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

別犯5大無效安慰 有時無聲勝有聲

別犯5大無效安慰 有時無聲勝有聲#鼓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看到身旁的人心情沮喪,我們大概也不太好受。我們通常會說些什麼話,試圖安慰或者提供支持,也能減緩我們內心的焦慮。但我們是否想過,這些安慰或鼓勵的話語,真的對陷入沮喪中的人有用嗎?或者,這是他們當下想聽到的嗎?這麼問,可能你不太能明白。換個位置,如果今天你正是那個因為某事而心情糟透的人,你最不希望聽到別人對你說些什麼?NO.1「早就跟你說過了呀!」—落井下石「我不早就提醒過你了嗎?」這大概是所有人都最痛恨聽到的吧!這話語中帶有嚴厲的批評與指責,意思是:「如果你當初聽我的,現在就不會如此了。」換句話說:「現在會這樣,是你活該!」這麼說,真的有給出任何鼓勵或安慰嗎?完全沒有!只不過是在檢討那個受苦的人罷了。如果你就是那個受苦中的人,當對方高高在上地說了看似合理的一番分析,只會讓你感到自己很蠢,或者更加自責與懊惱,根本就無助於改善心情。然而,我們卻很常對親近的人說這樣的話,這正是無效安慰的第一名。NO.2「沒事的,一切都會過去的!」—否定情感女兒剛出生時,在產後護理之家待了一段時間。每當女兒大哭時,那兒的護理師總會這樣哄著:「好喔!沒事了、沒事了!」或者「不生氣、不哭哭喔!」我很疑惑,就是有事所以才哭,為什麼總要孩子「不哭」或告訴孩子「沒事」呢?孩子接回家後,才發現,幾乎每個長輩在孩子大哭或鬧脾氣時,都會這麼安撫孩子:「噢!沒事了,不哭不哭!」孩子跌跤了,便說:「不痛不痛」或者「不怕不怕」。可是,孩子是真的感到疼痛、害怕、難過,這便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情緒感受。一個人感受到的傷心、沮喪、焦慮、恐懼、憂愁與不安等情緒,不會因為有人勸他不要去感受,就能把它們給驅離的,反而會感到更加痛苦。一來,是因為沒有獲得充分理解,而更感到孤單;另一方面,這些話正在暗示自己有這些負面情緒是不對的、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但卻又一時難以從負面情緒中脫困時,挫敗與無力便隨之而來。NO.3「往好處想,還有人比你更慘呢!」—比誰更慘當孩子受了委屈,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沒被公平對待,或者抱怨營養午餐不好吃、功課壓力太大,大人總會這麼說:「你已經很幸運了,你也不想想看,還有人更慘呢!」再想想,當你工作上被豬隊友扯後腿,正一肚子火時,想找個人訴苦,沒想到,對方回應你:「這已經很好了!我告訴你,我之前更慘……」你只是來吐苦水,又不是來比慘,這下好了,你的心情沒比較好,接著還換成得聽對方的抱怨,早知道就別提這件事了!我們總以為,向受苦中的人,舉出自己或他人更悲慘的遭遇,能讓受苦中的人感覺到欣慰一點,因為「我不是最慘的!」,好像,也不需要抱怨那麼多了——繼續抱怨下去,就顯得不知感恩了。然而,這可能是誤會一場;因為,在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中,當下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他不需要別人告訴他「沒那麼慘」,而是有人能理解他「真的很慘」。NO.4「你怎麼不這麼做就好了呢?」—垃圾建議還有一種也很令人反感的安慰,就是貢獻出他寶貴的人生智慧,拼命告訴你,這事情該怎麼做就能解決了。典型的話語是:「你怎麼當時不去找人幫忙呢?」「下次遇到時,你記得要……就行了!」「我告訴你,這問題應該這麼做才對……」當然,還有一種無用的建議,便是要對方「加油!」。老實說,我不反對別人給我高明的建議,然而,很多時候,那些看似比你想到更多、看到更遠的見解,我們其實也曾想過,甚至也嘗試過——但是,就是無效嘛!而如果你告訴對方:「這沒有用啦!」對方還會反過頭來指責你:「你就是不聽勸,現在才會吃虧,我這是為你好呀!」逼著你得把這些建議給吞下去。於是,你感到更無奈了!所以,在他人陷入沮喪的當下,提供建議往往是不太有幫助的。NO.5「你上次說的那件事,現在怎麼了?」—轉移話題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人家既然會找你吐苦水,就是希望你重視他的感受與經驗。然而,有的人卻很容易把話題的焦點帶離當下對方痛苦的事件與感受,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會透過「轉移話題」來回應對方,有兩種可能原因。第一,是以為把話題轉移掉,引導苦主去想些其他的事,暫時忘記當下的苦悶,能有效改善對方的心情。然而,事實是,很可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經驗不被重視,同時,這也是一種「否定感受」的形式。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當聽到對方的處境時,我們感到難以承受,想要趕快脫離這股低氣壓,於是透過轉移焦點來讓自己感到能喘口氣。我們以為這是在幫助對方,事實上,只是想讓自己好受一點。上述這些話語,我們都不陌生。在我們遭遇困境、心情沮喪時,身旁的人就是會這麼對待我們;同時,我們也常用這些方式安慰別人。你問我:「如果這些話語是『無效的安慰』,那麼,我不就無話可說了嗎?」我知道,你渴望學習什麼是「有效的安慰」或「有力量的鼓勵」,你可以去閱讀我曾寫過的文章,坊間也有很多書籍可以參考。然而,在這之前,讓我們先學會停下來,寧可什麼都不說,就只是聽,好好聽懂、聽完一個受苦者的心聲,頂多點點頭、拍拍肩膀。往往,無聲的陪伴,勝過有聲但不切實際的安慰。(文章授權提供/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

