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種「為你好」請快逃!心理師教你看穿「誰藏私心」擺脫有毒關係

這幾種「為你好」請快逃!心理師教你看穿「誰藏私心」擺脫有毒關係

2022/6/26
或許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場景:父母口口聲聲說為你好,但不太在乎你的感受。或者,你可能認識看似替人著想,但總是讓人不知不覺配合他的朋友。諮商心理師王雪岩在《隱性虐待》一書中,教大家識破以「為你好」為包裝,其實是為了圖利自己的幾種人格特徵,看清楚誰在利用你,藉此釐清自己在各種人際關係中的角色。以下為原書摘文:

令人窒息的「都是為你好」

一次去跟朋友聚餐,席間一個朋友說起自己的煩惱。他是個在工作上非常有能力的人,所以業績比其他同事要好得多,他每個月的收入是其他同事的好幾倍,但他不知道是不是他的業績太好,反而給他帶來了麻煩。因為最近幾個月,他的薪資和獎金都沒拿到。

當然,其他同事也沒有拿到,不過他們沒有他那麼大的開銷。他的業績之所以比別人好,是因為這些年他一直沒有放棄學習,能力比別人高的同時,學費的支出也高了許多。當他去向老闆討薪酬交學費時,卻被老闆苦口婆心地教育了一番:「人活著不能光看到錢,你要是把錢看那麼重,你這個人就毀了。」薪酬沒有要回來,朋友還被老闆說得無地自容,可是納悶過後就覺得不對勁了:「不對呀,我去要的是我自己的薪資,又不偷又不搶的,是我本來就該得的呀,怎麼看在老闆眼裡,我就變成貪財的人了?」

朋友這麼講,差點讓我笑岔了氣。這樣的人我遇過很多,而且身邊也並不缺乏這樣的人。他們慣用的手法就是:讓對方產生內疚感,當把對方弄得焦頭爛額時,恰好就可以用「為了你好」的名義來剝削對方。

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當然,是指在東方文化背景之下。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面對很小的孩子,父母總是會訂立各式各樣的規矩:不許玩泥巴、玩水,因為那不乾淨,於是孩子漸漸失去了探索這個世界的興趣;不許孩子自作主張,尤其是與父母的經驗不相一致的時候,那一律被看成是危險的,於是孩子漸漸失去了自主的願望,以至於長大成人後,凡事也不敢自作主張,成為工作和生活中完全缺乏創造性的人;不許亂交朋友,因為「近墨者黑」,所以交什麼樣的朋友,需要父母先過目,等孩子成年後,才發現孩子不善於社會交往。

父母的這些規矩,看起來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深究下去就會發現,這麼做很大一部分是為了緩解父母自己的焦慮,或者只是父母自己恐懼感的投射。不讓孩子玩這玩那,不一定真的能幫助孩子遠離疾病,但父母也就不必承受孩子生病的焦慮、不必忍受孩子玩的過程中失控帶來的焦慮。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當父母越有能力承受壓力、接受焦慮時,孩子越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帶來的安全時,他才有勇氣去發展探索世界的能力。當一個孩子犯了錯就被父母教訓一頓時,從父母的感受來說,的確是為了孩子好,但父母也恰恰是把原本應該由自己承受的壓力扔給了孩子。

延伸閱讀:
「溺愛」竟是剝奪與虐待?心理師犀利剖析與「寵愛」最大不同

自戀型人格的「為你好」3大特徵

再回到前面那個老闆的情況。也許,「人不能把錢看太重」的確是他的人生觀念,如果他只用這個標準去衡量他人,而不衡量自己,儼然別人全是為他服務的,他就只要評價對錯的標準。這其實是自戀型人格很典型的特徵,他們習慣將自己的感受視為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應該為了他們的存在而存在,為他們而服務,所以對於剝削他人,他們有著非常堂而皇之的理由。對他來講,那一番苦口婆心也可能是出於真心,他是真的希望自己這位幹將不會被錢所牽制。但他卻忽略了,這位幹將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為了生存,他會有各式各樣現實性的需求,而錢就是滿足這些需求很重要的條件。

這就又涉及了自戀型人格的另一個特徵──他們無法感受他人的情感、需要。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從來不敢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誰是可以信任並能滿足他們的,於是他們就將自己放進了一個「我就像上帝一樣全能,我不需要任何人,我完全能滿足自己」的假象之中。他就像躲進了一個只屬於他自己的世界,所以也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之外的,他人的需求。

自戀型人格還有一個很典型的特徵──缺少心理邊界,所以很難感受「別人是別人,我是我」。他也很難在情感中真正意識到,別人也有別人的需要和權利。在他的幻想中,別人都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存在。所以,當那個老闆在經營上有困難時,他的內心世界可能希望自己的困難由別人來承受。如果他不缺錢,他就不必承受經營不善所帶來的那些壓力;但如果讓他承認自己經營不善,那會讓他非常的痛苦,因為那與讓他承認自己不好,甚至是糟糕沒有什麼區別,這是讓他的自戀情感嚴重受創的一件事。但是,假若他能將自己對錢求而不得的挫敗感投射給他的得力幹將,那在他的感覺裡,就像是解決了自己的困境一樣。所以當他苦口婆心時,某種程度上,其實也是他在感受別人不好,而他自己是優越的,從而抵消缺錢帶來的無能感。當他在勸解我那位朋友時,其實也不過是在處理他自己的焦慮,但用的卻是傷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的方式。

不同的「為你好」可能都是為了控制

人格中有被動攻擊特質的人,他們常常會用一種看似謙卑的態度對人,但與他們交往的人,經常會在他們的語言、行為等方面感受到被攻擊。他們在用一些聽起來是關心的語言表達我是「為了你好」,可是透過他們的話語,周圍人也常常會感受到,他們更深層的意思是「我對你這麼好,你卻讓我失望,你是壞的」或者「我不能不幫你做這些,因為你很差勁,沒有我的幫助,你肯定是無法完成」等表達攻擊的內容。

至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因為他們內部的碎裂狀態,所以沒有能力形成對人對事完整的客觀感受能力。他們內心的好與壞,是以當時對世界的感受為標準,也許前一分鐘他們還將面前這個人視為天使,但下一刻馬上就會變成惡魔。他們非常恐懼關係的喪失,當他們要「對你好」,有時會是讓人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為他們真正在做的,可能是嚴格地掌控你,或是極度依賴你,讓你失去屬於自己的自由。

 (本文摘自/父母並非不愛你,卻又讓你傷痕累累的「隱性虐待」/方言文化)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