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乳癌3大特性 易轉移、死亡率較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很年輕,不會得乳癌(I am too young to have breast cancer.)?這個想法大錯特錯!長島千惠年僅24歲就因乳癌病逝、歌手林晏如與阿桑因乳癌過世時,分別只有38歲、34歲,香港藝人嚴淑明在34歲時罹患二期乳癌,在台發展有成的日籍藝人楊思敏,也在25歲時診斷出罹患乳癌,先前甚至有17歲的女高中生罹患乳癌…。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年輕女性也會得乳癌。
近年來亞洲女性乳癌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而且患者年齡較歐美更為年輕,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韓國以及新加坡在內的亞洲各國皆是。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台灣乳癌的發生與死亡率僅次於新加坡,在亞洲排名第2。若和美國相較,台灣每15位女性中有1位罹患終生可能罹患乳癌,雖不若美國8位女性中,就有1位罹患乳癌來得高,但特別要注意的是,台灣乳癌好發年齡在45~55歲之間,相較於歐美的55~65歲,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層比歐美年輕了10歲。
此外,和信醫院的研究報告指出,1990年4月~1997年12月,在該院治療的811位乳癌病人中,63%的病人在停經前診斷出罹患乳癌;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540歲)病人則佔所有病人的29%;台大醫院的統計資料則顯示,台灣35歲以下的乳癌患者比例是9.2%,比美國高出4.5倍。也就是說,在女性停經後罹患乳癌的機率,美國高於台灣(美國約60%、台灣約30%);停經前的罹患率,台灣高於美國,這些數據都顯示,乳癌在台灣女性群體中正出現年輕化趨勢。
如果以年齡來區隔,醫學界普遍將早發性乳癌(年齡小於40歲)分為「年輕型乳癌(Young Breast Cancer)」與「極年輕型乳癌(Very Young Breast Cancer)」。歐美定義40歲以下得病屬年輕乳癌,35歲以下則稱為極年輕型乳癌;韓國的乳癌基金會(Korean Breast Cancer Foundation),把35歲以下就定義為年輕型乳癌,而台灣,大致也以35歲以下認為是年輕型乳癌。
歐美研究發現,年輕型乳癌具有以下幾種特性:
1)年齡較輕的乳癌,具有較大的比例是比較不好的腫瘤細胞類型。
2)腫瘤細胞較具有增生的能力,較為活躍。
3)半數以上的年輕型乳癌其腫瘤較多為荷爾蒙接受體陰性(荷爾蒙受體指的是:ER雌激素受體、PR黃體素受體。ER與PR是乳房腺體中的兩種激素,存在於正常的乳腺細胞中。如果罹患乳癌,這兩種受體都會受損而失去局部或全部功能),這也代表其預後(指治療後患者的康復和恢復情況)較不佳。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其乳癌細胞惡性度高,分化不良,預後不佳,容易復發,如長島千惠就是典型的例子。雖接受乳房全切除加上化療與放射線治療,依然遠處轉移。
其實,乳癌本身不會導致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轉移至肺部、肝臟等器官,長島千惠最後就是因為轉移到肺部,導致肋膜積水、呼吸衰竭而死亡。臨床觀察到,年輕女性通常不自覺乳癌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多抱著「應該不會是我」的忽視心態,即使被告知罹患乳癌,也因為年輕乳癌較少見,周邊缺乏可以諮詢或商談的對象,又害怕上醫院檢查、治療。因此,往往錯失黃金治療時機。殊不知,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死亡率往往較年長女性來得高,因為愈年輕癌細胞愈活躍,新增的血管愈旺盛,愈容易轉移。
(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