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鏡檢查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

要做大腸鏡嗎?從12警訊辨腸癌風險#大腸鏡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加上缺乏運動,大腸癌一年發生人數增為15500人,成為世界第一及國人發生率最多的癌症,每年造成5千人死亡。如何降低大腸癌發生率,非常值得重視。大腸癌初期無症狀,一般由瘜肉演變而成。如果在瘜肉階段就經由大腸鏡將其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39歲的黃先生為肥胖體型,腰圍96公分,有大腸癌家族史及抽菸習慣。因為一天多次軟便及腹脹長達數月,近日解血便。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2公分瘜肉。經大腸鏡電刀完整切除,病理報告為絨毛型腺瘤合併高度細胞異生(癌前病變),經一年後大腸鏡追蹤並未復發。血便、排便習慣改變等 小心12項大腸癌警訊郭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陳進生表示,門診時常遇到病患猶豫,到底要不要做大腸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提出12項警訊供民眾參考,決定是否要接受大腸檢查:警訊1)解血便或糞便潛血反應/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出血。但早期腫瘤出血量少,肉眼不易發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早期發現。故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警訊2)排便習慣或糞便形狀改變/排便次數改變、裡急後重或糞便形狀改變,超過2星期以上,可能腸道內有不正常的結構改變,包括大腸腫瘤造成腸道狹窄。警訊3)年紀大於50歲/研究統計資料分析,證實大腸癌好發年齡為50至75歲,故50歲以上合併腹部不適症狀,應考慮大腸檢查。警訊4)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倦怠/糞便與腫瘤摩擦會導致長期少量出血而不易發現;且大腸癌造成腸道狹窄、營養不良而導致慢性貧血,等到頭暈、倦怠才會察覺。警訊5)腹部摸到腫塊/腫瘤太大或轉移至腹腔其他臟器,而表現出腹部腫塊。或是腫瘤阻塞,大便堆積腸內,故腹部觸診到腫瘤狀病灶。警訊6)家族大腸癌病史/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大腸癌發生風險增加3倍以上。故應從40歲開始接受大腸檢查。警訊7)大腸腺瘤型瘜肉或發炎性大腸炎病史/大腸腺瘤數年後可轉變成大腸癌,而發炎性大腸炎罹病8年後可能產生大腸癌。有以上2種病症者,需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警訊8)嗜食燒烤紅肉、加工肉品,少食高纖蔬果者/高溫燒烤紅肉會產生異環銨等致癌物,含「硝酸鹽」加工肉品也有致癌風險。而蔬果纖維能稀釋毒性物質又能促進排便,縮短致癌物滯留、減少癌症發生。警訊9)肥胖及缺乏運動/肥胖會增加約1.5倍大腸癌風險,且肥胖大腸癌患者治療後復發機率及死亡率都較高。警訊10)不明原因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腫瘤指數(CEA及CA-199)上升,可能是大腸癌,膽道癌,胰臟癌等造成,需進一步檢查。警訊11)長期抽菸及酗酒/香菸會產生致癌物質,透過血液循環而增加大腸癌發生。酒精到大腸後代謝成致癌物乙醛,也會導致癌症。警訊12)不明原因慢性腹痛及體重減輕/大腸腫瘤侵犯或轉移到腸壁外組織及腸阻塞會引起慢性腹痛,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腸癌篩檢4方法 依不同程度者適用大腸腫瘤的篩檢,主要有4種方法:(1)糞便潛血檢驗,簡單方便,但對於陽性者仍需大腸鏡確診;(2)乙狀結腸鏡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但只檢查到部分大腸;(3)大腸鋇劑攝影檢查,輕度不適可用此檢查,可完整檢視大腸,但無法執行腫瘤切片或切除息肉;(4)大腸鏡檢查,適用輕到重度疼痛的檢查,可完整觀察大腸及進行腫瘤切片、瘜肉切除及止血術。擔心疼痛可考慮接受減痛大腸鏡。陳進生主任提醒,符合12項大腸癌警訊項目越多者,應儘早接受大腸檢查。擔心大腸鏡風險者,應選擇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執行。擔心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者,可選擇經驗豐富及設備齊全的麻醉大腸鏡團隊執行。若是對大腸鏡疼痛及麻醉風險有強烈心理恐懼,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術(及乙狀結腸鏡)。儘早接受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永保安康!

