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

吃太鹹易洗腎? 醫:三高控制與低蛋白飲食減緩腎病惡化

吃太鹹易洗腎? 醫:三高控制與低蛋白飲食減緩腎病惡化#尿蛋白

台灣醫學持續進步,但洗腎率始終位居全球之冠,很多人認為是台灣人吃較鹹的飲食習慣造成,事實上除飲食,醫師認為與國人的三高等慢性疾病的普及與罹患腎病後是否遵照醫囑有很大的關聯。 大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黃柏諭醫師表示,台灣洗腎人口逐年增加,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腎病有很大關係,洗腎人口當中有4成多是糖尿病引起,三高或者是併發症如心血管問題、腦中風等,都是罹患腎病的高風險因子。 台灣的老年人口較多,平均餘命越來越長,黃醫師說明,以前的人因為餘命較短,可能在未接受洗腎前就已死亡,因此洗腎的盛行率沒有現在這麼高;現今對於洗腎病患照護較完備,也延長了存活的年限,這也是洗腎盛行率高的原因之一。 腎病患者營養不良惡化更快 在判斷是否有慢性腎病有幾個重要指標,黃醫師說明,像是腎絲球過濾率如果小於60 ml/min/1.73m2,且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或者是尿液中每天的蛋白排出量過多(白蛋白超過30毫克或總蛋白超過150毫克),其他像是透過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有結構異常等情形,都會判斷為慢性腎臟病的範圍。                                                                                    黃醫師強調,長期慢性腎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在照顧上,必須提早介入才能延緩腎臟惡化的程度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健康的腎臟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老化,但患有慢性腎病的病人腎功能減退的速度會比正常腎臟老化的速度快得多。 因此,除了要遵守醫囑服藥控制外,透過健康管理師或是營養師的介入來調整營養相當重要,黃醫師強調,有些病患以為要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導致很多食物都不敢吃反而營養不良,這樣其實讓腎功能退化更快。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能有效控制 腎臟病患的低蛋白飲食必須搭配足夠的營養熱量,且必須依照每個人的年齡、代謝程度來規劃不同的攝取內容,並非每個人都相同。黃醫師說明,目前在治療方針上,以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發現在延緩腎功能惡化有明顯效果。 黃醫師指出,最主要原因是酮酸胺基酸除了能夠作為營養補充,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將含氮廢物轉化為胺基酸,如果搭配低蛋白飲食甚至是極低蛋白飲食,都能有效降低尿毒素等,延緩腎臟惡化。目前酮酸胺基酸健保給付的範圍,主要是針對較晚期的慢性腎病患者,但及早使用酮酸胺基酸治療,好處可能會更多。 黃醫師表示曾有一位60幾歲男性病患,就診時已是慢性腎臟病第四~五期,後來以低蛋白全素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療法,不僅將尿素氮控制在較低的數值,食慾、生活品質也都維持很好,沒有尿毒症的表現,更延緩了腎臟惡化時間。不過黃醫師也強調,是否採全素的方式搭配治療,要看個案生活習慣以及代謝與營養狀態,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同一種飲食處方。 黃醫師也提醒,現代人的三高問題加上人口老化,慢性腎病患者勢必會越來越多,千萬不要忽略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平時有慢性疾病、長期服用非處方藥的習慣,或者有家族史者,都應該要提早篩檢腎臟病並定期追蹤。 目前腎病預防與治療已有很好的配套措施,不僅醫師能夠提供有效用藥,也會搭配衛教師提醒營養或體重控制,或發現病變時的轉診協助,民眾只要遵循醫囑控制病情,就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尿蛋白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泡泡尿就是腎臟病?站姿可能是兇手!

泡泡尿就是腎臟病?站姿可能是兇手!#尿蛋白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同樣是泡泡尿,結果可能大不同!剛滿20歲的小李多年來小便一直有泡泡,但尿液篩檢結果顯示腎臟並無異常;50歲的王女士也因小便有泡泡求診,尿液分析發現血尿及蛋白外,抽血檢驗發現王女士有急性腎臟損傷,醫師建議接受腎臟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為甲型球蛋白腎病變,經接受高劑量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後,腎功能維持穩定。尿液速度過快也可能出現泡泡成大醫院腎臟科醫師郭依婷表示,正常生理情況下,如尿液速度較快、溶質濃度較高而改變尿液的表面張力,小便也可能出現泡泡。關鍵則在於分辨尿液中的溶質,尤其是蛋白質,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並據以追查背後的實際病理原因。暫時性、姿勢性蛋白尿都是良性病程尿液中常見蛋白質溶質,也就是「蛋白尿」。發燒、感染、運動導致腎臟過濾通透性改變而造成的暫時性蛋白尿,與活動和站立有關的姿勢性蛋白尿,多認為是良性的病程,隨著年紀增長後逐漸改善。因此,若為持續出現的蛋白尿,就要提高警覺背後有無潛藏的疾病。泡泡尿未改善應盡快就醫郭依婷醫師指出,病理性蛋白尿可能來自原發性腎臟病(例如腎絲球腎炎)或常見的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所引起。腎臟是維持身體代謝平衡的重要器官之一,藉由尿液的變化可作為觀察腎臟疾病的1項指標,不論是泡泡尿或蛋白尿,皆有正常和異常的可能性,雖不需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郭依婷醫師指出,若持續未改善,應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以盡早找出病因。

