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猝死」突然意識喪失到死亡一小時內
據上月媒體報導,新竹縣東元醫院34歲男護士,於開車途中身體不適猝死駕駛座,坐在身旁的女友立刻打119,並為男友做CPR,再送往醫院急救,可惜最後仍救不回一條年輕生命。在法醫相驗遺體後,確認死亡原因可能與死者身材較肥胖、心室顫動有關。心臟科醫師說,去年至今發生多起職場過勞死事件,亦可能為心因性猝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解釋,「心因性猝死」是指在沒有其他明顯原因下,因心臟血管系統問題,突然意識喪失並在一小時內非預期性的死亡。
統計上,三份之二的非外傷性猝死(Sudden non-traumatic death)是心因性的。林中行指出,心因性猝死約八成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大部分是因為2條以上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心因性猝死中,75~80%的心律一開始是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林中行說,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抽煙、老化、男性、遺傳等。根據去年10月份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一篇關於男性心因性猝死的論文指出,抽菸長達十年以上,會增加心因性猝死症27%的風險。家族中有冠心症病史者,會增加62%的風險,第二型糖尿病會增加75%的風險。高血壓患者之收縮壓每上升10毫米汞柱,會增加13%的風險。接受心肺功能體適能量檢測,每增加一個新陳代謝等值量(MET),會降低心因性猝死症22%的風險。
林中行提醒民眾,平常如有容易喘氣、半夜需端坐呼吸、疲倦、雙腳沉重、胸痛、胸悶、心悸、暫時性失去意識、水腫,就要小心是不是有心臟問題。有些病患在死亡前,會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昏厥等徵兆,但是有些病人沒有任何徵兆,所以需做好平時預防。
林中行表示,一般預防主要是針對前述的危險因子,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戒菸、增加活動量、攝取少量酒精、減肥等…。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控制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猝死的第一步。林中行提醒民眾,冠心症是心因性猝死的主因,因此好好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並避免抽菸,可有效減少心肌梗塞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抽菸及肥胖都會增加猝死機率,情緒上的壓力也與猝死發生有所關連。
延伸閱讀「心因性猝死」: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