久站便血 3顆內痔在作怪!

久站便血 3顆內痔在作怪!#大腸鏡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0歲工程師小蔡因工作型態每天站立工作超過8小時,因為在無塵室內穿脫無塵衣不方便,擔心會頻上廁所而不敢多喝水,加上小蔡較喜歡吃紅肉,蔬菜常攝取不足,前陣子開始發現持續一周的排便擦屁股都有血,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是3顆內痔在作怪。醫師採取內痔結紮手術簡單恢復不適,對工作繁忙得族群是最佳的選擇。血液循環差、飲食失衡、排便太過用力烏日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表示,患者因久站造成肛門血液循環不良,加上飲食攝取失衡、排便時過度用力才會造成痔瘡。內痔結紮手術是將一條醫療用小型橡皮筋套在內痔上,經過一段時間後,血液將輸送不到痔瘡內,過程中便會逐漸縮小、掉落。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層為20歲至60歲的,常見症狀大多為解便帶有鮮血、肛門有搔癢感、肛門疼痛及組織脫出;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需要特別注意,大多數人覺得痔瘡是尷尬的問題,時常等到嚴重時才就醫。多攝取含纖維質的蔬果、養成規律作息陳威佑醫師表示,平時多補充水分,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果,如:菠菜、芹菜、木瓜、香蕉、糙米等,保持適當的運動,養成規律的作息,配合醫師開立的消炎止痛、軟便劑及痔瘡藥膏使用。對於痔瘡脫出無法推回者,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需以手術治療。9成腸癌患者便血都以為是痔瘡高達9成左右的大腸直腸癌患者,當發生排便出血都會誤以為是痔瘡,若是沒有就醫檢查很容易延誤病情,建議民眾出現血便症狀,千萬不要輕忽,須就醫經由醫師判斷,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分辨是痔瘡還是腸癌。另外國健署推動的免費四癌篩檢,只要是50歲至74歲的民眾,可接受每2年1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如果報告呈現陽性,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可早發現早治療,提高大腸癌的治癒率與存活率,定期接受檢查為根本預防之道。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

便便學問大 防癌記得黃金篩檢#大腸鏡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便便學問大,雙重檢查才是腸癌「黃金」標準!55歲林女士,2016年11月底糞便潛血陽性,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降結腸惡性腫瘤,隨後接受微創腹腔鏡左側大腸切除手術,術後第8天出院。病理診斷為第一期,術後亦不需注射化學治療藥物。林女士一個月內檢查、手術一氣呵成,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好案例。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 盡早就醫2年前藝人余天次女患直腸癌、豬哥亮患大腸癌讓大眾逐漸開始正視飲食導致的癌變問題,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周易韋表示,大腸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都可以得到良好控制,個月內如果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大不乾淨、莫名拉肚子等情形一定要盡早就醫,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測與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程序。大便習慣突然改變 恐為腸癌徵兆周易韋醫師表示,觀察大便能清楚知道身體狀況,如果平常排便順暢突然不順暢,或者糞便不成形,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只要幾個月內大便習慣突然改變、出現血便、大便變細、想排但又排不乾淨的感覺、體重減輕,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不可不慎。少肉多蔬果 定期運動、避免燒烤大腸癌發生原因,飲食西化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現代人多以外食為主,食用蔬果比例低,再加上吃太多肉、油脂,大腸癌可能悄悄上身,定期篩檢是預防保健的不二法門,50歲以上的民眾享有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周易韋醫師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陰性,不代表安全,如有任何懷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是確診大腸癌的黃金標準。除了積極篩檢預防,平時飲食也應少肉多蔬果,定期運動,避免燒烤、油炸食物,多吃大量纖維素的地瓜、高麗菜、含有水溶性纖維的蘋果、以及有豐富花青素的藍莓等食物,豐富的膳食纖維會與腸道膽酸結合,加速糞便排泄,減少腸道接觸致癌物。

