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再提升 新增細懸浮微粒管制
2012/7/27(2022/3/15 18:38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主要來自車輛、工廠之廢氣;燒香、燒金紙、點蚊香所產生的煙;花粉、昆蟲糞便、人及寵物皮屑等,可深入人體自由穿透,微粒越小越容易致癌,因細懸浮微粒約僅為頭髮直徑的1/25寬(2.5微米),這些細懸浮微粒易伴隨呼吸進入人體,鼻毛和肺部纖毛也無法過濾,這些微粒深入肺泡,甚至沉入肺泡的微血管中,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有鑑於此,環保署認為細懸浮微粒(PM2.5)有納入管制的必要,為此特別修正空氣品質標準,除原有6項空氣污染物,總懸浮微粒(TSP)、粒徑小於等於10微米(μm)的懸浮微粒(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及鉛(Pb)等類別外,特別新增細懸浮微粒(PM2.5)此一項目。
環保署考量國內細懸浮微粒(PM2.5)對於健康影響評估研究結果、社會經濟發展現況及未來推動管制後可行的減量策略,目前已訂定的細懸浮微粒標準為24小時值35微克/立方公尺,年平均值15微克/立方公尺,此標準值與美國2006年及日本2009年發布的細懸浮微粒(PM2.5)空氣品質標準值一致,且為目前國際間納入法規規範中最嚴格的標準。
過去幾年國內細懸浮微粒濃度變化改善幅度約為7.5%,顯示在政府及民間積極推動各項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工作後,細懸浮微粒管制已展現初步成效,雖然細懸浮微粒管制工作非常困難,但只要持續推動相關管制工作,必然可以獲致成效。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