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喘不過氣 老師被恐慌症壓垮
李小姐是一名國小老師,座右銘是做事追求盡善盡美,這樣的態度為自己帶來不少的壓力。李小姐工作時盡責地做好老師的角色、承擔學生成績好不好的責任、承擔學生念不念書的責任;回到家中,還需要承擔照顧好老公、小孩、家事的責任。
工作及生活上的負擔以及個性上追求細節完美的壓力,讓李小姐長期處於精神緊繃的狀態。在一次開車到學校上班的路途中,李小姐突然感到一陣暈眩、呼吸不到空氣、手腳發麻的極度不舒服感。她感到非常害怕,趕緊把車開到署立台中醫院的急診室,經過詳細檢查後,醫師告訴李小姐,身體沒有什麼異樣,她的強烈不舒服感受應該是恐慌發作所引起。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驗後,李小姐在學校時也數次經歷到暈眩,開始擔心如果自己昏倒了,身旁沒人救自己怎麼辦?會不會就這麼死掉了?李小姐開始不敢到學校上班、不敢自己一個人開車、不敢單獨處在一個沒有人陪伴的空間,能做的事越來越少,能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小。
台中醫院臨床心理師涂冠宇表示,壓力、追求細節完美的個性以及身體易焦慮的素質,都可能是引起李小姐恐慌發作的原因;李小姐的狀況常見於許多曾有恐慌發作經驗的焦慮患者,擔心做某些事或處於某些環境時會出現暈眩、心悸、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的各種身體症狀,讓每件事情充滿著限制,導致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信心不斷流失的同時,也不斷增強對於恐慌發作的擔心,而這種擔心所引起的焦慮又會提高恐慌症狀出現的機率,惡性循環下常常影響這類患者生活品質。
心理師涂冠宇說,對於恐慌症的處治,心理治療搭配藥物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李小姐經過幾年的掙扎後決定求助於身心科,除了服用抗焦慮藥物,也尋求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她學會應用放鬆技巧應付突如其來的身體症狀,逐步挑戰原本因擔心而不敢做的事情。當發現自己所擔心的身體症狀不是那麼不可處理,理解緊張及壓力是導致身體症狀出現的主要原因時,她開始找回信心,建立起信心的良性循環。從原本需要友人開車陪同前來心理治療,到後來能自行開車前來,甚至已經逐漸返回學校工作。因為進步良好,同步進行的藥物治療也開始逐漸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