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大變種 春夏同樣活跳跳

輪狀病毒大變種 春夏同樣活跳跳#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雖氣溫逐漸進入典型的夏季熱辣,然而家長還是不可對於病毒的蠢蠢欲動,掉以輕心!一般而言,各種流行性感冒病毒,進入春夏之際後,就會漸漸退去,不過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耐熱度不斷提高,即使入夏還是有零星病情,以游擊的態勢,攻擊抵抗力較為低落的孩子,舉例而言,就是輪狀病毒!近日已觀察到 五起輪狀病毒感染案例輪狀病毒什麼?簡言之,就是冬季最常引起上吐下瀉、發燒、倦怠的病毒,其中病毒亞型分為多種,但大致上最常見的亞型為,G1、G2、 G3、G4、G9,然而,根據台灣兒童感染症聯盟的監測,即使進入春夏季,輪狀病毒還是持續活躍,近幾日已有五名兒童遭輪狀病毒感染,究其原因,正是新變種病毒,G8、 G12於背後作祟。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黃立民醫師表示,輪狀病毒是造成5歲以下幼童腸胃炎住院的主要病原體,輪狀病毒的變異特性不亞於流感病毒,所以持續對輪狀病毒的流行及變異狀況監控是非常重要的,故由國內北、中、南、東九家醫學中心的兒童感染科一起建構完整的兒童腸胃炎監視網絡。只要十顆!輪狀病毒就可致病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醫師表示,過去常見輪狀病毒在所有輪狀病毒感染型別中,佔了8成左右,但是在G8、G12出現後,所佔的比例就逐漸下降,這顯示病毒具有高度變異特性且型別越來越多元。輪狀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為糞口感染,少數有發現可由空氣傳染,感染者的1公克糞便約含有1000億顆輪狀病毒,最少只要10顆病毒就會致病。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初期會有嘔吐、發燒、倦怠等症狀,接下來會開始有嚴重腹瀉的症狀出現,次數可能從一天4~5次,到數十次都有,情況可持續一個禮拜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而造成酸中毒及腎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況,少數個案甚至發生病毒血症或中樞神經系統併發症。也因此醫師呼籲,若家中孩子抵抗力較低,可考慮接種疫苗以防感染。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 偏愛6歲以下嬰幼兒

病毒性腸胃炎好發季 偏愛6歲以下嬰幼兒#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病毒性腸胃炎較好發於冬季和春季,以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且傳染力相當強。輪狀病毒主要攻擊6歲以下的嬰幼兒,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感染,兩者都是經由糞口傳染,若是曾與病人共食或接觸相同物品,都可能被感染。但一般人可能不清楚什麼是輪狀病毒?阮綜合醫院兒科于靜雯醫師解釋,成人以及兒童都是輪狀病毒的感染對象,出生6個月以內的寶寶,體內有來自母親的抗體,成人則具有較強的抵抗力,相對之下,超過6個月、6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最容易受感染的高危險群。輪狀病毒表現類似腸胃炎,寶寶感染後,起初有輕微發燒、咳嗽或流鼻水等症狀,過了半天至一天後,陸續出現嘔吐與腹瀉。而傳染途徑雖說是糞口、飛沬傳染,但只要碰過病患使用的物品,就可能被傳染。輪狀病毒 有口服疫苗可預防但醫界發現,服用輪狀病毒疫苗的寶寶,抵抗力會比未服用疫苗的寶寶較好,縱使遭受感染,症狀也會較輕微,家長不妨帶著寶寶到醫院接受口服疫苗,可為寶寶多增加一層安全屏障。而諾羅病毒的傳染力強,僅需少量的病毒顆粒就會造成感染,會出現輕微發燒、嘔吐、腹瀉、全身無力與酸痛等症狀,且大多數的患者會先嘔吐,接著腹瀉三到五天。不論要預防輪狀病毒或是諾羅病毒,首要勤洗手及以酒精消毒,並定時以漂白劑消毒居家環境。而春天陰晴不定,提醒家有六歲以下幼兒,要格外防範諾羅病毒與輪狀病毒的感染,勤洗手、戴口罩才是保護自己和家中幼童的好方法。

