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

末梢循環問題年輕化 頭昏恐是小中風

末梢循環問題年輕化 頭昏恐是小中風#小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現代很多人都曾發生過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的問題,但自己卻不見得知道原因就在於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也就是微循環障礙。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對人體會造成哪些疾病,以及有什麼症狀?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恐造成胸悶痛、心悸「末梢血液循環」似乎聽起來是很深奧的醫學名詞,但其實經常可見,例如有些人即使在大熱天之下,雙手也會發冷,或是身體維持一個姿勢太久,也會有發麻情形。這種身體冰冷、發麻,便是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的一種常見症狀,但許多人都疏於注意,以為過一陣子自然會復原,可就大錯特錯了!對許多人來說,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就是所謂的「健康殺手」。中醫也明言:「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指的就是身體微循環的重要性。一旦心臟血管的血液流動不順暢,輕則出現胸悶、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難等症狀,若嚴重可能會造成心臟絞痛、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要是眼部血管堵塞也會造成視力受損,且初期不容易察覺;耳部微循環不良則是造成耳鳴、頭暈或突發性耳聾的主因。久坐、少運動族群 易發生血液循環不良影響的還不只是範圍廣度,事實上,各種年齡層都有可能受到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的困擾,如中年男性若陰莖充血不足,則會造成早洩、陽痿等性功能障礙,而女性則有可能出現子宮及卵巢功能異常,造成經血紊亂、不孕症等;下肢的循環不良可能會造成水腫、皮膚炎、感覺異常及間歇性跛行症,這些都將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品質。人體血液循環的微小血管,佔了心血管系統的九成,這是相當高的比例,範圍遍布全身上下,因此各種大小病痛都有可能與它有關。要是身體哪個部位有血管堵塞,必定會使人體產生損傷,尤其以久坐於辦公室的上班族和較少運動的族群,更容易出現血液循環不良的症狀。頭昏、說話不清、下肢麻 是「小中風」常見的末梢血液循環障礙問題,比較嚴重的是出現在大腦血管阻塞,會造成加速老化、腦萎縮、失智症,或是栓塞性腦中風。像有些銀髮族天冷時常會覺得頭昏、說話不清楚、下肢發麻無力或走路不穩等症狀,剛開始單純以為只是貧血或天氣因素導致,但這其實就是血液循環不佳所造成的「小中風」,最後日積月累演變成嚴重的腦中風。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的確有很多發生在銀髮族身上,但近年來已有年齡層下降至青壯年及中年族群的現象,令人無法輕視!不過不必恐慌,末梢血液循環障礙相關疾病,是一個可以治療的疾病,像是透過藥物、飲食、運動或是居家生活習慣重建,只要及早察覺到病症正在萌發,並趕緊治療、對症下藥都還來得及。(本文摘自/健康殺手: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世茂出版)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

疑神疑鬼 竟是失智症前兆!#小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年事業有成的李先生,平常為了交際應酬,抽菸喝酒樣樣來,近年來,家人開始注意到李先生說話速度變慢,與客戶的社交反應變慢,常常一個問題想了快5分鐘才回答出來,甚至這個月來走路不穩常常跌倒,就診發現原來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更被告知腦部有小中風的痕跡。忘東忘西 原來是阿茲海默症80歲的林奶奶,近日常常忘記自己把東西放在哪裡、煮菜忘記加鹽、忘記關瓦斯、沒有關水龍頭,有次外出種田竟然忘了回家的路,這兩週來林奶奶突然性情大變,懷疑80多歲的老伴外遇,整天與老公吵架,弄得家裡雞飛狗跳,求診才發現竟然得到了阿茲海默症。把失智症當成老化、老頑固、老番癲​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計報告,民國105年底台灣約有26萬人患有失智症,也就是說大約每100人中就有1人是失智症病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而80歲以上的老人更是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病人。許多家屬把失智症當成老化,以為病人只是老頑固、老番癲、老了個性本來就會改變、記憶就會變差。事實上失智症是一種不正常的老化,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許多認知功能,比如:抽象思考能力、現實判斷力、語言能力、空間感及計算力等,較嚴重者甚至會個性改變,出現混亂行為,甚至有妄想以及幻覺,並且這些症狀影響到病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關係。失智症的病程初期的失智症可能只有記憶力與執行力的缺損,日常生活尚可自理;中期的失智症則開始出現混亂行為,語言能力受損,甚至出現妄想、幻覺的精神症狀,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晚期的失智症除了認知功能嚴重受損外,往往缺乏現實感與溝通能力,甚至肢體功能減退、吞嚥困難及大小便失禁。此外,地中海型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會下降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同時我們還要遠離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不抽菸,避免頭部外傷,以及維持快樂的心情。趁早預防、及早診斷、盡早治療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典佑表示:如何避免這沉默的殺手奪走腦中的美好回憶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所以在年輕力壯時,我們就應該認識失智症的容貌並學著去預防、遠離,在早期就能夠協助親朋好友及早警覺它,在疾病的初期就開始治療它。莫讓失智症成為家人朋友的負擔,也別讓失智症將腦中的快樂回憶變成空白。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

