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兆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

造血系統罷工恐致死!3大前兆要注意#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35歲劉先生常出現疲倦、貧血症狀,以為自己只是工作勞累而不以為意,不料一個月前突然昏倒送醫,經骨髓檢查確診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由於其症狀不易察覺,以及有些病人會抗拒抽骨髓的檢查,因此常延誤治療。就連知名作家、媒體工作者汪笨湖也因此疾病病逝,享壽65歲。初期症狀:貧血、虛弱、倦怠感大千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黃明立表示,「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因染色體老化或突變,骨髓造血系統無法製造有品質的血球(血球無法正常生長、分化、成熟),而出現周邊血球不足的現象。如果幹細胞的基因持續突變,不成熟的芽細胞將持續增加,最後有20~40%的病人會轉化成急性白血病,故以往也稱之為白血病前期。早期的症狀輕微,如:貧血、虛弱、倦怠感等,常不易察覺,且不少民眾會自行補充鐵劑或葉酸,反而延誤診斷。若長期未接受治療,有2-3成的機會惡化成血癌,甚至有病人尚未惡化就因敗血症而離世。目前治療方式有三種:1)支持性照護:給予適當輸血,避免貧血造成體力衰退或血小板下降出血。若因白血球過低而引發感染時,需用抗生素治療以免敗血症危及生命。2)低強度治療:給予去甲基化藥物治療。3)高強度治療:高劑量化療與造血幹細胞移植。早期發現、正確診斷黃明立主任表示,目前衛福部及健保署已核准皮下注射的甲基化藥物,不少病人接受治療後有明顯的改善,也提高生活品質。「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初期不明顯,但若出現前述的症狀千萬別輕忽,務必及早就醫並配合相關檢查,才能給予適當的治療,降低造血罷工的衝擊。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

睡眠不自覺揮舞大叫 竟是巴金森前兆#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李小姐因壓力性頭痛至神經科就診,醫師問診後發現李小姐是長期睡不好造成,起因是先生在睡覺中會不自覺的手舞足蹈,常常踢到她以致長期下來睡眠不足而為頭痛所苦。安排先生也就醫診斷,原來是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作遂,經治療後夫妻才得以安心入睡!巴金森氏症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 但常被忽略巴金森氏症是腦部慢性退化疾病,致病機轉主要是因腦幹中黑質分泌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不足。一般人印象中的巴金森氏症,是年長者身體僵硬、動作緩慢、雙手顫抖、面無表情、走路時身體前傾合併小碎步前進易跌倒,其實這只是巴金森氏症的外顯的運動障礙而已。台東馬偕神經科林慧琦醫師提醒民眾:其實巴金森氏症更大一部分是會合併或提前有非運動障礙,但卻為一般人所忽略。常見的有:睡眠障礙、自律神經障礙、精神認知功能障礙、知覺障礙。「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是巴金森氏症的前驅症狀在快速動眼期睡眠時,全身的肌肉無法自我控制,且常出現生動但通常是不愉快、令人害怕的或恐怖的夢;例如與人爭吵、扭打、被人或動物追趕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大叫,影響枕邊人或造成自己跌倒受傷,嚴重至骨折、腦部出血等狀況。建議「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的改善方式1)  作息正常2)  睡眠定量3)  睡前勿喝咖啡或酒等刺激性飲料4)  避免睡前運動5)  可藉由看書、聽音樂幫助入睡6)  為避免受傷可睡在睡袋裡或鋪床墊睡於地上7)  移除床邊尖銳物品8)  於床週邊固定軟墊9)    單獨睡10) 至神經科就診接受藥物治療另一種易被一般人忽略的症狀是不寧腿,約有15-20%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不寧腿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有四大症狀:莫名的腳不適或疼痛、不適感在靜止時更嚴重、動一動腿部後可緩和症狀、多發生於夜間會有間歇性的腿部抽動,常造成患者睡眠中斷,也影響睡眠品質。原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常因巴金森氏症、懷孕誘發;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則與長期洗腎、缺鐵性貧血、脊髓或周邊神經病變、多發性硬化症相關。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者 10-20年後恐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約40%出現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患者,10-20年後發生神經退化性疾病,所以需持續追蹤治療,以延緩巴金森氏症神經退化之產生。醫師呼籲,若枕邊人半夜有四肢不自主地揮舞狀況,不要以為只是做惡夢而已,應儘早尋求醫療的診斷及治療。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

