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

常洗手防疫很重要 3法減緩皮膚不適

常洗手防疫很重要 3法減緩皮膚不適#減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勤洗手是防疫的不二法門,但有些人頻繁洗手卻容易有皮膚不適的問題,該怎麼辦?世界衛生組織指引指出,這在醫護人員很常見,洗手引發的皮膚問題,最常見是「刺激性接觸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皮膚炎」,避免法則有三: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多洗手皮膚不適 情況有這兩種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會產生、乾燥、刺激、瘙癢,甚至破皮和出血等症狀;原因是清潔品中的某些清潔或抗菌成分,容易洗掉皮膚表面的油脂層,且逐漸向皮膚深層侵蝕。尤其在乾燥的季節,這種情況會加劇,損壞皮膚。這各種清潔品中,實驗顯示,酒精對於手部的耐受性相對較好。而碘類溶液刺激性稍高,刺激度高至低依序是氯己定、氯二甲酚、三氯沙和酒精。至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症狀輕重不等,嚴重可能引起呼吸道窘迫等,症狀發生當下,可能是延遲性的接觸性皮膚炎,也可能立即的接觸性蕁麻疹,常常是清潔品中的香料和防腐劑引起。避免法則有三 減緩洗手皮膚不適如何避免洗手引發的皮膚不適,世界衛生組織指引建議:選擇刺激性較小的清潔產品:若肥皂會引起不適,就選擇酒精類的清潔品替代。在醫療院所等場合,沒有一件產品是零風險的,可提供多種替代產品。避免增加皮膚刺激性的行為:肥皂洗完手前後,沒必要再使用酒精類產品,反刺激引起皮膚炎,此外,洗完手後,在溼答答的狀態戴手套也容易引起不適。在洗手後使用保濕護膚品:洗手後的皮膚狀態,會因為氣候、個人膚質而有所不同,有些研究發現,皮膚較深的護士,洗手引發的不適的機率,較皮膚較淺的護士低。這類會有不適的人,可能需要額外的皮膚保濕。保濕乳和保濕霜通常包含保濕劑、脂肪和油脂,有助皮膚保溼,並補充皮膚的油質保護層。許多研究都顯示,使用保濕產品,有助緩解洗手的皮膚不適。參考資料:1. WHO Guidelines on Hand Hygiene in Health Care: First Global Patient Safety Challenge Clean Care Is Safer Care.(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減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統計女性常有尿失禁的困擾,且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許多尿失禁的發生,與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調有關。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很多人不覺得這是疾病,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除了泌尿科或婦產科的醫療協助,中醫科也可以協助調整體質,改善尿失禁等症狀,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輕微的尿失禁不一定要服用藥物,可以先訓練肌耐力,可透過膀胱運動訓練—凱格爾運動或定時排尿等方式,來改善尿失禁的狀況;如果效果不佳或者情況較為嚴重,現代醫學也有藥物、手術來協助。中醫學會針對尿失禁的種類及體質做分辨,提供保養、減緩退化速度的治療:1)咳嗽、大笑、跳躍、搬重物時就漏尿:張慈文醫師表示這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多發生於運動時,腹部用力腹壓增加的情況。中醫學認為這主要與中下焦氣不足、氣虛下陷有關,導致骨盆腔肌肉韌帶萎縮鬆弛或者損傷後恢復緩慢,除了常見於生產後或停經後的婦女,另外與長期容易腹瀉、脾氣虛、脾虛下陷有關,這時候就要強化肌耐力及提升中氣。中藥方面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覆盆子、益智仁做治療。2)頻尿、來不及到廁所尿液就漏尿:這屬於急迫性尿失禁,主要是因膀胱肌肉痙攣引起,大多是發生在情緒緊張或是膀胱發炎的情況,中醫認為這類病患分屬於肝陰虛陽亢、或是濕熱下注的體質。急性發炎期可使用導赤散加白茅根做治療;慢性患者必須調理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可採用黃芩、生地、甘草、山茱萸、覆盆子等藥物;若是高齡者,則與腎氣虛、腎陰不足有關,可依照體質服用縮泉丸。3)中風、糖尿病、脊椎受傷造成神經受損:這就必須針對原本的疾病先做治療,輔助修復神經的藥材。正視排尿器官 耐心治療急迫性尿失禁是長期忽略排尿器官而衍生的問題,因此面對治療必須有耐心。隨著科技進步,對尿失禁的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病患對病情了解越多,對治療的參與越主動,療效也就越好。尿失禁不僅麻煩,還會造成社交上的困擾,民眾不要羞於治療,若有症狀應就醫,在中西醫聯手下,可以減緩症狀。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