老人心悶腸道緊縮 大腸癌整串如葡萄

老人心悶腸道緊縮 大腸癌整串如葡萄#大腸鏡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顏賽芬/採訪報導)劇場大師李國修因大腸癌病逝,再次引發國人對大腸癌的關注。一般人對大腸癌的預防觀念是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日常作息,以及進行大腸鏡檢查。但大腸鏡檢查並非無死角,日前有一71歲吳姓婦人,因腸道嚴重彎曲,未檢查到生於腸道尾端的癌細胞。心情鬱悶 腸道九彎十八拐 吳姓婦人因子孫離家工作、孤獨度日,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日前出現腹脹、血便、貧血症狀,經過兩次檢查並無發現異狀。但她病情並未改善,直到第三次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婦人因腸道嚴重彎曲、糾結,先前大腸鏡檢查並未到達大腸盡頭,而如葡萄般的大腸癌細胞竟生長在最尾端的上行結腸。吳姓婦人並非特殊病例,劉輝雄醫師表示,造成腸道拉長有3大因素:腸脹氣、手術後沾黏,以及心情鬱悶。然而,心情鬱悶這個因素常被人忽略。劉醫師表示,大腦與大腸之間有「腦腸迴路」的關聯性,因此心情鬱悶、不快樂的老年人亦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老人的腸道就像年輪一樣,歲月越累積,就越糾結」,劉醫師說。他調查診所病人,發現60歲以上的患者,經大腸鏡檢查過後,有75%以上的人有腸道過彎、腸道緊縮等問題。大腸癌可治癒 大腸鏡操作步驟是重點「其實大腸癌是可以預防,也可以完全治癒的。」劉醫師再三強調。他認為,大腸鏡檢查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將病患的腸道清乾淨,「只要腸子清得夠乾淨,再小的瘜肉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劉醫師呼籲,少吸菸、少喝酒,保持規律飲食習慣,還有保持心情愉悅是預防大腸癌最好的方式。此外,若發現便血及血便等症狀,切勿將其直接視為痔瘡治療,應該進行大腸鏡檢查,才能排除瘜肉、腫瘤及癌細胞的可能性。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大腸鏡檢查

依據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直到民國97年時,惡性腫瘤(癌症)已經連續27年穩坐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統計到民國95年時,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排名來看,分別佔男性的第二位(次於肝惡性腫瘤)和女性的第二位(次於女性乳房惡性腫瘤)。如果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10,248人)。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中的第三名(次於肝臟及肺臟惡性腫瘤)。可見大腸直腸癌的問題日益突顯。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小於40歲且沒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年輕病人,有較惡性的腫瘤型態、較差的癌症期別及較不良好的存活預後。此一臨床研究發現的成果已投稿至美國外科醫學論文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且已被該雜誌接受即將發表。周家麟醫師說,這些年輕病人最常見求診的症狀為解血便及腹痛,有八成的年輕患者在手術後需要做化學藥物治療,其中甚至高達四成的年輕病人,一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有腫瘤遠處轉移了。而這些年輕的病人,即使接受積極的手術和化學藥物治療,其五年的癌症存活率,甚至比年紀大於80歲的大腸直腸癌老年病人來的差。深入探討可能造成較差預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較差的癌症期別。由於40歲以下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相對因為體力好,所以對於身體的不適也往往可以忍耐較久的時間,因此容易忽略解血便及腹痛這些警訊,再加上這些年輕病人沒有家族病史,病人本身及臨床醫師都可能認為罹癌機率低,造成延遲診斷,使得年輕患者有較晚期的癌症期別。因此,對於有長期血便或不明慢性腹痛的年輕病人,縱使沒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臨床醫師仍需高度警覺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大腸鏡檢查

