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症狀難發現 避免洗腎應及早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腎臟與肝臟都屬於沈默的器官,很多人直到腎功能快要衰竭,才有明顯的症狀。為擺脫臺灣洗腎發生率為世界第一惡名,健保局從民國95年就開始針對中期與末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腎臟科醫師及專業衛教師、營養師組成的團隊加強照護病人,今年一月擴大實施「初期慢性腎臟病患照護計畫」,呼籲民眾重視腎臟警訊,照顧腎臟健康。
阮綜合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紀文哲表示,根據大型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約10%,約有兩百多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卻不自知。隨著年紀漸長,六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及有糖尿病、高血壓宿疾的患者,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機率也會隨之增加,長期服用藥物,更是高危險群。而初期的腎臟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等到腎臟病中期因造血功能不佳,會造成貧血、虛弱無力、到中後期者恐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危及生命,應立即就醫。
若患有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常要戒菸、控制飲酒量、鹽分攝取量,更要注意規律運動,避免長期、大量使用止痛藥,也不要服用來歷與成分不明的藥物。在飲食上,治療腎臟病需攝取低蛋白、低磷鉀食物,有足夠的營養,同時補充適當的水分,才可延緩腎功能惡化、減少尿毒症狀,並延後開始透析洗腎的時間。某些降血壓用藥其實有保護腎臟、延緩腎功能惡化的作用,但使用藥物前,需要和醫師討論並定期追蹤。
民眾想知道腎臟功能好壞,最簡單的方法是到醫院抽血,看腎功能指數,也就是所謂肌酸酐再由肌酸肝換算成腎絲球過濾率,另外,尿液檢查是否有蛋白質流失。平時控制血壓、血糖。高血壓、糖尿病、高尿酸患者也要特別關注飲食。若是不明暸何謂腎臟低蛋白低磷鉀飲食,請洽詢腎臟科醫師及衛教師。若發現有腳水腫或小便有泡泡且持久不消,可能要擔心是腎功能異常或是有蛋白尿等腎臟疾病,應該要儘速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