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易導致中風 嚴重者恐癱瘓!
2013/5/23(2022/3/15 19:6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全台約有23萬人因心房顫動深陷中風危險,相當於每5小時,即新增1中風病例。一名66歲的男性病患,因突發性左半身無力而住院。該病患以往僅有高血壓病史,且規則服用藥物,血壓控制良好。但平時偶有心悸、心跳不規則的感覺,並未加以理會。住院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為右大腦多處梗塞,確診為梗塞性中風。心電圖發現心房顫動,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左心房有血塊,住院3周之後才恢復部分生活功能而出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中行指出,心房顫動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在65歲以上的人口可達5%以上,80歲以上人口可能達10%以上。
過去曾經認為傷害不大,因其無立即生命危險,但心房顫動是最容易導致中風的疾病之一。林中行解釋,因為心房顫動會讓心跳忽快忽慢,使心房收縮功能不佳,心臟血流不順,產生較大血塊。當血塊從心臟衝出,容易導致梗塞性中風,嚴重者恐癱瘓、動作遲緩等。
過去50年來醫界不斷研究,終於在近幾年研發出多種新型抗凝血藥物。這兩年健保局已通過兩種新型抗凝血藥物給付。研究顯示可以比傳統的抗凝血劑多降低中風及血栓栓塞機率達二成到三成以上,預計將有20萬心房顫動患者受惠。由於新型抗凝血藥針對個別凝血因子作用,抑制對象專一,幾乎不與飲食藥物相互作用,也不需監測藥效,對患者來說,可望省去麻煩,提升生活品質。
林中行建議,有心悸或感覺心跳不規則等,疑似心房顫動的民眾,即早於心臟內科門診就醫。如診斷確定,醫師會依個人風險給予適當抗凝血藥治療,並請確實與醫師配合,方能降低未來中風之可能,避免憾事發生。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