上班族黃小姐害怕大腸鏡檢查,忽視腹痛、便秘逾半年,三年前健檢發現異常,竟已是三期腸癌,才驚覺大便有異味的狀況原來是警訊!她更自嘲:「沒想到自己也跟上潮流,罹患腸癌。」而得知癌細胞轉移至淋巴需要化療時,黃小姐腦中浮現出戴著毛帽、口罩、坐輪椅,加上嘔吐又噁心的畫面,幾乎崩潰而拒絕化療!後來使用不需住院、副作用較低的口服化療,治療半年成效佳,每天照樣運動、還加入社會志工!現今找回生活品質,回到社區大學上課,信誓旦旦要在70歲之前一圓博士夢! 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癌後人生不打折」腸癌病友徵文比賽,期望透過積極的抗癌故事,鼓勵癌友走出心理層面陰霾。52歲黃小姐是「癌後人生不打折」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之一,她從初罹癌的恐懼轉而勇敢面對癌後人生,展現出積極無懼的抗癌精神,更是所有抗癌人樂觀抗癌的表率!從這次徵文比賽的參加者發現,大腸直腸癌的侵襲不分年齡,且根據最新的96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是連續三年發生人數最多的頭號癌症,可說是全民公敵!罹癌對於病患來說,生心理煎熬往往使生活變了調,根據一份國外研究也發現,癌友在治療後,容易遭逢許多心理層面,如壓力、憂鬱、社會互動等問題,而嚴重降低了生活品質! 而這次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不只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生心理層面也都找回應有的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指出:「現今腸癌治療選擇多,治療上也可兼顧生活品質,例如口服化療新選擇,不用住院,只要搭配門診針劑注射,治療效果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相對能降低治療過程對生活的影響,而提高生活品質;不用像傳統住院化療,需裝人工血管,副作用較低,對病人來說,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在心理層面的調適,也可透過與其他癌友交流分享心情,培養生活興趣,回歸正常生活步調,為自己的癌後生活加分!如透過徵文比賽得獎者積極生活的熱力,學習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備註:行政院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報告Restrictions i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ver three years after diagnosi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2006.7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發表研究:NO16966 study,Cassidy et al. ASCO GI 2009

預防大腸直腸癌 飲食多纖維、少醃製

預防大腸直腸癌 飲食多纖維、少醃製#大腸鏡檢查

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平均每4.6個小時就有一人因為大腸直腸癌離開人世,且發生率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因為初期無典型症狀,一旦有明顯症狀才發現時,病情多已較為晚期。近年來,標靶治療開啟癌症治療的新紀元。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 李彥志醫師表示,由於針對癌細胞,因此治療通常毒性輕微,較少有傳統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目前已在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藥物,一為血管新生抑制劑,名叫癌思婷(Avastin),另一為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名叫爾必得舒(Erbitux)。治療最新的趨勢是手術前的輔助性療法搭配手術,可以有機會治癒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李彥志醫師指出,對於只有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完全切除肝臟和原發部位腫瘤,有研究顯示五年的整體存活期可以達到33%~48%,10年的整體存活達到23%~30%。因此對於只有肝臟轉移的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應該給予積極治療,以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的機率。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李醫師建議民眾應注意日常飲食習慣,多吃蔬果等含有纖維食物,少吃燒烤及醃製食物,超過50歲以上應定期接受大腸鏡與大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就像是大腸直腸癌的預防針,若是害怕檢查時疼痛,也可自費麻醉接受無痛式大腸鏡檢查,或選擇以64切電腦斷層影像重組的虛擬大腸鏡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