小便泡泡久不消 恐腎臟病前兆#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一名56歲男性,有高血壓,腎功能與蛋白尿皆正常,最近幾天突然小便有很多泡泡,且兩腳水腫而就醫,檢查後發現有重度蛋白尿,且腎功能有惡化現象,在進一步接受腎臟切片檢查之後,診斷為局部結段性腎絲球硬化症合併腎病症候群。在接受類固醇治療後,目前兩腳已無水腫,蛋白尿及腎功能也回復正常,小便有泡泡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是解尿較用力、尿液流速較快、流量較大而造成,這一類的泡泡通常在幾分鐘內大部分會消失,尿液中的物質過多也會造成表面張力的改變,而導致小便有泡泡。最好觀察時機是 早上第一泡尿小便有泡泡最好的觀察時機是早上第一泡尿的變化,因為晚上喝水較少,尿液濃度增加,此時觀察最為準確,如果泡泡不多且短時間內就消失,通常較沒有臨床上的意義,如果泡泡很多且黏稠密集,過了十幾分鐘依然存在,就要注意是否有相關問題或疾病。生理期、發燒 都可能造成蛋白尿尿液中有蛋白質是正常的,但一般不超過每天150毫克,若攝取太多蛋白質類食物、正在生理期、激烈運動後、發燒、極度情緒變化、極度冷熱變化等都有可能會造成蛋白尿,但這通常是短暫的,原因去除或環境改善後會自行消失,若蛋白尿超過150毫克,且持續檢驗幾次數值都過高,就是所謂的持續性蛋白尿,就要注意是否有腎臟疾病或系統性疾病影響到腎臟。小便有泡泡可能是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但不等於有腎臟病,小便沒有泡泡也不等於沒有腎臟病,若小便出現泡泡,不要驚慌,但也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可能是腎臟病發生的警訊,應接受尿液分析,及相關檢查並尋求醫師的專業診斷,以早期發現潛在疾病。

胸部破皮濕疹非皮膚病 竟是乳癌前兆

胸部破皮濕疹非皮膚病 竟是乳癌前兆#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一名年約40歲的外籍女性阿欣左邊胸部破皮流血,持續半年了都沒有改善,就醫檢查,經醫師確診為柏哲氏病,是一種乳癌或是乳房癌前病變的表現,所幸阿欣在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良好。看似皮膚濕疹 摸不到乳房硬塊收治個案的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外科廖師賢醫師指出,阿欣半年來因為乳頭的濕疹問題而感到困擾,最近開始出現傷口糜爛及分泌物,於是安排她接受病理切片、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確診為柏哲氏病。廖師賢醫師表示,柏哲氏病是位在乳頭及乳暈週圍,一種看起來類似皮膚濕疹的疾病,其存在可能代表著乳房已發生了癌症,乳房內的癌細胞經乳管侵蝕乳頭,令乳頭持續紅腫、潰瘍、流出分泌物甚至凹陷,並會出現如結痂的硬皮傷口,乳暈亦會受波及,出現像濕疹般的紅疹,會持續惡化。大約一半的患者在診斷時乳房雖沒有可觸摸到的硬塊,但其中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後來証實有乳房原位癌,另外三分之一患者則有浸潤性乳腺癌。早期診斷並治療 五年存活率逾9成廖師賢醫師說,柏哲氏病須藉病理切片來診斷。診斷確定後應接受詳細之乳房檢查,包括乳房X-光攝影及超音波檢查,並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治療。柏哲氏病若能早期診斷,五年存活率可達98%。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病因的首位,隨著醫學進步及手術方法改進,現今乳癌的5年整體存活率在台灣已高達85%,是預後極好的癌症。只要發現得早,有近7成的乳癌患者可以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縱使患者須接受乳房全切除的術式,也可以利用先進的整形重建手法,恢復乳房外型。南投醫院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或是存著鴕鳥心態,選擇另類療法,而耽誤就醫。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

