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行為預防梅毒,以防胎死腹中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造成的感染。幾乎成人所有的梅毒感染都是在性接觸時,直接接觸到皮膚或黏膜病灶之分泌物、體液及其他分泌物〈如唾液、精液、血液、陰道分泌物〉而傳染。
而經由輸血後感染現在則較少見。產前感染梅毒可能引起早產、胎死腹中及新生兒感染,而嚴重影響懷孕結果。螺旋菌入侵人體後,依據時間及個別差異,產生變化多端之臨床症狀。
梅毒通常在九至九十天,平均二十五天,在接觸處出現無痛性潰瘍。呈硬感無壓痛,稱為「硬性下疳」,即使不治療,硬性下疳通常在四至六周內會消失,但同時伴隨的淋巴病變則可能會持續數月。硬性下疳痊癒之後,梅毒螺旋菌已從淋巴結進入血液並散播全身,進入二期梅毒。
二期梅毒的皮疹,常為全身對稱性,多無自覺症狀,形態多與其他皮膚疾病外觀類似,容易導致誤診,較具特徵的是出現於手掌及足底的稍具角化疹,顏色晦暗稍具壓痛感。除皮疹之外,並可能出現全身性症狀,包括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及關節疼痛。
但此期梅毒也可以完全無臨床症狀,只能靠梅毒血清檢驗證實其存在,這種潛伏狀態即所謂隱性梅毒。早期梅毒傳染性較強,罹患梅毒超過兩年,通常傳染性較弱,是為晚期梅毒,即三期梅毒。三期梅毒,包括晚期隱性梅毒,以及心臟血管性及神經性梅毒。
心臟血管性梅毒,主要引起升主動脈炎、冠狀動脈入口狹窄、動脈瘤等。而神經性梅毒除引起周圍神經炎外,也會造成精神錯亂、全身癱瘓及脊髓癆。至於皮膚上,主要病變為「梅毒腫」,但現在已十分少見。梅毒的檢查,除了最初期靠局部滲出物外,在性接觸後四至六周後,也就是在下疳出現後一到兩周後,主要是靠血清反應。
常用的梅毒血清檢驗為VDRL、RPR及TPHA三種。通常VDRL大於一比四或TPHA大於一比八十才可認定為陽性。
梅毒血清檢驗一般而言十分準確,然而若治療時間稍晚,則在治癒後,血液中仍會呈現低度陽性反應,稱為血清性疤痕,在此時其實已無治療的必要。除此之外,在從無梅毒感染的情況下,VDRL也可能會出現低度〈小於一比八〉陽性反應,例如在自體免疫疾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和老化現象。
早期梅毒治療並不困難,但因梅毒是報告傳染病,需呈報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在個人隱私考量下,患者多數選擇私人診所就醫。其實一期、早期二期或早期隱性梅毒只要一次注射長效盤尼西林二‧四百萬單位,或口服Doxycycline、Tetracycline十四天即可,即使晚期梅毒除侵犯腦神經外,也只需每周注射一次,連續三周。
經治癒後每六個月做血液試驗連續三年及避免再度受感染。梅毒至今並無疫苗,且並無免疫力,在治癒後仍可能隨時感染。根本預防之道,不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關係,或正確使用保險套,並需要追蹤感染源,一併治療,以防止他人再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