手腳麻誤以姿勢不良 沒想到是小中風#小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65歲的林姓婦人,時常側躺著玩平板電腦,近日出現手腳麻木、頭昏眼花及視力模糊等症狀,但過一下子就好了,心想應該是姿勢不良造成,無多加理會。直到某天她突發性的頭昏眼花、手腳麻木、虛弱無力、左側身體偏癱、突然失去平衡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經送醫急診檢查後又馬上恢復正常,醫師評估為暫時性腦缺血,仍建議住院檢查治療,但卻嚇壞了全家人。基隆市衛生局指出,由於大腦或腦幹突然缺血,而暫時喪失部分腦部功能,但在24小時之內即完全恢復,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常見的症狀包括,單側手腳麻木或無力、說話不清或表達困難、單眼視力模糊或有複視現象、失去平衡或協調、眩暈等症狀。24小時內會恢復 易被忽略雖然,這種俗稱小中風發生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最長不超過24小時就會恢復,很容易被忽略。但值得注意的事,若反覆出現,則要當心是嚴重腦梗塞的前兆,所以若有類似症狀出現,應即治療,否則很有可能發生嚴重性的腦中風。衛生局也表示,控制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是十分重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糖尿病和肥胖。而要控制危險因子,可經由改變生活型態而達成,如:飲食、運動、減少鹽分攝取及戒菸。如果是再次中風的高危險群,更必須積極地控制危險因子,並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以降低中風的復發危險性。

年長者腳麻易摔跤 恐與小中風有關

年長者腳麻易摔跤 恐與小中風有關#小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有人說,老年人禁不得摔,一摔就生病。事實上,可能是「小中風引起摔跤、發麻」。王老先生晚上回家,一跤跌入水溝,家人只注意到外傷,扶他去縫傷口。沒想到一個多月後,他發生腦中風,左側身體癱瘓,從此臥病在床。其實,腦中風有兩種,一是血管破裂出血(出血性中風),約佔17%,另種是頭顱內或頸部的血管阻塞不通,造成缺血性中風,約佔83%。基隆市衛生局指出,中風前兆,臨床上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突然阻塞,使腦部對應部位的細胞短暫缺乏氧和養分,導致功能暫時減退,一旦栓塞沖散或溶解,供血恢復正常,腦部的功能也會恢復。小中風的症狀和腦中風一樣,只是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的程度不同。小中風的症狀比較輕微,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時內恢復,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二度中風機率高年齡愈大、氣候愈冷的地方,小中風發作的機率愈高、其他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膽固醇過高、心臟病、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抽菸、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自體免疫疾病合併抗磷脂症候群。衛生局提醒,中風若不謹慎,有二度中風之可能。因此,日常生活要有規律,避免過勞過累,對天氣變化亦要防止過冷過熱刺激。飲食宜清淡,不宜過量,及維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刺激。

老年人的健康殺手 不自覺型中風

老年人的健康殺手 不自覺型中風#小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8日驚傳中風逝世,享壽87歲,震驚國際。其實她晚年在卸下英國首相一職後,曾多次小中風併發失智症;新光醫院神經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連立明指出,一般所謂的小中風,指的是突發性的短暫中風症狀,通常只有幾分鐘到數小時的發作時間,且在24小時之內會完全恢復,其症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卻是中風的警訊,不容輕視。連立明表示,不自覺型腦梗塞雖沒有症狀,但追蹤不自覺性腦梗塞的病人達2到4年,卻發現其再中風機會是2到10倍於沒有不自覺性腦梗塞者。新光醫院健康檢查結果顯示,在13,693例健康檢查結果中,有711人(5.26%)已經出現腦梗塞,而其中643人(佔90.4%)完全無自覺症狀,但在腦部磁核共振造影檢查下,看到局部缺血中風的病灶,是將來再度中風的高危險群。研究指出一般社區不曾中風的居民,每年中風機率約0.3%,而只要有發生過中風,將來會發生再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10倍以上。連立明說,不自覺型腦梗塞雖然不易被察覺,但將來是否會發生再中風是可以預防的,建議年滿40歲以上的成人,家族史有腦中風、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糖尿病之民眾應接受MRI核磁共振檢查。另外,一般治療主要藉由降低危險因子來預防永久中風的發生,包括,危險因子的診斷與治療,例如診斷是否有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此外,禁煙,控制飲食,增加運動,保持健康體重,減輕壓力等,不但是治療更是預防中風的主要關鍵。

腰圍超標7成血壓異常 當心「小中風」找上門

腰圍超標7成血壓異常 當心「小中風」找上門#小中風

千萬別仗勢年輕忽視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最新統計國人腰圍與血壓檢測數據顯示,20歲以上有腰圍過粗問題的人就佔了4成,對此,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祝年豐醫師特別提醒,腰圍超標當心「小中風」!醫學上的「短暫性腦缺血中風」(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稱「小中風」(mini-stroke),指腦部血液暫時被阻斷,使腦部某部分無法取得需要的血液與氧氣,與中風(stroke)的差別在於,並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常見徵狀有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無力、眼睛視力突然模糊、突然不明原因頭痛,根據統計發現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倍。國外最新醫學論文亦指出「腰圍」與「血壓」是TIA症狀的重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局研究也發現「台灣地區65歲以上,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把年齡降至40歲以上來看,平均9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國人腰圍與血壓檢測數據顯示,國人邁入40歲,腰圍超標後血壓異常的比例高達七成,祝年豐醫師呼籲民眾應正視腰圍超標所帶來的健康威脅,並透過定期測量並維持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