理學家凱瑟琳.麥克金(Kathleen McGinn)認為發現母親工作對女兒職業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英國和美國,與全職母親養育的女兒相比,職業母親的女兒享有更好的職業、更高的薪水和更平等的關係。《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在職母親對兒女的影響。
媽媽上班對孩子是好是壞?哈佛心理學家凱瑟琳.麥克金(Kathleen McGinn)認為發現母親工作對女兒職業有顯著的影響,尤其是在英國和美國,與全職母親養育的女兒相比,職業母親的女兒享有更好的職業、更高的薪水和更平等的關係。《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在職母親對兒女的影響。
你是否有想過人老了到底能靠誰?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心理學博士黃揚名於《變老不可怕,只要你做好準備》一書中,以專研多年的老人心理學,用科學證據來解答大眾對於「老人」、「銀髮」、「熟齡」與「高齡」的種種疑惑,幫助讀者用正確的心態面對變老,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以下為原書摘文:
只要下定決心,性格就可以改變!心理學教授伊娃.艾瑟曼(Eva Asselmann)、自由記者瑪蒂娜.帕爾(Martina Pahr)於《從酒吧到嬰兒床,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一書中,將科學數據、心理學專業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並依成長時序呈現人類性格從嬰兒到成人乃至老年的轉變,探討人們的心理狀態會如何變化。以下為原書摘文:
很多人做事總是「3分鐘熱度」,一開始衝勁滿滿,但很快就放棄,該怎麼避免這種狀況?日本腦神經內科醫師加藤俊德於《為什麼我學不會拒絕?》一書中,整合自身多年的諮詢經驗,分享提升自我肯定感的行為治療法,幫助讀者察覺自我情感的認知障礙,並透過行為療法,建立思考的正向迴路,不再掉入負面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強迫症屬於焦慮性疾患的一種,病人會出現反覆且持續的想法或行為,嚴重干擾日常生活。醫學院精神醫學研究員、神經可塑性治療法專家傑夫瑞 M. 許瓦茲(Jeffrey M. Schwartz)於《我和我的強迫行為》一書中,提出可以由自己施行、可以幫助自己與他人的「4R療法」,幫助讀者有效對抗強迫的意念與強迫的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夫妻、家人或戀人間因為反覆分享負面情緒,導致關係破裂的情況很常見,該如何避免這種狀況呢?釜山胡蘿蔔身心診所院長金旼慶於《可不可以,不要跟別人相處?》一書中,結合專業的心理學與腦科學理論,幫助讀者學會以全新的角度處理人際關係難題,不再掉入過往的習慣陷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關係模式。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親愛的人離去總會陷入悲傷情緒,該如何讓自己振作起來?復原力心理學權威露西.霍恩(Lucy. Horn),曾幫助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居民走出傷痛,當12歲女兒不幸於死於車禍意外後,讓她更加關注悲傷復原議題。她也於《悲傷復原力》一書中分享「復原力策略」,幫助讀者化解悲傷,讓自己能重新振作,找回生活的掌控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內向的人不知道如何開口?其實,只要主動告知行程,就有機會可以讓身旁的人幫你開啟話題,無須自己設想。日本職場心理學專家神岡真司於《活用人性弱點の說服心理學》一書中,分享心理誘導密技,藉由情境理解活用「內向能量」,不論聚會、約會、商談、談判、反擊等都能運用,讓所有人都聽你的。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