勿輕忽蛋白尿 當心腎臟功能衰竭

勿輕忽蛋白尿 當心腎臟功能衰竭#尿蛋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千萬不要輕忽蛋白尿!一名76歲的老翁發現有蛋白尿,不以為意,也未進行追蹤,直到他的雙下肢出現嚴重水腫,由家人帶來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就醫,經檢查發現患者罹患「快速進行性腎衰竭合併腎病症候群」。所幸給予藥物治療後,患者腎臟功能有進步,已出院休養。童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簡孝文說,76歲的黃姓老翁因雙下肢與鼠蹊部嚴重水腫來就醫,檢查他的病史,發現去年8月的尿液檢查報告的蛋白尿數值,已經超過150毫克/天,正常人為150毫克/天以下,但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患者的蛋白尿已達5712毫克/天,幾乎是正常人的40倍;而去年的腎臟功能還有77毫克/分鐘,今年的腎臟功能卻只有22毫克/分鐘,診斷結果為「快速進行性腎衰竭合併腎病症候群」,進行腎臟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為「局部節結性腎絲球硬化」。經過藥物治療約2個禮拜,他的腎臟功能已進步為40毫克/分鐘,免於走上洗腎一途,日後只須定期回診追蹤治療。簡孝文醫師說明,所謂的「快速進行性腎衰竭」是指短時間內,腎功能急速衰退;「腎病症候群」是指蛋白尿有分輕、中、重度,若達到3500毫克/天以上,就是最嚴重的蛋白尿,也稱之為「腎病症候群」。所以民眾發現有尿白尿,千萬不可輕忽,就要提高警覺,最好到醫院尋找專業腎臟科醫師,進行尿液檢查。檢查是為了找出真正病因,若所有檢查皆無法查出造成蛋白尿的原因,可藉由最重要的腎臟切片查明原因。簡孝文醫師表示,做腎臟切片的適應症包括不明原因的血尿、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腎病症候群、急性腎炎及不明原因的急性腎衰竭,在臨床上只要提到進行腎臟切片檢查,患者與家屬常會存著抗拒的心,因為他們誤以為只要做切片就是罹患癌症,或可能造成癌症轉移,因而不想做腎臟切片檢查。簡孝文醫師強調,任何的侵入性檢查具有風險性,腎臟切片檢查也不例外,在臨床上是為了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幫患者治療,民眾應聽取醫師的專業建議,不明之處或疑惑儘量向醫師詢問,清楚的了解後,讓患者接受最適合的治療。

擊退腎臟病贏得「腎」利人生

擊退腎臟病贏得「腎」利人生#尿蛋白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臺北市十大死因第6位在臺灣,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99年十大死因之第10位、臺北市更高達第6位。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98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6,578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447人。98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8,02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347人。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健保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使得近年來臺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腎臟病高危險群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三大類:(一)體質因素:具腎臟病家族史、老年人、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二)誘發因素:三高患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癌)、受感染者(如泌尿道感染)、泌尿道結石或阻塞,以及服用腎毒性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鋰鹽)。(三)惡化因素:重度蛋白尿、血壓或血糖控制不佳、抽菸等。檢視三大徵兆、糖尿病人每年檢測微量白蛋白及早發現腎臟病變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在2008年針對近50萬人的大型前瞻性世代研究發現,臺灣罹患慢性腎臟性疾病的患者推估高達12%,全國約有2百多萬患者,但是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只有3.5%,也就是每28人僅一人被診斷告知,因為腎臟病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多數患者都是要到快洗腎時才知道自己罹病,民眾需檢視腎臟病三大徵兆:第一是尿液中有氣泡產生或帶血,第二是眼睛、小腿周圍水腫,第三是持續而找不到原因的容易疲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隨時注意自己是否有腎臟病變的可能,及早到腎臟科進行檢查。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人腎病變最早期的臨床證據,提醒糖尿病人每年需檢測微量白蛋白,以及早檢查出腎臟病變。

