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

婆媳問題裡 男人該扮演的角色?#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段婚姻是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人組合而成的三個家庭,老公的原生家庭、老婆的原生家庭、以及老公老婆組織的新家庭,本來就會有很多需要適應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中間就像是中間有一道溝需要跨越才會到對岸,業師父,請問要跨過溝到岸的另一邊需要什麼東西呢?業師父:橋樑。糖老大:沒錯,我把範圍再縮小一點,如果媽媽跟老婆就像是溝的兩岸,你覺得橋會是誰來當比較合適呢?業師父:……看來……好像只有老公適合。糖老大:是啊,但傳統觀念的男人是被賦予「不用」去做橋樑的角色,但是沒有了橋,溝就很難通,而男人卻沒有這樣的自覺,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需要做,兩岸自然就會合併,這樣想非常不切實際。所以男人一旦在這樣的關係中失能,平常井水不犯河水就算了,但在衝突發生的時候就會不知道如何是好,逃避、退縮、甚至越處理越糟,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業師父:我之前也都覺得女人愛念很正常,所以沒多想,也不覺得有什麼好處理的,但每次當她們有些衝突的時候,確實我會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然後覺得自己夾在中間很無辜,原來,是因為我之前沒有做好橋樑的角色啊。但是,要怎麼做好橋樑呢?現在做還來得及嗎?糖老大:其實只要你想要改變,永遠都來得及。只是……就像造橋的方法千百種,我實在也沒辦法跟你說哪一種最適合你,還是要看地理位置、環境,就像是雙方的個性和情緒,但我覺得有幾個重點你倒是可以參考看看。業師父:太好了,我洗耳恭聽。糖老大 她們的身分一個是婆婆、一個是媳婦,但終究都是一個「人」,既然是人,要怎麼「做人」就很重要。所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幫對方做人。業師父 幫對方做人……?要怎麼做?糖老大:不論在公開或私下,在彼此面前說對方的好話,當然不能說得太浮誇,一視即破的那種,而是發自真誠的。例如,男人可以在媽媽的面前說:「上次聊天的時候,妳媳婦說,覺得妳這麼多年來為家庭的付出那麼多,她真的很佩服,換作是她還不知道能不能做到呢……」又例如,男人可以跟他的老婆說:「媽昨天說妳穿的那件外套很有質感,問我是在哪邊買的?」業師父:那不就變成好像傳聲筒,這樣好嗎?糖老大:不,當然不是常常這樣說啊。而是要見風轉舵、見縫插針,基於事實的稱讚才會最真,只是我們把這些好話,做球給媽媽跟老婆而已。久而久之,至少她們彼此比較不會針鋒相對,誰都喜歡聽好話啊。另外,做面子給她們也很重要。業師父:怎麼做面子?糖老大:例如,男人可以跟媽媽說:「老婆覺得今天過節,想帶爸媽來吃好料。」「這件衣服是妳媳婦特地選的喔,很漂亮吧。」當然啦,男人幫媽媽做面子一樣也會有很好的效果。但前提是,還是要告知一下被做面子的那個人,你說了什麼。不然到時被打臉,反而吃力不討好。不一定要用力做這些事,但一定要聰明做。還有一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有了這一點,其他事情才會成。業師父:什麼最重要?別賣關子了。糖老大:就是「勇氣」。業師父:「勇氣」?這件事需要勇氣嗎?糖老大:當然需要囉。你要打破傳統給你的制約,要選擇接受當一個溝通的橋樑,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可能一開始會有挫折、可能不如你所願、可能效果不好……但只要拿出勇氣,願意付出與承擔。不管結果如何,至少我們努力過,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緣分」還是佔有一些比例存在,至少婆媳之間不要針鋒相對、彼此相互尊重,就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了。業師父:原來我們身為男人,在婆媳關係裡事不關己,什麼都不做,到頭來倒楣的還是我們自己啊。不過這真的需要你所說的「勇氣」,還有「耐心」,看起來不是個三兩天就可以做到的。糖老大:是啊。但晚開始總比沒開始好,你說對吧?(本文摘自/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布克文化)

