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

食道癌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助提高存活

食道癌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助提高存活#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超過40歲出現漸進性食物吞嚥困難時,就要考慮食道癌的可能性。根據衛生署的統計,食道癌目前已成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五位,雖然好發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不過年齡層有逐漸下降趨勢,近幾年來,30-40歲的年輕患者也不少。每年有超過2500多名新病例的發生。臺中榮總胸腔外科引入最新的「微創胸腔鏡食道癌切除手術」,此外更進一步結合復健科、呼吸治療科、營養師、麻醉科醫師,在以病患為中心的精神下,採取多科醫師協同合作,共同為病患量身製定手術前、中、後的治療方案,以期提升手術品質,改善手術的成功率。食道癌手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需病患與各科醫師共同配合臺中榮總胸腔外科李明璟醫師表示,「近年來我們發現,如果能在手術之前把病人的生理和心理調整到最佳的狀態,手術的成功率能夠明顯的提升。這就像是要去參加馬拉松的長跑,一定要經過比賽前期的訓練計劃,提升個人的能力之後才有可能完成。」而手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ERAS)便是一種手術流程的改善計劃,需要病患與各科醫師的共同配合才能成功。李醫師強調,「面對食道癌切除這類高風險手術,只靠最新的微創手術或機器人手臂輔助手術來提升治療成果是有限的。病人本身和家屬的努力和配合,或許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化療、電療、手術 有助提高存活率食道癌的治療則根據腫瘤位置、侵犯程度,有不同的方式:若是最早期的食道癌,腫瘤還在黏膜上,可以直接使用內視鏡切除黏膜,幾乎沒有傷口,但腫瘤已經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透過內視鏡徹底刮除,可以直接進行腫瘤切除與食道重建手術。如果腫瘤已侵犯很深,穿透食道外層的肌肉,這時通常會建議先做化學治療或化療搭配放射線治療(或稱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李醫師表示,「對於手術後加速康復療程,我們有一整套的治療計劃,手術前要戒煙戒酒,保持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在復健科和呼吸治療科醫師的指導下鼓勵病人多運動並按時做呼吸訓練,手術後要提早下床活動。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卻對手術的成功有巨大的影響。」根據近臺中榮總的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病人接受手術後加速康復療程 (ERAS)後,不論是呼吸器使用天數、胸管置放天數,全量灌食所需天數或住院天數都有明顯的提升。平均手術後第8天便可出院返家,下降了近60%,這遠遠超出預期。

走路像素還真?全髖關節術後照護須知

走路像素還真?全髖關節術後照護須知#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最重要的關節,主要支撐人的重量,並可以有多方向的活動如蹲、跑、跳、跪、外展、向前彎曲與向後伸展等的動作。59歲周阿姨年輕時走路經常感到雙腿無力、搖搖晃晃,造成腰部、鼠蹊、膝蓋不適,雖不影響生活但總被笑說「像素還真走路」,曾嘗試藥物、按摩、拉筋、整脊、推拿等治療,但效果有限,直到去年雙腿開始疼痛,導致無法久走,赴醫檢查確診為兩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併嚴重髖關節炎,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術後走路更有力且不再疼痛,目前更積極透過復健加強下肢肌力訓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可在出生後3個月全身檢查時發現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任唐國民表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是因患者於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檢查等方式發現問題,而開始走路的孩子可觀察其是否跛行(單側脫臼),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雙側脫臼)而提早發現症狀。唐國民指出,若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的民眾,未能在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就得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患者 出院後照護須知1)接受髖關節置換術返家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如股四頭肌運動、抬腿運動等,以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在行動中步態的穩定。2)手術後2~3個月仍需持續輔助以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直到醫師評估您的肌肉張力夠強骨頭已長好,才能不用輔助器獨立行走。3)下床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如早晨起床時可先活動雙腿關節,或先坐著休息一下,感覺頭不暈了,再漸進下床活動,在下床時要穿著合適大小的鞋子,以避免發生跌倒。4)所有會使髖關節內收或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姿勢都是禁忌的姿勢,為避免不當姿勢導致髖關節脫臼的風險。新生幼兒之家長還有小兒科及婦產科醫師都要對此疾病提高警覺。家長若發現小寶貝有兩腳不對稱,疑似長短肢或有一側髖關節外展受限,或大腿內側皮膚皺摺不對稱時,要儘快去醫院檢查,早期治療,以期減少手術之發生率,別讓寶貝留下終生跛行的遺憾。唐國民提醒,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困難度,遠比第一次手術高,為降低關節再置換的機率,建議患者術後應控制體重,以減緩關節勞損,並適度的運動,可訓練肌力、提升骨密度,減輕關節磨損的機會。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