腳底黑痣「長大」 竟是黑色素癌前兆#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52歲的邵先生正值壯年期,2013年發現腳底有一個小黑痣,一開始不以為意,幾個月後,變成2~3公分的不規則形狀的小黑塊,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是黑色素癌第三期。而當時兩個女兒國小都還沒畢業,身為家中精神支柱的他,心中充滿不甘願,本來和朋友一起組成的百岳登山團,也因為治療黯然退出,人生陷入黑暗。出現轉移 死亡率將大增「因為不痛不癢所以完全沒注意,沒想到手術切除化驗後,發現已經是惡性黑色素癌三期,且已轉移到淋巴。」邵先生罹癌後,經歷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卻仍面臨腫瘤轉移,對人生一度感到無望。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指出,只要細胞有黑色素之處就有可能病變為惡性黑色素細胞癌,因為早期幾乎無症狀,多數發現時已屬晚期,治療選擇多為化療,效果有限,一旦發生轉移,死亡率就會大幅增加。新藥助降低復發率今年初,國內核准了第一個Anti-PD1免疫抗癌藥物,讓無法手術切除或轉移性的晚期黑色素癌的癌患,即便使用標準治療無效後,仍有一線希望,臨床研究顯示,即使已到這麼晚期,腫瘤反應仍達21%,是傳統化療的5倍之多,且復發風險比化療大幅降低43%。但張文震副教授強調,邵先生的例子只是單一個案。根據臨床研究顯示,晚期黑色素癌患者(無法手術切除或已轉移)經標準治療後無效,再使用Anti-PD1抗癌藥物,腫瘤反應率(明顯縮小比率)雖達21%,其餘仍可能走向死亡,且副作用雖較傳統化療少,仍可能出現免疫相關副作用,比例雖低,仍需即時介入治療。因此,早期發現還是最為重要。

藥害症狀似普通過敏 6大前兆勿輕忽

藥害症狀似普通過敏 6大前兆勿輕忽#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藥物過敏的發生往往難以預期,而初期症狀與感冒或一般過敏相似,因此有不少病人忽視症狀的出現,未及時就醫或是輾轉就醫,而延誤治療黃金期,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皮膚不良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就診民眾,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有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處置,可降低嚴重藥害的發生。皮膚紅疹、喉嚨痛 恐為藥物過敏症狀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藥物過敏常見六大前兆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在服藥後數日內發生,也可能2至3個月才出現,包括:1) 疹/皮膚紅疹、搔癢或水泡2) 破/口腔潰瘍3) 痛/喉嚨痛4) 紅/眼睛不適(紅腫、灼熱)5) 腫/眼睛、嘴唇腫6) 燒/發燒服藥數週後才過敏 輾轉就醫延誤治療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議藥害救濟申請案件時,曾發現有病人服藥數週後,出現皮疹、發燒、喉嚨痛等疑似藥物過敏反應症狀,分別到眼科、皮膚科等不同診所就診數次,但在病人沒有告知用藥史,醫療人員警覺性也不足情況下,僅被診斷為濕疹或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停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惡化,直至全身水泡、黏膜嚴重潰爛才被診斷出可能是藥物過敏。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用藥期間應注意服藥後身體反應,若出現一個以上的可疑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用藥史。基金會也建議醫療人員,若遇病人出現疑似皮膚不良反應之症狀,應提高警覺病人是否服用可能造成嚴重過敏反應的藥品,及早給予適當處置;在處方降尿酸藥、抗癲癇藥等較高風險的藥品時,亦可讓病人適時瞭解藥物過敏可能症狀,並把握回診時機。