找回女性力 先停止扮演「賢妻良母」

找回女性力 先停止扮演「賢妻良母」#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身處於一個非常在意他人評價的社會。這是男女皆有的現象。但男性因為在外工作,工作評價會成為自己的評價,比較容易理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女性的評價則比男性更複雜,較不容易瞭解,例如有美女、溫柔、可愛、很會照顧別人……然而,只要一結婚,就會用刻板印象來評價女性。這些評價不是針對女性本身,而是以對家庭(丈夫、孩子)的評價來評價女性。停止扮演賢妻良母!「賢妻良母」就是這種刻板印象下的評價。我本來以為隨著時代變遷,已經很少人會使用「賢妻良母」一詞,結果這個字眼卻像湧泉一樣生生不息。我認為這種沒有實體、完全依靠他人評價來決定女性評價的情況不應該存在。因為這麼一來,女性優秀、聰明與否,都將透過丈夫的社會地位和孩子的偏差值來決定!人本來就很在意周圍眼光,如果更加在意,會出現什麼結果?抹殺自己的感情,做一個制式的好妻子,是很不自然的。當丈夫在外面亂搞男女關係回家後,妻子也好像沒事一樣說出「你回來啦」,這只會讓人覺得非常恐怖。這種壓抑的怒氣、恨意,一定會成為支配比自己更弱的人,也就是支配孩子的能量。所以,忘記「賢妻良母」這個成語吧,嘗試套用其他詞彙看看,像是「樂妻怠母(快樂的妻子、偷懶的母親)」之類的。在日本,大家認為以自我為中心是一件不好的事,會讓人產生負面印象。但是,今後有些情況,可能就必須以自我為中心。真正的以自我為中心,是所有事情都以「我」為優先考量。我從眾多前來進行心理輔導的共依存女性身上,瞭解到「以自我為中心」的重要性。以自我為中心的相反是「為別人盡心盡力」。這種情況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影響,也是共依存的人們讓我瞭解的。「抹殺自我」「捨棄自我」等等,光是看到這些形容,就能感受到字面上滿滿的痛苦。和這些字眼相較,「發揮自我」「保留自我」或是「為了自己而活」反而讓人覺得開心多了。年輕人口中的「自我中心主義」就很符合這種情況。以自我為中心會給旁人帶來困擾嗎?其實完全相反。那些捨棄自我的母親給女兒帶來多大的困擾?為女兒費盡心血的母親讓女兒多麼痛苦?我希望大家都能瞭解這些情況。有進食障礙的年輕女性異口同聲表示:「媽媽!去活出妳自己的人生!」或是「請不要再關注我的人生!請不要支配我!無法活出自我的媽媽,停止介入我的人生吧!」我們必須對「忍耐是美德」「自我中心的任性是不好的」這種常識說「不」。忍耐會產生新的支配最近,大家開始對女性的工作能力給予高度評價,然而,那些放棄工作、投入家庭專心育兒的人,對孩子有著很大的期望。捨棄自己人生的人,一定會把這些能量拿來侵入他人的人生,支配對方的人生。過去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種情形。「賢妻良母」指的是當一個為丈夫費盡心血、為孩子忍耐盡力的好母親。這是以往所認定的常識,沒有人對此提出過疑問。然而,那些有進食障礙的孩子,卻因為母親介入自己人生而大喊著「好痛苦」。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也發出怒喊「把我的人生還給我!」我們從這些情況就能瞭解父母介入孩子的人生,究竟會奪走孩子多少東西。亦即父母其實奪走了孩子的人生。所以,如果將「以自我為中心」視為任性的表現,一直不斷忍耐,這個忍耐將會開始儲備新的支配能量。日本人的壽命逐年增加,尤其女性的平均壽命在全球是排名第二。完成養兒育女的任務後,即使過了更年期也還是精神奕奕地生活著,這種情形可說是「史無前例」。所以,女性應該要將這些能量拿來用在自己身上。在長壽時代,我們不該把自己的能量拿去介入他人的人生,必須投注在自己身上,所以必須「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推翻過往常識」,才能擺脫共依存。在丈夫眼中,是個有點偷懶、性感的妻子;以孩子的角度來看,是個有點隨便、總是在看綜藝節目、吃著薯片的母親……這種妻子、母親的危害比較少。(本文摘自/為什麼父母的愛令人痛苦:完美的親子關係只是幻想/世茂出版)

