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像素還真?全髖關節術後照護須知
2019/8/8(2022/3/15 3:55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髖關節是人體站立或行動時最重要的關節,主要支撐人的重量,並可以有多方向的活動如蹲、跑、跳、跪、外展、向前彎曲與向後伸展等的動作。59歲周阿姨年輕時走路經常感到雙腿無力、搖搖晃晃,造成腰部、鼠蹊、膝蓋不適,雖不影響生活但總被笑說「像素還真走路」,曾嘗試藥物、按摩、拉筋、整脊、推拿等治療,但效果有限,直到去年雙腿開始疼痛,導致無法久走,赴醫檢查確診為兩側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併嚴重髖關節炎,經「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後,術後走路更有力且不再疼痛,目前更積極透過復健加強下肢肌力訓練。
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 可在出生後3個月全身檢查時發現症狀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任唐國民表示,「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是因患者於嬰幼兒時期髖臼發育不正常,導致髖關節解剖位置結構性異常,通常嬰兒出生3個月內,可透過全身檢查、超音波檢查等方式發現問題,而開始走路的孩子可觀察其是否跛行(單側脫臼),或走路如鴨子一般搖晃(雙側脫臼)而提早發現症狀。唐國民指出,若患有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的民眾,未能在早期接受治療,成年後容易造成嚴重的髖關節炎,就得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接受髖關節置換術患者 出院後照護須知
1)接受髖關節置換術返家後,仍要持續做復健運動,如股四頭肌運動、抬腿運動等,以增強下肢肌肉力量,增加在行動中步態的穩定。
2)手術後2~3個月仍需持續輔助以拐杖或助行器行走,直到醫師評估您的肌肉張力夠強骨頭已長好,才能不用輔助器獨立行走。
3)下床活動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如早晨起床時可先活動雙腿關節,或先坐著休息一下,感覺頭不暈了,再漸進下床活動,在下床時要穿著合適大小的鞋子,以避免發生跌倒。
4)所有會使髖關節內收或髖關節屈曲超過90度的姿勢都是禁忌的姿勢,為避免不當姿勢導致髖關節脫臼的風險。
新生幼兒之家長還有小兒科及婦產科醫師都要對此疾病提高警覺。家長若發現小寶貝有兩腳不對稱,疑似長短肢或有一側髖關節外展受限,或大腿內側皮膚皺摺不對稱時,要儘快去醫院檢查,早期治療,以期減少手術之發生率,別讓寶貝留下終生跛行的遺憾。唐國民提醒,人工髖關節再置換的困難度,遠比第一次手術高,為降低關節再置換的機率,建議患者術後應控制體重,以減緩關節勞損,並適度的運動,可訓練肌力、提升骨密度,減輕關節磨損的機會。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