術後反而失落 身心科醫6撇步來救援#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八旬阿嬤因為腰椎坍塌壓迫坐骨神經,接受減壓手術,雖然手術成功,術後卻出現經常性失眠,經主治醫師轉至身心內科,發現原來阿嬤對手術期待過高,以為手術成功就不用接受復健,導致陷入失落感、憂鬱、焦慮情緒並合併失眠。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有助於患者術後迎接新生活。以為腰椎術後一勞永逸免復健 阿嬤焦慮、憂鬱合併失眠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身心內科醫師顏弼群表示,阿嬤就診時一直叫苦,卻無法說出苦處何在,因此以心理治療為主要治療法,先從阿嬤的失眠症狀切入,引導阿嬤說出心中真正的煩惱,再感同身受方式了解她的嚴重失落感,最後澄清腰椎手術後仍須接受復健療程。同時合併藥物治療,減輕阿嬤的焦慮感和憂鬱情緒。隔周回診時,阿嬤表示已了解術後仍需積極復健一段時間才能完全康復,所以心情平靜很多,也睡得著。顏弼群醫師提供的認知治療,不到一周就發揮功效,穩定阿嬤的情緒。患者及家屬「術後三箭」 克服身心問題顏弼群醫師說明,這類個案是因患者只關注自己身體的病痛,而無法反思是否已清楚疾病本質、是否已充分了解術後復健時程,由於主觀認知與客觀事實的落差,導致一直陷入負面情緒,術後反而更焦慮、鬱悶,並以失眠、焦躁、易怒及憂鬱來表現。顏弼群醫師提供患者與家屬「術後三箭」,克服術後的身心問題。「患者三箭」為:1) 信念要堅定/術後疼痛一定會減緩,只要給神經足夠的時間復原,切勿躁進。2) 持之以恆/術後物理治療不可缺,需踏踏實實走完整個療程。藥物服用也不可間斷。3) 心裡苦要說/復健過程中,症狀起起伏伏很常見。定期與精神科醫師或身心內科醫師會談,有助完成復健療程。「家屬三箭」則是:1) 不做情緒承擔者/切勿隨病人情緒起舞,勿去承擔患者壓力。多安撫病人,例如回應「醫師說認真做復健就會好,所以我們按時繼續做復健,好不好?」2) 勿涉入過多個人情緒/盡量站在第三人客觀立場看事情,並且過好自己的生活。3) 知識帶來安心,空言帶來焦慮/多與主治醫師溝通,了解病程及治療計畫。安撫家人時具體說明內容,家人心裡會更有踏實感。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

術後怕痛長時間臥床 小心急性肺栓塞#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子宮肌瘤切除手術不是大手術,但是40歲健康的林小姐(化名)卻在術後恢復期因急性肺栓塞而入住加護病房。使用抗凝血劑治療後病情穩定,免於四肢及器官缺血缺氧後遺症,出院回家休養。林小姐因長期經血過多與嚴重經痛,檢查發現直徑約10公分的子宮肌瘤,順利進行肌瘤切除手術。術後當晚,林小姐自覺越來越喘,心跳速率升至每分鐘130下,血氧飽和度下降。胸部X光檢查顯示右心擴大,血液檢查血栓值偏高,心電圖呈現急性肺栓塞的典型變化,緊急肺部電腦斷層診斷為急性肺動脈栓塞。肺栓塞可能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許恒誠表示,急性肺動脈栓塞是手術後病人最嚴重、最致命的併發症之一。病人在重大手術後,急性肺栓塞的發生率為0.3至30%間。血栓形成有3要素:血液呈現高凝固狀態、血管內皮受損、以及血流動力減少。肺栓塞可以發生在任何手術後的病人,手術後病人因傷口疼痛或自覺虛弱不想動,臥床時間拉長,大幅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好發族群還包括老人、體重過重、代謝症候群、抽菸、靜脈曲張、有血栓或自體免疫的個人或家族病史、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或賀爾蒙製劑、懷孕、生產、癌症或長期臥床的病人。現代都會上班族常久坐或久站,相對也增加肺栓塞發生風險。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血栓通常發生在下肢靜脈,經血流至肺部堵塞肺血管,導致病患肺部氧氣交換功能受損,出現缺氧症狀。嚴重可造成急性呼吸衰竭、休克、甚至猝死。病症初期臨床表現不具特異性,有「沈默殺手」稱號。常見症狀是呼吸急促、喘,也可能出現胸痛、咳嗽;進一步出現呼吸及心跳過快、低血氧、單側遠端肢體腫脹疼痛。急性肺動脈栓塞的死亡率高達20至30%。術後儘早下床活動 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肺動脈栓塞依症狀,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依患者生命徵象穩定與否、及右心衰竭程度,再分為高、中、低危險性的肺栓塞。許恒誠醫師說明,臨床以血液栓塞指數、心電圖、胸部X光、以及心臟超音波協助診斷肺栓塞,但確診以胸部電腦斷層含血管造影為主,並可同時提供右心腔室大小的影像,作為評估急性發作肺栓塞的依據。肺栓塞的治療,須考量病人生命狀態穩定程度及出血風險。生命狀態穩定的肺栓塞病人,以抗凝血劑治療為主;生命狀態不穩定的病人,衡量出血風險後以血栓溶解劑、或手術清除血栓。有些病人會反覆發生血栓,則可以置放下肢靜脈過濾器。許恒誠醫師呼籲,術後應儘早下床活動;能加速腸胃蠕動排氣,降低血栓形成機率,避免發生可怕的急性肺栓塞。