符合這2樣 我是不是合格的媽媽?

符合這2樣 我是不是合格的媽媽?#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無效媽媽信條1:我應該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這則信條在每個媽媽的心裡都生了根。我們都曉得,一個好媽媽會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這是很美好的。母親出於愛,為了家庭所做出的每一件事都意義重大,儘管沒有人會注意到這些付出,但是對每個孩子來說,有位全心為家庭奉獻的母親是極大的幸運。妳為了這個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無價的──真的!我對「全心全意為家庭奉獻」沒有任何意見,但我不贊成這句話的另外一部分:「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把自己放在任務清單的最後面,感覺非常實際。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優先考量家庭的需求很合理,不是嗎?但我要告訴妳,這樣做是沒用的,不管對妳或是妳的家庭來說,都是沒有用的。為什麼?因為妳永遠都完成不了這份任務清單!家裡每個人的每件事都需要妳費心,而妳自己的需求總是被擠到最底下。讓我們面對現實吧!妳知道情況糟糕透了,連狗都已經刷好牙了,但妳還沒有。這個無效媽媽信條最瘋狂的一點是,不管妳多努力去滿足家人的需求,永遠都會覺得自己讓他們失望,也永遠無法因為做到了某一件事而滿意,就像妳永無休止地在進行一件工作一樣,因為一個家庭的需要是永遠沒有盡頭的,對妳來說,總還會遇到更多的「需要」。這通常也是媽媽對自己不滿之處。妳自責不已,因為妳沒有做好所有的事情,還讓家人失望了。妳不開心,苛刻地對待自己,然後,這份苛責將會如藤蔓叢生爬滿妳整個人生。這個信念的核心就是另一則無效媽媽信條:妳應該把自己放在最後。這是妳把自己排到最後面的原因。真的,這就是除了妳之外,家裡每個人都在妳的任務清單上的原因!【無效媽媽信條2:身為媽媽,關注自己是自私的。】「自私一點」──對於一個母親而言,這是根本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且一旦妳不接受,「關注自己」就變成了一種非黑即白的看法。這裡有個例子:「如果我是一個好媽媽,我就不能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為一旦我照顧自己,就照顧不了我的家庭。」這句話看似很符合邏輯,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從那些來找我做諮商的母親們身上,我經常聽見這種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當我建議她們每星期花一個小時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時候,她們立即回應:「我不能,這太自私了。我必須照顧家庭,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自己,否則一切都會失控的。」我知道是有自私的母親,然而,大多數母親都不是。做媽媽的通常會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感受,甚至大部分媽媽對自己需求的忽視,就像厭食症患者對食物的厭棄與排斥一樣。請相信我,每週花一小時照顧自己一下,並不會讓妳變成一個自私的母親。事實上,這可以帶給妳能量。為了照顧女兒和家庭,這些能量是妳告別當「機器媽媽」,成為一個功能完備的正常人所必需的。如果堅信「關注自己是自私的」,那麼,妳難免會陷入「媽媽現象」的深淵中,過於關注子女,而忽視了自己。(本文摘自/媽媽,才是一切的答案/寶瓶文化)