上吐下瀉不要來!輪狀病毒有疫苗可預防

上吐下瀉不要來!輪狀病毒有疫苗可預防#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提及病毒型腸胃炎,人人聞之色變!加上年節期間各大醫院急診室便湧入許多嘔吐或腹瀉的病患,醫師表示,冬季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除了諾羅病毒之外,還有可怕的輪狀病毒,輪狀病毒的感染年齡較小,且症狀更加劇烈,但輪狀病毒有疫苗可以預防。南投醫院小兒感染科丁佩如醫師表示,不同於感染任何年齡層的人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主要影響五歲以下的孩童、或年長者、免疫力不全(如癌症病患)的人,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例如吃到或喝到被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或是與病人密切接觸。疾病的潛伏期約一至三天,發病頭兩天常見嘔吐、發燒等症狀,至於腹瀉甚至會持續五至七天,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調等併發症。 當心!嘔吐物、排泄物皆有傳染力丁佩如醫師表示,輪狀病毒感染是嬰幼兒腹瀉住院的主因,而目前此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市面上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皆是嬰兒滿6週即可服用。而他也建議,病人飲食方面以清淡少油膩的食物為主。因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皆有傳染力,照顧病人後應以肥皂洗手,被嘔吐物或排泄物沾染的衣物及環境皆應清洗消毒。患者也應避免為其他人準備食物,最好與嬰幼兒或年長者隔離至症狀緩解兩天後。

病毒性腸胃炎大發威 6歲以下幼童易中標

病毒性腸胃炎大發威 6歲以下幼童易中標#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冬季與初春是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好發的季節,目前國內正流行病毒性腸胃炎,且已造成多起群聚事件,往年春節期間腹瀉就診人數明顯增加,因此,疾管署呼籲,春節假期外出走春及大啖美食之際,應特別注意個人及飲食衛生。降低傳播風險 食用熟食為首要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及出外旅遊人數眾多,人潮密集往來,聚餐、外食的機會增加與飲食習慣的改變,都可能增加病原的傳播與罹病機會,所以,建議民眾圍爐或外出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並避免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材,而生病的家人亦應避免參與年菜的調理,以減少病毒污染食物的機會。人與人接觸也是病毒的傳播管道,如民眾出現水瀉和嘔吐等疑似病毒性腸胃炎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在家休息,避免外出訪友、拜年,並加強家中環境、用物等清潔與消毒,以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諾羅、輪狀傳染力強 6歲以下兒童要注意病毒性腸胃炎在冬季以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較為常見,傳染力極強。輪狀病毒好發於6歲以下的嬰幼兒,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被感染,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染,曾與病人共食或接觸相同物品、食用遭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都可能造成感染。另罹病的餐飲從業人員於食品調理過程造成的污染,也會提高感染的風險,主要症狀為水瀉、嘔吐,並可能伴隨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其中諾羅病毒感染病患嘔吐的症狀較為明顯,而輪狀病毒感染則以水瀉及發燒症狀為主,病程時間也較諾羅病毒長。注意! 諾羅尚無疫苗可施打疾管署提醒,一般人感染病毒性腸胃炎後都可以康復,但嬰幼兒、老年人、免疫不全的人感染後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家中如有腹瀉患者,個人嘔吐物、排泄物及室內環境空間務必做好清潔消毒。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民眾如有需求可諮詢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但諾羅病毒及大部分的腹瀉病毒尚無疫苗可施打,落實勤洗手,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不生飲、生食,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年節流感、腸胃炎盛行 幼童容易中鏢

