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

孩子的「公平迷思」 爸媽教導有訣竅

孩子的「公平迷思」 爸媽教導有訣竅#公平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各位家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很好,但是老師卻沒有看到他在這方面的才華,你的感受會是什麼呢?想起來多少會有些心酸吧!有些家長可能會拍拍孩子、安慰他就算了。可是這心酸的感覺,其實也代表孩子心裡「想要向上」的心情;但被這種辛酸襲擊,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孩子獲得一些成就以外的重要能力。孩子可能這樣想:孩子以情感為思考、不以邏輯為思考「語言」對小小孩的重要性,是發展出語言能力後,孩子才能透過語言明白自己情緒反應的意義,也才能把自己內在的情感顯示到腦袋與意識層面中。在語言能力發展之前,孩子的許多情緒反應能力是非理性的,時常會把自己的情感和某些早年發生的事件聯繫在一起;而且這種聯繫的關係,常常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種把「事件」與「情感」連結的領悟力,得要隨著語言發展增強,才能越來越提升。所以,越小的孩子,領悟自己的情感如何受到事件引發的能力越差,也導致孩子們對一些事件做出情感反應時,沒有邏輯可言。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描述、孩子的想法,好像總是比較絕對。例如,你不給我糖吃,你就是不愛我-這可不是他們在說氣話,而是孩子的情感上,真是這樣連結的。但這種缺乏邏輯的情感思考,大人在旁邊客觀地看,就知道這種論調是非常容易被「攻破」的,所以孩子才常常需要大人去引導他們思考:情感背後的邏輯究竟在哪兒?倘若在年幼的時候,這種「情感連結事件的邏輯能力」沒能常常受到挑戰、反思與引導,孩子成年之後,就會常常墜入過去的情感事件中。比如說,我曾經遇過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性,她接受了一個專案的聘任,在某間公司工作了三年。這間公司一共五個類似的專案人員,而這位女性是年資最淺的一個。後來,專案聘任的時間快要到了,主管向上爭取到一個正式的員額,並在這五位專案人員中,依年資多寡,留下了最資深的一位員工,這位女性自然期滿離職啦!沒想到,這件事情卻引發了她憂鬱的情緒,雖然她理智上知道自己離職的理由,但情感上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因為被主管挑剔、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所以才被請走的。這和孩子在思考「公平」時,所用的連結方式一樣:仰賴的不是邏輯、思考和判斷,而是情感、直覺與想像。所以他們可能把自己陷入一個很深的情緒當中,卻也很容易被旁人透過邏輯、帶回現實來。這種情感邏輯的思考,就是一種「挫折容忍力」。家長可以這樣做:了解孩子對「公平」的迷思我們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想他們怎麼看待「公平」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這裡頭有很多邏輯「奇特」的地方,難怪孩子會為了公不公平,而傷心半天:• 公平就等於:你對別人不能比對我好。• 公平就等於:別人擁有的時候,我也應該要有。• 公平就等於:我被處罰的時候,別人也應該要被處罰。所以,要解決孩子的「情感直覺」,大人得要先發現他們的「邏輯錯誤」在哪裡。上述的幾個「公平迷思」,如果轉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會這樣:• 公平就等於:你對我好時,也可以對別人這樣好。• 公平就等於:我擁有的時候,別人也可以擁有。• 公平就等於:別人被處罰的時候,我也要想想我有沒有做錯。除了「公平迷思」以外,我認為引發孩子情緒的更大迷思,是在於「凡事要公平」。怎麼說呢?不管是心理學的立場、還是教育的立場,我們總是強調、也深深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當「公平」這種具有社會權力的抽象議題,被孩子單純直率的腦袋拿來思考的時候,孩子們很容易扯到「我是如何被對待」上,而不會了解那背後屬於社會正義的概念。所以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人不需要被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姐姐喜歡畫畫,所以媽媽買了畫筆給她;弟弟喜歡車子,所以媽媽買了模型給他-但我們可不能因為畫筆比較小、比較便宜,車子比較大、比較貴,就說這是不公平,不是嗎?「不公平」也是挫折容忍力的開始當孩子嚷出「這不公平」的那一刻起,其實背後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這是他們面對真實社會的開始,卻也是逐漸成長、面對挫折與挑戰的時刻。所以,當面臨這珍貴的一刻,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協助孩子提升他們的「挫折容忍力」:• 了解孩子的不公平感,是如何連結的:「寶貝,為什麼這會讓你覺得不公平呢?」• 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寶貝,可是就算你沒有,你還是知道自己很喜歡這件事,也可以做得很好對不對?」• 鼓勵孩子,如果真的想要,可以主動爭取:「寶貝,你知道嗎?如果今天爸爸、媽媽跟你一起玩球,球在媽媽手上。如果你沒有跟媽媽說:『媽媽,給我。』媽媽可能就會丟給爸爸、不一定會丟給你。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這個,你可以主動說啊!」(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別讓公平對待 引爆孩子情緒迷思