薏仁食療利濕除痹 竟還可減緩痛風#減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安南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林峻邦醫師表示,痛風好發於形體豐腴有痰濕之人,平日嗜酒、喜食肥甘之物,導致臟腑功能紊亂,升清降濁失調,造成痰濕滯阻於血脈之中,難以泄化,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於經脈,則骨節腫痛,甚則結節畸形。在治療上通常是消炎止痛,並要求病人絕不可喝酒及控制高普林飲食的攝入如海鮮、啤酒及動物內臟等以免再發,至今尚無根治之法。愛吃甜食及油膩食物 是致病之因 屬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自古就是富貴病,古代醫學將痛風稱為「宮廷貴族病」,和飲食相關性很大,富貴人家自然是大魚大肉,暴飲暴食,恣食肥甘。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觀點認為過食甜味及油膩食物與酒是致病之因,並非單一飲酒造成,所以必須少吃甜食與油膩食物,如真得病則可用中藥及針灸治療。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人體內普林代謝發生紊亂,尿酸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以致造成高尿酸血症,屬於關節炎的一種。痛風起病急驟且多在清晨或午夜突然因足痛驚醒,病患常抱怨關節疼到連風吹過都會痛,關節甚至會形成小饅頭狀的突起,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以中醫藥改善痰濕體質 可預防痛風發作在中醫治療方面,以泄化濁瘀為大法,審證加減,待氣血調和、氣化正常、分清泌濁之功能恢復,濁瘀即可逐漸泄化,故血中尿酸亦可隨之下降,在急性期方藥可選用當歸捻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若平日未發作時屬慢性期,此時就要調整身體的狀態,勿讓痰濕瘀濁停留在體內鬱而發熱,繼而引發急性發作。此時應以不同體質選用如桂枝芍藥知母湯、四妙散、身痛逐瘀湯、疏經活血湯等來清熱去濕通絡並疏其風,改善痰濕體質進而預防痛風發作,以上方藥須因個人體質而選用,切勿自行對號入座,應請中醫師辨別體質後方可應用為宜。以薏苡仁作為食療 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林醫師表示,平日可以「薏苡仁」作為食療。薏苡仁俗稱六穀米,可食可藥,具有利濕除痹的作用,是中醫最常用的治痹之品。《神農本草經》中亦記載:「薏苡仁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薏苡仁具有解熱、消炎、鎮痛、抗骨質疏鬆和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久痹之人,可將薏苡仁與粳米、赤小豆、百合、大棗等煮粥常服。林峻邦醫師建議大家日常保養可以多喝水、尤其夏季須注意隨時補充水份以免血中尿酸的濃度升高,須嚴格限制吃高普林飲食並食用薏苡仁當作食療並配合運動及按摩痛點,以上事項對痛風患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跟隨媽祖遶境保平安 謹記4點防不適

跟隨媽祖遶境保平安 謹記4點防不適#減緩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每年三、四月份,就是一年一度的宗教界盛事「媽祖遶境活動」,屆時將會有上萬名信眾以徒步方式跟隨媽祖遶境,在長時間的步行下,身體常會出現許多不適狀況,因此,提醒各位民眾可在出發前可多於住家附近練習慢步行走,讓身體適應徒步運動。注意4要點 可減緩或避免不適在長時間的步行下,可能會出現腳底起水泡、全身痠痛、腳部紅腫熱痛或抽筋等情形,為此,童綜合醫院復健科曾智宏醫師指出,為避免及減少不適,應注意以下4要點:1)應選擇棉質吸汗且透氣的襪子。2)挑選一雙底部柔軟並常穿的鞋子,切勿穿著新鞋。3)約走半小時就應停下休息5~10分鐘再繼續,但可依個人情況調整休息,若真有不適形就不可勉強行走而改由坐車。4)如出現肌肉痠痛,可利用毛巾等物品進行局部熱敷,熱敷時間約為15~20分鐘,或自己進行拉筋、按摩、抬腿等舒緩運動;但若是急性拉傷或扭傷則要用冰敷,無法自行處理者應至趕緊送醫治療。簡易暖身操 可舒緩長時間步行的不適曾智宏醫師表示,通常長時間步行會造成背部、大腿關節、膝蓋關節、腳踝關節等部位的不適及肌肉痠痛,在此針對上半身、背部、下半身,提供幾個簡單可利用的動作來進行暖身或舒緩:1)上半身運動/手掌朝外的手腕拉筋操,十指於胸前交扣,伸直手臂,然後把手掌往外推。2)背部運動/手臂上拉的背部拉筋操,採站姿雙臂往頭上方伸直並交叉,盡量往上延展。 3)下半身運動/腳跟踩地的小腿拉筋操,身體站直一腳往後跨一大步並伸直,同時把腳跟往地面踩,左右腳交換做。最後呼籲,除了遶境行走期間可利用簡單的舒緩動作外,慢性疾病患者與膝髖關節疾病患者,要隨身攜帶藥物並按時服藥;並要適時的補充水份,以免中暑或其他脫水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