獨生子女更任性?爸媽態度是關鍵

獨生子女更任性?爸媽態度是關鍵#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綜合整理) 獨生子女真的都很任性嗎?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家說「獨生子女都很任性」。我的孩子是獨生子,至今我還沒決定要為他添個弟妹。他真的會變成一個任性的孩子嗎?我有些擔心……。環境會大大影響孩子個性的養成經常會有人說,獨占雙親之愛的獨生子女,很容易變得很「任性」。可是孩子的個性千百種,其實每個人都不一樣。孩子的個性是由天生的「氣質」與後天的「環境」塑造而成。比較屬於遺傳因素的「氣質」無法輕易改變,但「環境」卻有各式各樣。除了生活環境,與身邊的人關係、個人經驗,還有時代與社會氛圍等都會有影響。排行大小也會影響個性養成?例如,兄弟姊妹排行,會關係到孩子個性養成,是一個重大因素。一般說來,像是「老大責任感強、認真、較保守」「老么很精明、愛交際、愛撒嬌」「中間的孩子有協調性、要強、非常獨立」等,是因為孩子出生的順序、父母親對待他們的方式,以及與手足之間的關係,而逐漸形成的。就老大的情況來說,有很多時候孩子會因為「因為你是哥哥」「因為妳是姊姊」這樣的理由而不得不承受,而且為了照顧弟妹,大小孩比小小孩,容易培養比較強的責任感與認真的個性。孩子成長時沒朋友容易變的老成獨生子女的情況類似,孩子會養成什麼樣的個性,都是由於父母的養育方式,其餘像是環境的影響還是很大。若父母寵愛至極,或許會把孩子養得很任性,但是,若是孩子在成長時比較少與同年齡的孩子接觸、總是看著大人們之間的溝通相處狀況,很容易會變得像大人一樣,不太會提出自我主張,比較會察言觀色。還有不少孩子從很小開始就習慣用「真心話與場面話」這樣的成人規則來判斷事物,態度顯得很老成。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另一方面,獨生子因為沒有手足這類競爭對手,不習慣與人競爭,也就不太會有「硬是要壓過別人」的強烈好勝心。同時,他們對事物不太有執著心,是個會把所有東西都讓給人的老好人,討厭爭執以及糾紛,有著和平主義的一面。像是「因為是獨生子所以……」「因為是老么所以……」這類沒有根據的論斷,其實沒什麼意義。做為父母,最重要的首先應該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本文摘自/教養,從讀懂孩子的心開始/世茂出版)

建立孩子價值觀 從辦家家酒開始

建立孩子價值觀 從辦家家酒開始#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孩子喜歡玩模仿遊戲?小時候,小男生們經常會玩模仿英雄的遊戲,小女生們則經常玩扮家家酒。我家的小孩也經常會一邊看電視,一邊模仿喜歡的偶像,又唱又跳。為什麼小孩子會喜歡這樣的模仿遊戲呢?「模仿遊戲」是在模擬未來要說起小孩子的遊戲,首先可以舉出的就是「模仿遊戲」。孩子會假扮電視或電影中的角色人物,或是扮家家酒遊戲的時候會模仿父母親,進行角色扮演的孩子看起來很開心。在模仿遊戲中最受歡迎的,是假扮成英雄或女英雄,或是爸爸或媽媽。在這之中,涉及到了所謂「認同作用」心理。所謂的認同作用,指的是:透過模仿自己嚮往人物的行為、服裝以及表情等,在心理上與對方一體化。將自己與比自己厲害的人、嚮往的人重疊,可以獲得自信與安全感。孩子會藉由對父母的認同學習價值觀反過來說,除了英雄與女英雄,父母親對於孩子而言也可以說是嚮往的對象。順帶一提,對孩子來說,父母親是他們自出生後初次認同的對象。不僅是模仿遊戲,孩子平常會藉由對父母親的認同作用,學習價值觀、社會適應、女人味以及男人味。從孩子的遊戲中,可以看出其成長與學習。例如說他們想成為誰,會去記住那個人的行為,然後進行重現。也就是說,這即是大腦發達的證據。孩子成長到1歲左右,會將積木當成車輛進行遊戲,或是模仿母親假裝在鏡子前面化妝等。像這樣重複著「將……當成」以及「假裝成……」就是在發揮想像力,想像一種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孩子約到了2歲半~3歲,遊戲時會出現故事情節,像是模仿母親或是幼稚園的情況,訂定主題,扮演角色,進行模仿遊戲。此時,孩子會從一個人玩遊戲,發展到與其他小孩一起玩遊戲。孩子會從模仿遊戲中學習各種事物,像是語言能力、人際關係、社會規則、溝通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等。藉由改變角色,可以站在那個人的立場去思想,也可以培養體恤他人的心。孩子的遊戲場以模仿遊戲為首,能夠磨練孩子在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各種能力。(本文摘自/教養,從讀懂孩子的心開始/世茂出版)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