別讓公平對待 引爆孩子情緒迷思#公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想他們怎麼看待「公平」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這裡頭有很多邏輯「奇特」的地方,難怪孩子會為了公不公平,而傷心半天:• 公平就等於:你對別人不能比對我好。• 公平就等於:別人擁有的時候,我也應該要有。• 公平就等於:我被處罰的時候,別人也應該要被處罰。解決情感直覺 要先發現邏輯錯誤要解決孩子的「情感直覺」,大人得要先發現他們的「邏輯錯誤」在哪裡,上述的幾個「公平迷思」,如果轉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會這樣:• 公平就等於:你對我好時,也可以對別人這樣好。• 公平就等於:我擁有的時候,別人也可以擁有。• 公平就等於:別人被處罰的時候,我也要想想我有沒有做錯。引發孩子情緒迷思 在於「凡事要公平」除了「公平迷思」以外,我認為引發孩子情緒的更大迷思,是在於「凡事要公平」,怎麼說呢?不管是心理學的立場、還是教育的立場,我們總是強調、也深深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當「公平」這種具有社會權力的抽象議題,被孩子單純直率的腦袋拿來思考的時候,孩子們很容易扯到「我是如何被對待」上,而不會了解那背後屬於社會正義的概念。所以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人不需要被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姐姐喜歡畫畫,所以媽媽買了畫筆給她,弟弟喜歡車子,所以媽媽買了模型給他──但我們可不能因為畫筆比較小、比較便宜,車子比較大、比較貴,就說這是不公平,不是嗎?感覺不公平 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不公平」也是挫折容忍力的開始當孩子嚷出「這不公平」的那一刻起,其實背後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這是他們面對真實社會的開始,卻也是逐漸成長、面對挫折與挑戰的時刻,所以,當面臨這珍貴的一刻,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協助孩子提升他們的「挫折容忍力」:• 了解孩子的不公平感,是如何連結的:「寶貝,為什麼這會讓你覺得不公平呢?」• 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寶貝,可是就算你沒有,你還是知道自己很喜歡這件事,也可以做得很好對不對?」• 鼓勵孩子,如果真的想要,可以主動爭取:「寶貝,你知道嗎?如果今天爸爸、媽媽跟你一起玩球,球在媽媽手上,如果你沒有跟媽媽說:『媽媽,給我。』媽媽可能就會丟給爸爸、不一定會丟給你,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這個,你可以主動說啊!」學會面對 想要不一定可以得到當然,不管什麼樣的事情,孩子終究要學會面對:就算想要,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我們真的不需要因為沒有得到,就否認別人的得到,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可是擁有的東西不一定相同──也許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公平」註解。(本文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樂閱讀/為什麼不是我? 協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義