乳癌術後即早復健 助於減緩手臂腫脹

乳癌術後即早復健 助於減緩手臂腫脹#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環境,飲食的改變,使得國人國人罹癌人數正逐漸增加中,由其是乳癌發生率,已經突破萬人大關,平均每天約有28名女性罹患乳癌。且乳癌患者在治療過程後,容易有胸肌萎縮、胸部塌陷問題,因此對於他們而言,他人的鼓勵與支持很加重要,除了心理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透過物理治療來維持肩關節及手臂的正常活動範圍、日常生活,同時也預防了肺部擴張不全,促進手臂淋巴側肢回流、減輕手臂腫脹及痠麻問題。術後24小時內開始復健 幫助減緩身體不適大林慈濟醫院徐千惠復健師表示,乳癌病患最好在傷口拆完線後,做大角度的肩關節運動,使其皮瓣能穩固附著於胸部及腋部,而每天最好維持運動15分鐘,運動則以練習次數、時間及範圍,採漸進性增加,以不引起疼痛不適為限,手術後24小時內儘早開始復健運動,可利用橡皮球輔助,術後第一天運動則可選擇仰躺或坐姿下活動肩關節,避免不動而造成僵硬。為了提高肩關節活動度,徐千惠更指出,手術後第二天可藉由延展的動作去釋放肩關節的壓力,術後第三天可由患側上肢活動,加上非患側的協助,使其恢復到術前的狀況,在術後第四天時,可使其降低患側與非患側上肢的差異,平時也可做一些像手指外展或內收運動、鐘擺運動等,都可達到預防及減少淋巴水腫的產生。

術後進補吃太油 恐讓傷口癒合慢

術後進補吃太油 恐讓傷口癒合慢#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許多民眾常認為,開刀完的術後飲食,要採「進補」方式,才能加速身體康復,但營養師提醒術後飲食別攝取過多油脂,以免導致乳糜液,可能會使傷口癒合變慢或影響淋巴液。82歲的蔡先生是第一期的肺癌病患,在接受胸腔鏡部分肺切除手術後放置引流管,進食兩三天後,引流管內卻出現了大量乳糜液(乳白色分泌物),經營養師訪視後,發現病患食用了含高脂肪的雞湯、排骨湯,而經過1至2週極低油飲食的治療下,乳白色分泌物逐漸減少,隨後完全消失,病患也順利出院。什麼是乳糜液?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腫瘤醫學中心李玉珊營養師表示,當病患接受過胸腔手術,並置入引流管,而管內出現乳糜狀分泌物時,就表示病患的飲食中,含有太多「長鏈脂肪酸」的攝取。李玉珊營養師說,一般家庭烹調用的植物油以及未加工肉品都富含長鏈脂肪酸,因此在出現上述乳糜狀引流液後,必須攝取極低油食物,如:脫脂乳品、新鮮蔬果、去皮去脂肪的瘦肉來降低乳糜液的引流量。 高熱量、高蛋白質 湯品撈去浮油李玉珊營養師表示,手術過後的確需要補充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但一般民眾最常選用的雞湯都含有大量油脂,因此建議在術後,可選擇去皮的魚湯或撈去浮油的雞湯飲用,同時也要食用肉塊,另外還要攝取充足的全榖根莖類及適量的蔬果。而如果是較為特殊的手術,就像上述接受胸腔手術而產生了過多乳糜液的個案,則應該照會營養師,按照指示攝取極低油食物,才可以正確地達到食補的目的。 