神奇!嬰兒出生4天已經會認人#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1 嬰兒從何時開始會認媽媽?我家小孩出生才半年,只要一靠近,他馬上會發現我。我對他笑,他也會以微笑回報我。我不認為嬰兒的視力有這麼好,那麼他們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可以分辨自己的媽媽和陌生人?出生4天已經可以分辨媽媽與陌生人孩子的視線雖然看起來有點呆滯,卻可以認出「媽媽」!雖然有人說剛生下來的嬰兒「眼睛是看不到的」,但其實嬰兒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已經可以辨別明暗,出生以後,眼睛可以看得見,只是嬰兒的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無法確實處理從眼睛進入大腦中的資訊,所以才會看起來嬰兒似乎都呆呆的。嬰兒的視力程度約在0.02左右,能模糊地看出物體的輪廓,卻無法掌握住物體的形狀與空間位置。而且因為嬰兒不太能分辨顏色,看到的會是黑白、模糊的平面世界。但是,即便處在這樣的狀況下,嬰兒在生出後沒多久,仍可以分辨誰是媽媽。從前有一個實驗數據顯示,出生4天的嬰兒可以快速分辨自己媽媽與陌生女性長相,他們會用比較久的時間看著媽媽的臉。對嬰兒來說,媽媽除了可以幫助他們生存,還是他們與這個社會連結的重要人物。他們會和媽媽長時間相處,當然最初很快就會能夠分辨媽媽的長相。4個月大以後可以辨認常見的臉那麼,嬰兒是怎麼認出媽媽呢?應該有很多媽媽都有過以下的經驗:「我換了髮型,寶寶看到我會哭。」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麼看來,表示嬰兒還是無法辨認媽媽的臉嘛。」其實出生後2個月左右的嬰兒,會用髮型、輪廓等部分資訊來辨認媽媽,若是媽媽戴了帽子或是換了髮型,他們會一下子認不出媽媽。嬰兒要到能掌握住臉部「全體」、能記憶之後,才能認出換了髮型的媽媽。雖然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差異,但大多都是在4個月大以後。而且到了6~8個月左右,他們會變得可以辨認媽媽、爸爸或是常見的臉。嬰兒除了利用視覺,也會充分利用嗅覺、聽覺以及觸覺來與外界溝通。媽媽的聲音、氣味以及與嬰兒的肌膚接觸等,對嬰兒來說都是重要的提示。(本文摘自/教養,從讀懂孩子的心開始/世茂出版)

