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取代強迫 和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的靈魂 充滿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
主動的孩子會自己想到,被動的孩子則會在不幸和被奴役的情況下被迫「打開眼睛」,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會有系統、有意識地發現自我,孩子的靈魂就像我們的靈魂一樣複雜,充滿了類似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之間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我渴望,但是我不能,我知道該這麼做,但是我沒有辦法。
如果教育者以解放取代威嚇,用鼓勵取代強迫,用塑造取代擠壓,用教導取代命令,用發問取代要求,他就會和孩子一同經歷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時刻,帶著淚光觀看天使與撒旦之間的爭鬥,並且看到天使最終獲勝。
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
孩子說謊了,他偷偷地拿了夾有果醬的蛋糕,他掀了女生的裙子,拿石頭去砸青蛙,嘲笑駝背的人,他打破了一個人偶但是又把它黏起來,這樣別人就不會發現,他抽了菸,他生父親的氣,然後在腦海中咒罵他,他做了壞事然後感覺到,這不會是最後一次,新的誘惑又會出現,說服他照它們的話去做。
有時候,孩子會突然變得安靜、謙虛、有同情心,大人熟悉這個現象:「八成是幹了什麼壞事。」這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隱藏在枕頭裡的淚水、決定和莊嚴的誓言,有時候,我們準備好要原諒,準備好要接受孩子的保證—啊,不是絕對的保證,只是相信他的惡作劇不會重複的幻覺。
教育者看到自己的無力 他也會感到痛苦
「我不會改變,我無法承諾。」孩子的這句話表現的不是頑劣,而是誠實,「我明白您在說什麼,但是我對它沒有感覺。」12歲的男孩說,在有壞習慣的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同樣令人肅然起敬的誠實:「我知道不該偷東西,這是可恥的行為,而且是犯罪,我不想偷東西,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偷東西。這不是我的錯!」當教育者在無助的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無力,他也會感到痛苦。(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心靈工坊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