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對家庭價值的考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家庭差異所引起的矛盾,甚至帶出來的衝突,所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大多數時候,承受壓力最大的都是家裡最負責任的小孩,有時候不一定是老大,也可能是老么。
在一個吵吵鬧鬧的家庭裡,有時候老大早就「溜」得不見人影,因為當他有能力照顧自己時就會離家,留在家裡的可能就是老么了。又例如頭幾個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出外求學,而間隔很久以後才生的孩子還小,他會繼續留在那個家裡,在陪伴父母時,就會一直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這時候孩子就會形成夫妻兩個人的權力角逐,而他在夾縫裡,會想辦法平衡在他的意識中,覺得有危機的場景或關係,想盡辦法討好父母之類的情況就會發生。
有時候,這些孩子在這種父母的差異矛盾與衝突中,因為承受了壓力,又沒有能力因應,就很容易生病。當這些壓力在心裡累積時,就容易生心病了。我們都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叛逆,尤其是中學階段的青少年,甚至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叛逆。對於孩子的叛逆期,我提供另一種解讀方式:這正好是考驗家庭有沒有能力因應差異的時刻。因為父母雖然吵吵鬧鬧,可是他們也在這個過程裡漸漸磨出家庭的規則:哪些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共識?哪些是我們兩個人的不同規則?
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開始挑戰父母建立起來的共識、規則,以及對他的期待。而且孩子身上承受的不只是家裡的壓力,還包括學校的壓力。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性別文化、排行性格,身上充滿了各種差異的元素,所以在即將長大又尚未成人的成長過程中,他會開始去挑戰:我要不要去遵守父母的規則,或是學校的規定?
在家庭裡,孩子其實是一個被掌控的個體,在他即將成年的節骨眼上,為什麼會出狀況呢?就是因為他要長大了。就讀小學階段的孩子還不清楚被掌控,因為他的生存能力有限,相當依賴父母所提供的環境資源與教導。可是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在生理上慢慢地轉變成大人,在心理上也要隨著轉變,所以他會開始挑戰,而且這個挑戰是有意義的。
很多家庭在出現青少年行為偏差的問題時,父母常一味地認為是孩子交了壞朋友。其實孩子出現這個狀況,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他在挑戰家庭裡的這些規則,要不要成為自己在未來生命重視的價值,所以這是他的探索期。我們有沒有給他足夠的環境讓他可以挑戰、懷疑、詢問?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待孩子都是採用命令的態度:「我告訴你規矩,你就必須遵守。」而不太會告訴孩子為什麼,因為有時父母也不見得知道原因,於是我們就更加沒有能力來應付這個挑戰。
當孩子提問:「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為什麼不可以跟朋友出去?為什麼不可以打電動玩具?」孩子種種的疑問會愈問愈多,所以到了這個時期,也是整個家庭系統走到了一個需要轉折的時期。
大多數的家庭,當孩子處於青少年階段時,父母大概也準備進入中年;準備進入中年的父母本身就有重重疑問,若再碰到孩子也是如此疑惑,家裡就容易產生不安的氣氛。
尊重每個人的差異
我一直強調「差異」這兩個字,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雖然人們常把「他跟我是不一樣的人,所以我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包容和尊重。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就會覺得「他應該跟我一樣」,如果不一樣,就變成是「他」要改變,而不是「我」要改變。大多數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思,太太希望改變先生,先生希望改變太太;父母希望孩子改變,孩子希望父母改變;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改變,而自己卻不想改變。
就如在學佛的過程裡,有時會聽到有人說:「你怎麼會愈修愈回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往往都不修正自己,只是希望別人改變。所以當出現差異時,我們就會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如果對方能夠聽我的、符合我的期待,一切就會天下太平了。
在組成家庭的磨合過程中,前有文化、傳統因素的框架;後有每個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來自父母的壓力、家中排行的差異等問題;再加上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排行習性等情況;最後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要從吵鬧的過程中建立共識,其實是一條辛苦的路,也是一個成長和消融自我的機會。
家庭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它的生命週期,加上文化傳統、家庭差異、性格養成等複雜因素,時時刻刻都在交互作用。夫妻組成家庭,兩人就是生活伴侶,就是活在對方的生命裡,時時刻刻會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如果家庭是由兩個在原生家庭排行老大的人結合而成,兩個人容易互不相讓,權力掙扎較明顯;如果是由排行中間者組成的家庭,因為雙方相對地較有彈性,家庭差異最容易處理,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也會讓其中一人變得主導性比較強。這些在互動中逐漸形成的相處模式背後,其實就是在種種的差異環節中磨合出來的,如果能由改變對方的期待逐漸轉成尊重差異的心態,就能和諧相處。
(本文摘自/烽火家人/法鼓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