和爸爸一起玩 可增進3社交技巧

和爸爸一起玩 可增進3社交技巧#角色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要成功,在各方面都需要社交技巧;社交技巧不好的代價非常大。任何爸爸只要聽過孩子的傷心故事,知道孩子如何被其他孩子討厭、甚至是被排擠,就知道這樣的事多麼地令人心痛。爸爸的遊戲可以增進孩子社交技巧如果爸爸的遊戲時間可以增進孩子的社交技巧,幫助他們融入團體,那將是非常值得的投資。曾有一項探索型的研究 ,試著去了解學校裡受歡迎的男孩女孩,他們的爸爸在家中是如何陪他們玩遊戲的呢?結果發現,透過打鬧遊戲,他們學習到3種特殊技巧。控制小小孩的強烈情緒 第一項技巧是控制自己的興奮情緒,這對小小孩來說是很困難的──管理強烈的情緒(即使是「開心」),對小小孩而言,是很費力的事。許多爸爸與小孩的遊戲是一連串的活動,混雜著一絲絲害怕和擔憂。孩子不知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即使他「幾乎」可以確定一切都會很好。這類害怕是促成許多遊戲中興奮、極度開心的重要元素,與驚恐不同。讓我們回溯一下「躲貓貓遊戲」:寶寶喜歡這個遊戲,他看著爸爸把臉藏在書本後面,也知道爸爸何時會露出臉,發出震耳欲聾又振奮人心的「噗!」,並對著他笑。而突然加快的心跳和上升的血壓、急促的呼吸,以及可能上升的腎上腺素,都是他正在學習掌控的生理狀態──躲貓貓遊戲可以讓他在安全的環境中,練習控制生理反應。解讀他人情緒、傳遞情緒另外兩個很重要的社交技巧是解讀別人的情緒及傳遞情緒。嬰兒可藉由和父母互動及觀察,來學習這些能力。等進入學步期,他們就會將自己從父母身上學得的技巧運用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就是有可能成為玩伴或朋友的人——而玩伴在成長階段,將左右孩子開心與否,和有沒有自信心。對學步期的孩子而言,要發展出偵查別人情緒的能力,靠的不只是觀察,還有「從做中學」。在打鬧遊戲中,他們可以學習面部表情的意義,以及自己該如何用表情表達內心,而緊繃的身體或其他各種姿勢又各蘊含了什麼意思?這些學習是對外,也是對內的:除了體察別人的情緒之外,孩子也開始體驗自己所經歷的各種情緒。打鬧遊戲的好處在於,這樣的學習,可以透過有趣的遊戲,發生在任何一個時刻。(本文摘自/爸爸陪你長大/大好書屋出版)

當爸壓力大 兒3歲仍不愛說話

當爸壓力大 兒3歲仍不愛說話#角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父親養育兒女時,身心一旦承受巨大壓力,成天憂心忡忡,很容易傷害小孩身心發展。 爸爸身心出問題 小孩發展受牽連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分析730多個家庭,結果發現,父親若在養兒育女時產生巨大壓力,兒子到了3歲,語言能力就會比較差,無論生的是兒子、女兒,其專注力、學習能力、推理能力等認知表現也比同齡小孩低落。研究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塔米夏‧哈爾伍德指出,多數小孩身心發展相關研究都聚焦於母親,近年來有研究開始關心父親在小孩身心發展扮演哪些重要角色,而最新研究顯示,學齡前小孩的語言技巧、情緒發展都會受到父親影響,年齡較大的孩子可能因父親關係,增加行為障礙風險,憂鬱症發生機率也會上升。 小孩在說話 父親需要即時回應哈爾伍德指出,時代已經改變,越來越多父親願意待在家中陪伴孩子,對於養兒育女,也願意付出較多心力,研究人員以美國低收入家庭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評估這些父母肩負多大養兒育女壓力,研究結果發現,父親所承受的壓力會深深影響小孩的語言、認知發展。研究也發現,父親長時間承受壓力,或有憂鬱症狀,小孩在嬰幼兒、兒童時間,就會比較容易產生行為問題,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已發表於「嬰兒、兒童發展與早期兒童研究季刊」(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an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研究作者指出,研究有這樣的結果,不只是因為先生會影響太太,導致太太也壓力重重,父親本身的身心狀態更是重點,這種影響獨立於母親之外。若男性一直在想其他的事,便無法馬上對小孩的語言、行為作出適合回應,在這種情況下,很可能就會對小孩語言、認知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