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回暖,慎防臭蟲叮咬
檢查患者的皮膚後發現,兩手臂上有多個紅腫的丘疹及結節,病灶中央有暗紅色的小點,有些病灶排列成三角形或是ㄧ直線,合併有抓痕。
「你這是被昆蟲叮咬所造成的,臭蟲最有可能。我開藥給你吃,還要配合擦藥及打針,三天後再來複診。」我向患者說明。
「我們學長說這是忠誠龜咬的,不是臭蟲啦。醫生趕快幫我打個針止癢,真的癢的受不了!」患者回答道。
筆者經過向這些陸戰隊的弟兄們詢問後得知,被他們稱為「忠誠龜」的小蟲,白天躲在陸戰隊的忠誠背袋車縫線處或是床板底下,晚上跑出來叮咬人吸血,因為這些小蟲很忠誠的住在陸戰隊,頗符合陸戰隊忠誠的隊訓,所以陸戰隊的弟兄就稱之為「忠誠龜」。依照這些習性判斷,「忠誠龜」應該是屬於臭蟲的一種。
臭蟲是紅褐色的小昆蟲,通常有ㄧ股特別辛辣的臭味。臭蟲以吸食人血或是其他哺乳類或是鳥類的血液維生。晚上吸血白天躲藏,成蟲可以ㄧ年不進食而仍然存活。
臭蟲有三對腳屬於昆蟲的一種,長度大約5~7毫米,共約有七種不同臭蟲會吸食人血。母蟲ㄧ生可以產下約200~500個蛋。臭蟲蛋通常隱藏在裂縫中,在室溫下5~10天會孵化。
臭蟲通常在黎明前數小時吸血,每次吸血約需要~5~10分鐘。白天時臭蟲會找掩蔽處躲藏起來,慢慢消化所吸食的血液,所以不太活動。臭蟲通常藏身在牆壁、地板的裂痕或裂縫中,也可能藏在床墊下或是老舊家具中。
臭蟲叮咬時會注入抗凝血劑,及玻尿酸酵素、蛋白酶、激肽等物質,依免疫反應的不同,可能產生紅腫、膨疹、蕁麻疹樣丘疹或是水疱。第一次被叮咬的患者可出現出血性的小斑,嚴重者可導致全身性過敏反應。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院長指出,臨床病灶最常出現在臉部、頸部、手及手臂等暴露部位。病灶中央通常有出血性小點。病灶通常會有三個包排成一直線或是三角形的現象,在皮膚科文獻上被稱為「早餐」「中餐」「晚餐」。這是因為臭蟲一天只叮咬ㄧ次,但是ㄧ次需要咬三個包才吃得飽所造成的。臭蟲叮咬的副作用方面,包括搔抓後導致續發性細菌感染、膿痂疹、蜂窩性組織炎、淋巴管炎、臁瘡等。
蚊蟲叮咬後會起疹子,主要是因為叮咬時蚊蟲將毒素或是唾液注入患者皮膚內,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所導致。因為患者的免疫反應人人不同,導致不同的人被同一種蟲子叮咬,會有不同的病灶。而臭蟲叮咬的病灶和蚊子、跳蚤、螞蟻、螨蟲等叮咬類似,都呈現非特異性反應,所以要正確診斷並不容易。
彭賢禮院長表示,治療上為症狀治療,減少患者的搔癢,保持良好的衛生,避免搔抓以免續發感染。症狀嚴重的患者可以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及抗組織胺治療,有感染現象時可給予抗生素治療。
在預防方面,曾有報告指出臭蟲有爬牆的能力。建議晚上睡覺時穿著睡衣可以減少被叮咬的機會,另外,在地板縫隙、老舊家具等處使用殺蟲劑,也有預防臭蟲肆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