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感覺親近自然到底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能夠一窺古往今來最重要的網絡奧秘;留心我們與此網絡間的關係;每回走出戶外,都能期待有心醉神迷、收穫滿盈的體驗;踏上一趟旅程,最終將會明白人生至今所發現的每一項有趣事物,都根源於這個我們稱為「自然」的網絡。醫療、商業、政治、體育、性愛、暴力與文化,都是自然的子集合。需求層次理論 呼應與自然深交所需要的步驟一九四三年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了人類的需求層次理論,主張健全的發展循序漸進,從最基本如有吃有喝、遮風避雨等需求開始,逐漸追求更為複雜、情緒層面的需求,比如尊重,比如自尊。如此想法,呼應與自然深交所需要的步驟。老祖先想必也下意識地認同,若是餓著肚子、長著凍瘡,討論自尊就不會是當務之急。忙碌而「世故」的現代人類則告訴自己,需求層次當中較早期、低階的階段都已過去,和我們今天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係。可是這麼想就錯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要與環境建立深厚的關係,就不能從頂端開始。首先要探索的幾個領域,都是從務實層面親近自然的方法。「求新」或許不再是生存之必須就大多數人而言,「動手嘗試」新事物確有可能讓我們深感喜悅。「求新」或許不再是生存之必須,但若想要有不同的思維,就必須求新。這是因為我們的思考方式面臨現代與人為的阻礙,而有些基本的作法有助於繞過阻礙。要想體會前述喜悅,不必大幅改變生活方式,在現代生活的例行事項加入小小的作法就能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很多人可能都沒想到,開車去新朋友家的路上利用太陽或月亮來避免迷路,小小一個舉動就是重要的經驗。在低窪處避風、吃野生莓果、找片葉子來治病,如今購買產品就可以解決。可是要親近自然,這些都是很棒的第一步。有些作法簡單得可笑,結果也顯而易見,但竟能帶來哲思層面的收穫。口渴的時候,不是想到水龍頭或瓶裝水,而是往溪水汩汩的水聲走去,這就能啟發新的思維模式。種種似是而非、阻礙真知灼見的詭辯,只要一個基本的新舉動,便能掃去部分。如此想法數百年來一直是佛教的核心,禪宗與真言宗更是如此,然而這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無論宗教,非關信仰。之所以要「動手實踐」,也正是因為如此。(本文摘自/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