樂閱讀/為什麼不是我? 協助孩子了解公平的意義#公平

各位家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你也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現很好,但是老師卻沒有看到他在這方面的才華,你的感受會是什麼呢?想起來多少會有些心酸吧!有些家長可能會拍拍孩子、安慰他就算了。可是這心酸的感覺,其實也代表孩子心裡「想要向上」的心情;但被這種辛酸襲擊,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孩子獲得一些成就以外的重要能力。孩子可能這樣想:孩子以情感為思考、不以邏輯為思考「語言」對小小孩的重要性,是發展出語言能力後,孩子才能透過語言明白自己情緒反應的意義,也才能把自己內在的情感顯示到腦袋與意識層面中。在語言能力發展之前,孩子的許多情緒反應能力是非理性的,時常會把自己的情感和某些早年發生的事件聯繫在一起;而且這種聯繫的關係,常常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這種把「事件」與「情感」連結的領悟力,得要隨著語言發展增強,才能越來越提升。所以,越小的孩子,領悟自己的情感如何受到事件引發的能力越差,也導致孩子們對一些事件做出情感反應時,沒有邏輯可言。這就是為什麼,孩子的描述、孩子的想法,好像總是比較絕對。例如,你不給我糖吃,你就是不愛我-這可不是他們在說氣話,而是孩子的情感上,真是這樣連結的。但這種缺乏邏輯的情感思考,大人在旁邊客觀地看,就知道這種論調是非常容易被「攻破」的,所以孩子才常常需要大人去引導他們思考:情感背後的邏輯究竟在哪兒?倘若在年幼的時候,這種「情感連結事件的邏輯能力」沒能常常受到挑戰、反思與引導,孩子成年之後,就會常常墜入過去的情感事件中。比如說,我曾經遇過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女性,她接受了一個專案的聘任,在某間公司工作了三年。這間公司一共五個類似的專案人員,而這位女性是年資最淺的一個。後來,專案聘任的時間快要到了,主管向上爭取到一個正式的員額,並在這五位專案人員中,依年資多寡,留下了最資深的一位員工,這位女性自然期滿離職啦!沒想到,這件事情卻引發了她憂鬱的情緒,雖然她理智上知道自己離職的理由,但情感上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因為被主管挑剔、覺得自己表現不好,所以才被請走的。這和孩子在思考「公平」時,所用的連結方式一樣:仰賴的不是邏輯、思考和判斷,而是情感、直覺與想像。所以他們可能把自己陷入一個很深的情緒當中,卻也很容易被旁人透過邏輯、帶回現實來。這種情感邏輯的思考,就是一種「挫折容忍力」。家長可以這樣做:了解孩子對「公平」的迷思我們先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來想想他們怎麼看待「公平」這件事,你就會發現,這裡頭有很多邏輯「奇特」的地方,難怪孩子會為了公不公平,而傷心半天:• 公平就等於:你對別人不能比對我好。• 公平就等於:別人擁有的時候,我也應該要有。• 公平就等於:我被處罰的時候,別人也應該要被處罰。所以,要解決孩子的「情感直覺」,大人得要先發現他們的「邏輯錯誤」在哪裡。上述的幾個「公平迷思」,如果轉換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會這樣:• 公平就等於:你對我好時,也可以對別人這樣好。• 公平就等於:我擁有的時候,別人也可以擁有。• 公平就等於:別人被處罰的時候,我也要想想我有沒有做錯。除了「公平迷思」以外,我認為引發孩子情緒的更大迷思,是在於「凡事要公平」。怎麼說呢?不管是心理學的立場、還是教育的立場,我們總是強調、也深深了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所以當「公平」這種具有社會權力的抽象議題,被孩子單純直率的腦袋拿來思考的時候,孩子們很容易扯到「我是如何被對待」上,而不會了解那背後屬於社會正義的概念。所以我們有責任告訴孩子:你是獨特的,每個獨特的人不需要被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姐姐喜歡畫畫,所以媽媽買了畫筆給她;弟弟喜歡車子,所以媽媽買了模型給他-但我們可不能因為畫筆比較小、比較便宜,車子比較大、比較貴,就說這是不公平,不是嗎?「不公平」也是挫折容忍力的開始當孩子嚷出「這不公平」的那一刻起,其實背後已經帶著競爭與比較。這是他們面對真實社會的開始,卻也是逐漸成長、面對挫折與挑戰的時刻。所以,當面臨這珍貴的一刻,對家長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協助孩子提升他們的「挫折容忍力」:• 了解孩子的不公平感,是如何連結的:「寶貝,為什麼這會讓你覺得不公平呢?」• 給予孩子適當的肯定:「寶貝,可是就算你沒有,你還是知道自己很喜歡這件事,也可以做得很好對不對?」• 鼓勵孩子,如果真的想要,可以主動爭取:「寶貝,你知道嗎?如果今天爸爸、媽媽跟你一起玩球,球在媽媽手上。如果你沒有跟媽媽說:『媽媽,給我。』媽媽可能就會丟給爸爸、不一定會丟給你。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這個,你可以主動說啊!」當然,不管什麼樣的事情,孩子終究要學會面對:就算想要,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但我們真的不需要因為沒有得到,就否認別人的得到。我們可以同時擁有,可是擁有的東西不一定相同-也許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公平」註解。這些不能說或做/• 私下去幫孩子把事情協調成他們所願。(把孩子可以學習容忍挫折的因素給消滅了)• 跟著孩子難過。(因為面對孩子的不公平事件,父母實在要開心,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本文作者/許皓宜)(摘自/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新手父母出版)

我國性別平等成效提升 亞洲名列前茅

我國性別平等成效提升 亞洲名列前茅#公平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生在台灣的妳,生活過得好嗎?行政院長江宜樺特別向全國婦女同胞致上深深的感謝與祝福,感謝所有女性在國家、社會、家庭各個領域的付出與貢獻,而3月8日就是國際婦女節,也預祝全國婦女同胞婦女節快樂。江宜樺表示,在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合力推動之下,我國各項性別平等的培力及政策推動,已有具體成效,如我國嬰兒出生性別比率持續下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率、勞動參與率、平均薪資、政治及社會參與比率、婦女經濟的參與及經濟安全的保障等均逐年提升,也顯示我國的性別平等比例在全世界,尤其是亞洲鄰國間皆名列前茅;近年政府推動之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兒童照顧、長期照護等友善家庭、減輕婦女照顧負擔相關措施的成果也逐年提升。但江宜樺也指出,目前社會仍存有某些性別偏見或刻板印象,為落實性別實質平等,行政團隊未來仍有許多重要工作需要推動。江宜樺提醒各機關主管應以身作則,提醒部屬同仁尊重性別平等,改變傳統男尊女卑及拿性別開玩笑的文化,也期許各部會共同參與促進性別平等,思考表揚致力營造性別平等工作環境的企業,產生改變社會風氣的效果。江宜樺期望,從中央各部會到地方政府,乃至借重民間團體之協力全面動起來,運用各種方式提升婦女權益,促進性別平等,使女性在各領域獲得充分的發展與保障,建立兩性共惠、適性發展、性別平等的幸福社會。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