年節流感、腸胃炎盛行 幼童容易中鏢#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年節期間除了早晚溫差大外,時常會有家族返鄉、旅遊接觸人群的機會,醫師表示,這段期間是病毒最活躍的時機,也是許多疾病傳染的高峰期,以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腸胃炎最多,通常抵抗力較差的小朋友,很容易中鏢,值得家長多加留意。病毒多以口沫傳染 身體不適應盡早就醫小兒感染科醫師吳宗樺表示,許多人搞不清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的區別,除了發燒、咳嗽、流鼻水是兩者都有的症狀外,流行性感冒的感染傳播力強,多以飛沫傳染,能夠使患者有頭痛、全身倦怠、肌肉痠痛的不適感,另外,也有可能伴隨著中耳炎、肺炎的引發;嚴重者恐有重病身亡的危機,而老人與兒童是最容易罹患的兩大族群。腸胃炎感染強 以輪狀、諾羅病毒為主除了流行性感冒的盛行,罹患病毒性腸胃炎的人數也增多,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近期因腹瀉上門求診的比例較去年同期來的多,並且感染源以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為主;多數病患為學齡前的幼童。吳宗樺指出,罹患腸胃炎常會有上吐下瀉的症狀,輪狀及諾羅病毒就是造成此現象的始作俑者,而傳染途徑大多為糞口間接的傳播或者是飛沫傳染。吳宗樺呼籲,倘若不幸感染輪狀及諾羅病毒的患者,應多補充電解水,在飲食方面,以清淡食物為主,而出席公共場合請配戴口罩,以免傳染給他人;除此之外,如何預防流行性感冒也是重要的課題,應落實勤洗手的習慣,並且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在與他人共時請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口沫傳染,如出現腹瀉、嘔吐及其他不適症狀,請立即就醫。

秋冬輪狀病毒高峰期 滿月嬰腹瀉脫水腎受損!

秋冬輪狀病毒高峰期 滿月嬰腹瀉脫水腎受損!#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天氣明顯轉涼,小兒科門診也紛紛出現許多咳嗽、發燒等疑似感冒的小病童,但若孩子同時出現嚴重嘔吐、腹瀉的情形時,就要當心可能是染上了輪狀病毒!基隆長庚醫院兒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穗綾指出,秋冬是輪狀病毒最活躍的季節,而11月至2月更是感染流行的高峰期。觀察病毒感染的患者中,以年紀較小、初次感染的症狀最為慘烈,腹瀉最長恐持續2~3週。急診就曾出現出生一個月的嬰兒,在感染輪狀病毒後,腹瀉一天就隨即出現脫水現象,進而導致腎功能受損,住進加護病房多天後,病情才逐漸穩定。可見若不幸感染輪狀病毒,將會讓孩童相當難受,但偏偏其又傳染力極強、難以防堵,呼籲家長應及早帶孩子依醫囑施打疫苗,切勿輕忽病毒威脅。輪狀病毒難預防 幼兒不外出仍有高感染機率輪狀病毒主要藉由口糞傳染,但因感染力強,當大人在外頭感染病毒,即使本身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微;家中幼兒不曾外出,但仍是有極高機率傳染給幼兒。此外,輪狀病毒與一般呼吸道感冒不同,它屬於「腸胃型感冒」,感染後會出現持續性的水瀉、嘔吐,並伴隨發燒等症狀,如果脫水情況加劇,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廖醫師提醒,若家中幼兒出現上述病徵時,應儘快就醫檢查,避免讓幼兒症狀更趨嚴重,恐引發其他併發症狀。及早接種疫苗防病毒 可降低約9成住院率廖穗綾醫師說明,由於輪狀病毒目前尚無特效藥可醫治,當孩童一旦感染發病時,只能給予打點滴、口服藥物等支持性治療,以緩解脫水、電解質失衡的情況,且平均住院需達3~5天,因此,仍建議家長及早帶孩子接種疫苗,提供更完整的預防。目前市面上共有兩款疫苗可供選擇,分別為口服三劑的五價疫苗,與兩劑的一價疫苗,以五價輪狀病毒疫苗為例,其為模擬自然感染。依據美國疾管局研究發現,三劑服完保護效果可達9成,建議家長應讓寶寶依照接種時程內服完完整的三劑,以達到完整的保護效果,且越早接種效果越好。廖穗綾醫師進一步提醒家長,因輪狀病毒分為多種型別,且有反覆感染的機會,即便寶寶已感染過也建議接種疫苗避免再次感染。同時也呼籲,預防病痛之苦要趁早,家長千萬不要忽略施打疫苗的重要性。平時則應加強手部清潔、居家環境的整潔,畢竟大人所接觸的物品也都可能是病毒傳染的途徑,清潔習慣大意不得。