術後傷口痛別忍!自控式止痛來幫忙

術後傷口痛別忍!自控式止痛來幫忙#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傷口復原期的疼痛感,才是術後的一大考驗。65歲張伯伯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病史,因腸道扭轉阻塞進行腸復位手術,手術後的傷口疼痛讓張伯伯躺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雖有病房護理師給予止痛藥物,效果僅能略為緩解疼痛。經麻醉科醫師評估並解釋後給予自控式止痛,疼痛大為緩解。像張伯伯這樣的傷口疼痛,是絕大多數接受手術病患所害怕的問題。一般傷口疼痛分別有來自表皮的體感疼痛以及來自內臟的臟器疼痛。表皮疼痛感覺像是被刀子割過的傷口疼痛,通常最難以忍受,尤其如上腹部手術等,其疼痛會因呼吸或移動而產生劇痛。而臟器疼痛則為受傷臟器的感覺神經傳來悶悶的痛,通常臟器疼痛較能夠忍受。在一般手術後表皮疼痛會在前三天為最高峰,之後大多數人疼痛的強度會慢慢下降,臟器疼痛則不一定,視手術部位及臟器神經分部而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陳世鴻醫師表示,自控式止痛基本原理為:在設定好的自控式止痛的機器中填裝麻醉止痛藥物,依照病患的身高、體重、年紀、止痛方式等因素考量設定於一定時間內給予劑量後,將打止痛藥的主控權交給病患,當病患感覺到疼痛時即自行按壓機器上的按鈕,止痛藥物即會進入體內達到止痛效果。手術後自控式止痛雖可有效降低手術疼痛的問題,但是此為自費項目,且並非每一個人都適合任一種止痛,仍需經由麻醉科醫師專業評估並給予建議。

三成病人手術後易噁心 醫:不用過於擔心

三成病人手術後易噁心 醫:不用過於擔心#術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曾經有過術後出現噁心、嘔吐的情況嗎?據統計,術後會產生嘔吐噁心情況的病人,大約有三成左右,而這些術後遺症,往往會使得病人對開刀產生恐懼。對此,郭綜合醫院麻醉科邱文政醫師表示,其實有過術後噁心嘔吐不好經驗的民眾不用擔心,麻醉醫師都會在術前麻醉訪視時,評估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並進行預防措施,避免噁心嘔吐的發生。邱文政解釋,術後噁心嘔吐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簡單分成三大類。病人相關,女性、非吸煙者、容易暈車、有偏頭痛以及之前有術後噁心嘔吐病史的人。手術相關,進行腹腔鏡手術、成人斜視矯正手術、中耳手術、疝氣修補手術、扁桃腺手術、懸雍垂顎咽整型術等。麻醉相關,鴉片類藥物的使用以及麻醉時間的長短,全身麻醉也比半身麻醉或神經阻斷術,容易發生術後噁心嘔吐。他進一步說明,術後噁心低度風險族群,不需要特別做預防措施,如果術後發生噁心嘔吐,給予藥物治療以及預防併發症的發生即可。中度風險族群,則可以在術前給予皮質類固醇做為預防,可以降低10 ~ 20%的發生比率。高度風險族群,除了術前給予皮質類固醇預防外,如果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才能進行的話,要採用全靜脈麻醉,避免使用麻醉氣體,也可以降低術後噁心嘔吐的發生比率。而術後止痛都要避免使用鴉片類藥物,可以採用局部麻醉止痛、神經阻斷術、硬脊膜外麻醉止痛、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等。因此,邱文政提醒,民眾若是對於術後噁心嘔吐有任何問題,麻醉醫師都會做風險評估,並且一起討論麻醉和術後止痛的計畫,針對個人需求、手術術式等,規劃專屬個人的麻醉,不必過度擔心手術後噁心嘔吐的情形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