疲憊、記憶衰退非老化 當心是憂鬱症前兆

疲憊、記憶衰退非老化 當心是憂鬱症前兆#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醫學進步發達,連過去認為是絕症的癌症,現今都可以有治癒的機會,也為人類帶來更長的壽命,更為為人生帶來不同的機會,越來越多高齡者透過學習、奉獻開展第二生命高峰,但身體機能的老化及其老化過程面臨的心理壓力,成為其能否有健康快樂的生活最大影響因素。全台31萬憂鬱老人 症狀易被當老化治療高齡化是世界各國現今面臨最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最新公佈資料,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的比例約佔7%,以台灣60歲以上442萬人口推估,罹患不同程度的老年憂鬱症約31萬人。老化會經歷生理上(包含疾病、失能與功能退化)、心理上(認知功能下降與自我認同的調適)和社會生活方面(退休、失去伴侶或親友)等改變,增加老年憂鬱症的可能性。加上老年人的憂鬱症特點以身體化來表現,包括疲憊、記性衰退、身體不適是三大警訊,但易被誤為內外科的疾病或是老化現象,錯失適當治療。及早預防 提高就診率為了提升台灣民眾對老年憂鬱症議題的關注,及建立提早預防的觀念,董氏基金會與信義公益基金會合作,共同推廣老年憂鬱防治,將進行社會性調查及積極推廣認識及辨識老年憂鬱症,提高就診率。老年憂鬱症的問題對患者本身、家庭及社會都是相當大的負擔,希望透過這些宣導及防治措施,幫助憂鬱長者及早被發現、及選擇適當的照護及救助資源,才能真正解決患者的問題與家屬的負擔。

婦腳麻以為中風前兆 竟是糖尿病惹禍

婦腳麻以為中風前兆 竟是糖尿病惹禍#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50歲的黃女士這兩個月來雙腳會麻,感覺刺刺熱熱的,洗澡時冷熱水溫度感覺不出來,但是穿鞋襪時又會覺得痛,晚上也很難入眠。她聽別人說腳麻是血中膽固醇過高,就是中風的前兆,擔心得趕緊到神經科就診,一檢查才發現竟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醫師表示,腳麻的原因有很多,若有相關問題,建議先找神經科醫師診治。黃女士就醫後經醫師詳細詢問,發現原來她因為工作勞累,沒時間運動,又擔心過重,常以水果零食果腹。抽血檢查後報告顯示空腹血糖偏高,糖化血色素也超過標準,診斷為糖尿病,而腳麻則是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經過飲食、運動與藥物控制,黃女士的血糖逐漸改善,腳也沒像以前這麼麻。姿勢不良、神經壓迫 也可能造成腳麻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周秉箴醫師表示,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首重血糖控制,並且避免抽菸、喝酒;另外,足部的穿著保護也很重要,避免赤腳行走、隨時檢視足部以免受傷而未察覺。他同時指出,膽固醇高或血脂肪高和腳麻並無相關性,腳麻的原因相當多,包括姿勢不良、神經壓迫等,並列舉6大項,建議民眾若有相關症狀,首要應找神經科醫師診治。1) 姿勢不良/是最常見的原因,每個人幾乎都有睡醒之後手腳麻的經驗,如果不良的姿勢持續過久,例如久坐或盤腿之後。2) 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沒控制好,會產生末梢神經病變。3) 腰椎或坐骨神經神經壓迫/會伴隨下背痛或是腳無力的現象。4) 下肢動脈硬化阻塞/常發生在抽菸、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下肢除了麻木以外還會感覺冰冷,走路之後會感到疼痛。5) 酒精性神經病變/常見於酗酒患者,酒精具有神經毒性,長期會造成神經病變。6) 中風/中風通常是單側手腳麻,很少雙側,同時可能會有單側手腳無力、言語不清、嘴歪的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