破洗腎魔咒!男罹腎病十年控制穩定

破洗腎魔咒!男罹腎病十年控制穩定#尿蛋白

67歲的廖先生十幾年前因尿液中出現泡沫,赴醫院腎臟科檢查發現有慢性腎絲球炎合併嚴重蛋白尿,雖然已進入第四期,但廖先生固定到醫院接受追蹤、遵照醫囑用藥,控制高血壓與心臟病等慢性病,並接受飲食衛教,即使過了十多年,廖先生穩定控制病程,破解洗腎的魔咒。腎臟功能出狀況未必一定會走上洗腎一途,雙和醫院副院長林裕峰表示,從發現罹患腎臟病到洗腎所需的時間,取決於發現的期別與過程的控制,但越早發現、越早接受介入性控制治療,可以有效延緩病程的進展,讓洗腎不再成為國人的惡夢。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52歲的林先生已在醫院追蹤17年之久,當年只是因為腰痛而求診,一檢查已經出現嚴重蛋白尿,經切片確認是腎絲球發炎。林裕峰強調,腎臟病當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中期甚至後期,唯有接受篩檢才能達到早期發現的目標。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尿蛋白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1995~2025年間,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發病率將由4%升高至5.4%,糖尿病發生微小血管、大血管及早期死亡率皆較高。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約佔30.9%,已超越癌症的死亡率(28.9%)。因此早起篩選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是很重要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 張永青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之診斷標準。可分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有人兩者會併存。糖尿病前期其致病機轉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有缺陷及醣質新生作用增加有關,且此時的βcell 逐漸造受破壞使血糖值上升,上升的血糖值只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但不論是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兩者皆會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對於血糖異常的高危險群之篩檢建議為,年齡大於45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 kg/m2者,強烈建議要做檢查,若年齡小於45歲,BMI大於25 kg/m2且有其他危險因子(其危險因子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沒有差別)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平常缺乏運動及妊娠糖尿病等也建議篩檢,對於亞洲人則建議BMI改以23 kg/m2為基準。篩檢的方法則建議檢驗空腹血糖或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皆可,若有異常,則需於另外一天再確認一次。張永青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預防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時期。但糖尿病前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此上述的高危險群早期接受篩檢,並及早接受適當及有效的介入與治療,將會對自己未來的健康給予更多的保障。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

正確醫療照護 破解糖尿病四大疑問#尿蛋白

隨著人口的老化,過量及精緻化飲食和缺少運動的生活型態的盛行,近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不斷地攀升,為現代人重大文明病之一。目前糖尿病人估計佔全台人口5%,即全台灣約有100萬人罹患糖尿病。由於糖尿病並不僅是尿中帶糖而已,它會造成全身血管和神經病變,嚴重威脅個人、家庭健康和幸福,也對健保財務造成雪上加霜效應。澄清醫院平等院區 - 家庭醫學科 - 許維邦主任指出,糖尿病的診斷絶不是靠驗尿,而是必須抽血檢驗。若空腹血糖≧126毫克/百毫升,或任何時間血糖≧200毫克/百毫升即可診斷為糖尿病。順便提醒大家,尿酸的檢驗也是抽血而不是驗尿。以下幾個是糖尿病友常見問題,許主任也藉此提出解答!Q1.糖尿病最好不要吃西藥或注射胰島素,否則容易需要洗腎﹖許維邦主任表示,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糖尿病本身會造成腎病變,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更是尿毒症元兇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檢驗尿蛋白,以儘早發現腎病變並提早因應。台灣洗腎病患高居全球第一,而糖尿病患就佔了其中1/3。Q2.山藥是藥,糖尿病患無妨多多食用﹖這也是不正確的觀念。許維邦主任說,山藥、玉米、馬鈴薯、蕃薯和芋頭其主要成分皆為澱粉,並非藥物,因此不鼔勵毫無節制,大量食用。但仍可按照營養師建議,參考食物代換表,適量食用。Q3.糖尿病治療以藥物為主,飲食、運動應付應付即可﹖糖尿病治療包括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三大支柱,缺一不可。飲食控制學習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願意和衛教營養師真誠溝通虛心請益,結合理論和實務,並獲得家人的鼓勵和支持,一定有辦法理出客制化的個人飲食模式,而且幾乎可以按照份量合理進食大多數水果,更可參加宴席。Q4.有偏方可治癒糖尿病嗎?除了少數因為過度肥胖、缺乏運動所誘發糖尿病,有可能因為減重和適當運動而回歸不須使用藥物治療之外,許維邦主任指出,目前絶對沒有任何藥物可治癒糖尿病。糖尿病是21世紀的文明病,嚴重地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健康和幸福。雖然無法痊癒,但只要我們能夠早期診斷、勇於面對,並接受專業的現代醫療照護和家人的協助,則你的人生依然是彩色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