又吐又拉!輪狀病毒秋冬發威 幼兒慎防

又吐又拉!輪狀病毒秋冬發威 幼兒慎防#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一歲女童日前突然開始嘔吐且合併發燒、食慾變差,接下來開始拉肚子,且拉的次數愈來愈多,活動力也變差,爸媽帶她到醫院檢查,確認罹患輪狀病毒腸胃炎,且已有脫水現象,需住院治療。當心幼兒感染 全家中標阮綜合醫院兒科于靜雯醫師說,感染輪狀病毒,有一個特別名稱是「秋冬季腹瀉」。屬於季節性感染,主要好發於秋冬季。其實不光是小孩,連大人都會被感染,只不過大人一般而言較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于靜雯醫師也指出,尤其是2歲以內的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時,症狀會比較明顯,嚴重者甚至不時傳出死亡病例。輪狀病毒潛伏期一般在2天以內,病發時會先有一到兩天的持續嘔吐和發燒,再出現逐漸嚴重的水瀉狀況,有時一天可以拉到五次到十次左右。而在發病過程中,如果沒有接受妥善的照顧和治療,有可能會出現脫水的現象,甚至造成代謝性酸中毒。持續嘔吐、發燒、水瀉  就要注意而大部分的四、五歲小孩都已被感染過,即使又被輪狀病毒盯上,症狀也很輕微,有的甚至都沒症狀,卻呈現抗體反應,可見輪狀病毒感染是非常頻繁的。且若有人感染輪狀病毒,大便中也會含有病毒,一旦上完廁所後沒洗手,接著摸到其他物品,其他小朋友接觸了這些東西或與他接觸,沒有洗手或直接將手放在口中,就會將病毒散播出去。因此,家長應該注意個人及嬰幼兒的衛生習慣,上完廁所後和吃東西前,一定要徹底洗手。如果發現家中嬰幼兒持續嘔吐和發燒,甚至出現水瀉狀況,應立即送醫診治。另外,衛福部已准予輪狀病毒疫苗在國內上市,預防接種也不失為一個事先預防的好方式。

輪狀病毒夏季現蹤 寶寶1人感染全家「輪」陷!

輪狀病毒夏季現蹤 寶寶1人感染全家「輪」陷!#輪狀病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吳美瑤/採訪報導)夏季氣溫屢創新高,各種病毒也在暗處蠢蠢欲動,準備侵襲家中寶貝。其中,大多數父母以為只有在冬季才會出現的「輪狀病毒」,其實在盛夏也會威脅幼兒健康,若再合併感染腸病毒或沙門氏菌,恐使病情加重,讓嬰幼兒倍受苦楚。輪狀病毒夏季現蹤 小病患住院高達5天大安婦幼醫院小兒科卓郁皓醫師表示,嬰幼兒在初次感染輪狀病毒時,病情會最為嚴重。門診就曾出現,哥哥在幼稚園感染後,回家又傳染給1歲的弟弟,導致弟弟產生嚴重的下吐下拉,還出現抽搐、體重減輕等現象,整整住院5天。卓郁皓醫師提醒家長,夏季仍不得輕忽輪狀病毒,一旦嬰幼兒出現嘔吐、腹瀉、發燒等症狀,應立即帶孩子就醫檢查。輪狀病毒平均住院3~7天 家長應重視預防接種安安婦幼中心小兒科方鵬程醫師表示,由於輪狀病毒的傳播力太強,一旦感染發病只能給予打點滴、口服藥物等支持性治療,且平均需住院3~7天左右,對於家長及幼兒來說,無不是精神與經濟上的一大負擔。因此,提醒家長應要有「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及早讓寶寶接種疫苗,避免輪狀病毒的威脅。目前輪狀病毒疫苗有二種,方鵬程醫師指出,以五價疫苗為例,在嬰幼兒出生後8個月內接種完畢即可,對於許多不了解嬰幼兒疫苗接種時程的新手父母而言,時間掌握上較彈性;再者,五價疫苗除了對常見病毒型別G1、G2、G3、G4、G9病毒提供直接保護力外,對過往曾在台灣造成大流行的G2病毒防護力,更高達8成以上。最後,方鵬程醫師提醒家長,由於輪狀病毒傳播力太強,若單純仰賴勤洗手、清潔消毒,實在難以防堵。因此建議,應及早幫孩子依醫囑接種疫苗,除了可間接保護其它小孩,避免遭受病毒攻擊外,接種輪狀病毒疫苗還可減少因小孩感染住院,家長請假照顧、住院費用等精神與經濟上的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