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錢,不必還命!給辛苦掙扎中的卡債族
正當卡債問題被熱烈討論的同時,似乎有許多自殺的新聞也一定要牽連一下當事人的卡債狀況,且常常硬生生套上「卡奴」等字眼作為相關標題,然後再以「卡債逼死人」或更擴大到「政府無能逼死卡奴」作為結尾。然而這種對自殺原因的推論是否正確?而這樣的推論或看法又對苦無方法解決問題的卡債族有什麼幫助?
當一個自殺事件被報導時,人們總是急於找一個原因去解釋,此時往往將當事人遭遇到的生活壓力事件放大來看,卻忽略了其他的因素。事實上自殺絕對不是單一的事件所促成的,而是當事人的特質與環境一連串互動下發生的一個致命的結果,這些相關的因素包含當事人的性格、精神狀態、體質、問題處理模式、社會適應能力與支持系統、生活壓力…等等。而其中,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就有許多來源,經濟因素只是其一,有債務的人可能並不只有卡債,有卡債的人也不一定是卡奴。
甚至變成「卡奴」的原因也很複雜,持卡人這邊慾望無窮過度消費是個可能的原因,天災意外無力償還也是個可能的原因;而銀行徵信不嚴浮濫發卡有錯,過度膨脹消費者信用後,又突然緊急收傘的做法也不盡妥當,更別說滾雪球般的計息方式、出清債權、暴力討債、自由經濟下缺乏配套措施等制度面與制度外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用過度簡化的推論方式去推論,可能會加重卡債族的無望感或負面感受,並且暗示了自殺也是解決卡債問題的方式,因為自殺的報導是有蔓延性的。
每個人都有潛藏著自殺的可能性,但要發展到自殺的行為甚至達到自殺成功是需要經過一個相當的歷程,「卡債」本身常常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我們應當思考的是在當事人走到這個臨界點之前,我們能作什麼?
從卡債的出發點去看,金融策略改變使得個人經濟狀況面臨巨變,則可能產生社會學家涂爾幹所提的脫序性自殺(又稱混亂性自殺),的確有許多社會層面的問題要一一解決,就像921大地震或是南亞海嘯後大家才想到許多過去該做卻沒做的事,因此相關的制度法規也在此事件後被催生,但由當事人的因素分析也有需要大家注意的一些問題,包括當事人的價值觀(是否過度崇尚奢華),自制力(會不會擋不住廣告行銷售手法),精神狀態(購物狂、躁症發作、壓力調適不良以消費行為來宣洩情緒),判斷理解力(連本金利息都算不清楚),自我評估能力(承擔大於自己能力的責任),風險管理能力,抗壓性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個人因素又該如何補強呢?
人的問題不能完全用制度來解決,況且大環境的改變需要時間。這一波卡債效應或許很難像地震海嘯一樣獲得普遍的關懷,但即使還不出錢,也沒有一個人該死,當一個人有自殺的念頭時,其實是非常矛盾的,一面求死的過程中,其實也一面在尋找生存的理由。希望沒卡債的人聰明人能幫忙想一想辦法,有卡債的辛苦人也更勇敢一點,你們承受了這個社會問題的壓力,但一群活著的小蝦米才有力量改變大鯨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