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險群

高以翔猝死 高風險群可植去顫器預防

高以翔猝死 高風險群可植去顫器預防#高風險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突然暈倒昏迷送醫後搶救不治,消息震驚各界。年僅35歲的他被證實是「心因性猝死」,也就是因為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臟突然停止而猝死的。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陳文鍾主任說,心因性猝死的病人絕大多數都是因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等心律不整所造成的,相較之下,其他心律不整並不致命。猝死存活率不到1成 復發率卻高達有4成!正常心跳每分鐘60-100下,心室頻脈每分鐘心跳超過150下、心室顫動每分鐘心跳超過350下,心臟無法有效幫浦輸送血液到全身,如果沒有外力干擾恢復正常心跳,就很可能會猝死。就算及時CPR和AED電擊搶救,醫院內存活率有19-25%、院外存活率只有7-10%,兩年內復發率卻高達40%,高風險群包括曾不明原因經常昏厥、家族遺傳致命性心律不整、特別是檢測心臟功能的左心室射出分率小於35%的患者。而猝死究竟能不能預防?陳文鍾主任說,預防猝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植入式去顫器。從沒發生過猝死性心室頻脈或心律不整的高風險群,預先安裝植入式去顫器就屬於「初級預防」;曾發生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被CPR或AED搶救回來後,再植入去顫器就屬於「次級預防」。目前植入式去顫器只有次級預防有健保給付,經高以翔一例後,心臟學會也再次建議健保局,考慮針對65歲以下未曾發病的高風險中壯年給予初級預防給付。植入式去顫器 第一時間搶救有如口袋AED研究發現,植入式去顫器ICD(或植入性心臟電擊器)能降低49%猝死率,在病人鎖骨下方做皮下切口,植入名片盒大小的「小型移動式AED」,把導線連接心臟,偵測不正常心跳,讓病人能在發生猝死危機的第一時間進行電擊搶救。陳主任解釋,植入去顫器的手術時間約1小時,病人在術前一天先住院,第二天進行手術,術後觀察一到兩天後就能出院,也因為只有切開皮下,做一個「口袋」,算是一個小型手術。僅次級預防有健保 心臟學會籲放寬給付條件呼籲民眾,發現有人發生猝死昏厥時,應及時施做CPR及AED,心因性猝死經急救存活者,應該評估植入ICD,猝死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慎重考慮,避免憾事再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

解密失智症 高低風險群有哪些?#高風險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失智症有哪些類型呢?阿茲海默症在日本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70%,其發病的潛伏期間就長達25年左右。因此,若能在早期階段察覺的話,極有可能做到病情抑制與改善。高血壓、糖尿病是老人癡呆高風險因子此外,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只要能讓病情的惡化延遲5年,將有可能不再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並能以此狀態終老一生。也因為如此,目前全世界都全心投入於降低失智症發病的研究。九州大學的研究顯示,他們已經透過福岡縣所進行的傳染病學調查,證實了「高血壓」和「糖尿病」是阿茲海默症的高風險因子(危險因子)。另外,有許多研究機關的報告也歸納出: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與低風險族基本上會符合以下幾點。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族群.糖尿病患者或高血糖的人是正常人的二點一倍(九州大學 福岡縣久山町的調查).有抽菸習慣的人或是常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低風險族群.有運動習慣的人(比不運動者少四成).不抽菸者不只吸菸者 吸二手菸罹患失智症機會也增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運動不足、肥胖、抽菸……都是容易罹患失智症的原因,由此看來,生活習慣病與失智症的罹患風險越來越相符了。腦出血與腦梗塞的後遺症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患者比率的20%,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此外,血壓高的人當然也是此病的高風險族群,與生活習慣病有密切的關係。在過去曾聽過「吸菸能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論點。然而此論點目前已經被否定,不只是吸菸者,身旁吸二手菸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逐漸攀升。為了維持身體健康,預防生活習慣病也是保持大腦健康的重點之一。(本文摘自/遠離健忘和失智/太雅出版)

防「嚇」死 心臟不適快就醫

防「嚇」死 心臟不適快就醫#高風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日夜溫差大,除了應小心心血管疾病導致猝死,熟睡中也可能因刺激而猝死!「長QT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LQTS)」與「布魯蓋達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 Brs)」為2種心因性猝死的遺傳性疾病,青壯年患者可能會在運動、游泳、情緒刺激甚至熟睡時,因為聲音的刺激產生致命的心律不整!醫師提醒,民眾若為慢性病家族史或是高風險群,可至心臟內科進行諮詢、安排相關檢測。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好不容易回暖,大陸冷氣團又將南下,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妥善管控三高,並且注意保暖,若出現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昏厥等心臟疾病急性症狀應儘速就醫。據衛福部104年統計資料顯示,45歲以上死因為心臟疾病占了近3成,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嚴元鴻表示,雖然資料顯示因心臟疾病死亡者多為中老年人,年輕人也不能輕忽心血管疾病。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降低因低溫或者溫差過大引起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可至心臟內科安排相關檢查,確認是否是基因突變導致的高危險群。噁心、嘔吐、冷汗應立即就醫由於許多先天性心律不整猝死的病患都是年輕人或者是具有生產力的青壯年,強化這類患者的診斷相當重要,洪弘昌院長建議,民眾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腎臟病家族史或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可至醫院諮詢專業醫師。若出現噁心、嘔吐、冒冷汗、頭暈、頭痛、疲倦、焦慮、呼吸困難及血壓下降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安排相關檢查,減少猝死的風險。

乳癌發生率高!女性必知7大高風險群

乳癌發生率高!女性必知7大高風險群#高風險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之癌症,醫師表示,透過檢查提早發現潛在病灶,並接受適當的治療,才能重獲健康,切勿等到有症狀時才來做篩檢。尤其是有家族史、偏好高脂肪食物者、不餵母乳者等乳癌高危險群,更應定期接受檢查。乳房凹陷、分泌物  盡速就醫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陳以涵醫師表示,乳房中的乳腺組織是由乳管和乳小葉組成,當乳腺上皮細胞因突變而產生異常分裂增生就會形成乳癌。通常乳癌發生時是沒有症狀的,大多是藉由自行摸到乳房有硬塊而診斷出,有些患者可能會有局部皮膚變厚、傷口潰爛久不癒合、乳頭有分泌物或乳頭凹陷位移等症狀。目前為止,乳房攝影術仍是篩檢早期乳癌的主要檢查方式,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45~69歲的婦女,有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因此,乳癌的高風險群更應該定期接受檢查,包含:1)有乳癌家族病史,尤其母親或姊妹等一等親曾患此及病者2)未曾生育或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3)初經較早(11歲以下)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者4)曾患有乳癌者5)曾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6)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或酗酒者7)未曾哺乳者除了乳攝 「自摸」仍不可少除了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之外,陳以涵醫師建議,婦女在生理期後一至兩週、停經或更年期婦女每個月固定一天皆可做自我檢查。檢查時站姿或臥姿皆可,先觀察雙側乳房是否對稱、皮膚有沒有凹陷或傷口、乳頭有無分泌物,再來同側手叉腰,用對側手指的指腹以同心圓螺旋狀按壓檢查,結束後再換另一邊即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