微不足道的小事 也要鼓勵自己做得好#鼓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翻開整理書,你會發現有些作者會告訴你要一鼓作氣,一次就全部整理完畢比較好。我當然很清楚作者認為「拖久了會疲乏,反而永遠整理不完」的想法,但我覺得,想要在工作繁忙或家事纏身時一舉完成收納整理,難度實在是太高了。目標設定過高勇往直前也會受挫我完全贊同應該沒有比「一口氣整理完畢」這件事更令人覺得爽快的了。但是我做不到。我認為,愈是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徹底完成整理完畢,就愈會自責、焦慮,導致心情沮喪。阿德勒曾說:「目標太高會打擊勇氣。」如果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過高,即使想要勇往直前也會受挫,因為這只是愚勇。雖然東西凌亂會令人覺得很不舒服,但如果對﹁自己可以整理好」這件事沒有自信,就應該暫緩行動。如果只因為無法達成一般人設定的理想目標,就懷憂喪志,那就太遺憾了。所以,曾經因為整理失敗而備受打擊的人,千萬不要試圖一鼓作氣把屋子整理好。改善心態是避免受挫的訣竅舉例來說,雖然衣物堆積如山的衣櫃讓人看了就心煩,但要全部整理好也得花費相當的時間,也要有足夠的動力。如果實在提不起勁,就先將此事擱在一邊,不整理也沒關係,因為不想整理代表你心中還未形成具體的「想像」。即便勉強自己把所有衣物從衣櫃裡拿出來,也只會感到茫然無措,不知道該從何處整理起。待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過了一、兩個小時依然一事無成,只有變得更凌亂,最後只好又把所有衣物亂七八糟地全都塞回原處。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痛苦的經驗,所以與其勉強自己去整理,還不如等到真正想整理的時候再動手。一天只整理一個地方也無所謂,而且在發現令你覺得不舒服、煩躁或不方便之處時,再慢慢整理即可。只要稍微改善了一點,就要告訴自己「你做得很好」,這是避免整理失敗或受挫的訣竅。發現、處理、給予勇氣我自己在剛開始實行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時,也只一心一意地持續做這三件事。舉例來說,我家的毛巾,以前是擺在從洗澡的地方伸長手也拿不到的位置,但我發現拿不到毛巾會讓自己覺得煩躁,所以便改變毛巾的位置。現在身體濕濕的時候,只要一伸手就能拿到毛巾,我真是超厲害的呢!我真的都只是一直在做像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但是過了大約兩個月後,我才意識到,我已經把家裡整理成對自己與家人來說,都能感受到「舒服」的空間了。我明明不曾試圖一口氣就把東西全丟掉,或是狠下心來把多餘的物品處分掉,但桌上自然不會再放置多餘的雜物,家中的物品也變少了。廚房不再擺滿瓶瓶罐罐的調味料,變得清爽又具有機能性,不僅打掃起來變簡單,做菜的時間也逐漸縮短。這就是因為以前我都想要一口氣將過期或不用的物品全部丟掉並整理乾淨,才會覺得焦躁、沮喪。所以,如果整理的目標是把空間變得更舒適、更具機能性,我還是不建議「一口氣整理完畢」。(本文摘自/阿德勒的勇氣整理術/時報出版) 

教養地雷 9句話千萬不要說

教養地雷 9句話千萬不要說#鼓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教練式父母做法:糾正的作用很大─但鼓勵的作用更大。周婉湘以民國83、84及86年所收集之台灣大學學生共317名(男124人,女193人)為樣本,讓受試者填寫負向言語開放式問卷,先請受試者圈選,是否聽過27類不同的負向言語,再請受試者針對第一部份所勾選曾經聽過的話語,進一步填答在5個發展階段,是否聽過此類話語,若聽過則舉一次印象最深刻的實例,在每一個實例中,受試者寫下父母實際說過的負向話語、當時發生的情境、聽到負向話語時的感覺、以及當時的反應。最後請受試者以五點量表評估聽到負向話語當時的傷害程度。 父母的負向話語內容可能影響子女的反應。相反的,子女如何因應父母的負向話語,也可能再進一步引發父母不同的反應,進而衍生出不同的衝突解決模式及管教結果。結果發現:父母在多種日常瑣事中,皆會使用負向言語作為管教手段,有多種管教的情境具有文化特殊性,且依各個發展階段中常出現之生活事件不同,而有不同的言語管教內容。雷庚玲一項有趣的研究,是針對父母言語傷害孩子的調查,調查對象是針對大一新生,請他們回憶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曾經說了那些話,讓他們覺得受傷了,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經過統計後,父母親語言傷害孩子的9種類型為:1) 說孩子笨。2) 說孩子沒有用、沒出息。3) 用粗話罵孩子。4) 說要把孩子趕出門、叫孩子不要回來、叫孩子去死。5) 說要把孩子丟掉、送人、叫警察或鬼抓走。6) 用反諷式的話罵孩子。7) 說希望當初沒有生下那麼不聽話的孩子、說懷疑自己是從醫院抱錯的。8) 說孩子把父母的臉丟光。9) 問孩子怎麼不多學鄰家的小孩,人家的孩子都如何又如何。糾正作用很大 但鼓勵的作用更大記得小時候,如果我沒有順從父母親的意思,或照著他們的要求行事,或調皮搗蛋時,他們偶而也會略帶恐嚇的語氣說:「再調皮就叫警察把你抓走」、「不乖喔,叫鬼把你帶走」、「你是從垃圾堆撿回來的」。也許是想嚇嚇我吧,要我乖乖地聽話,也許沒有惡意,但自己就會收斂一些。德國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文學家及西方主要思想家之一歌德曾說:「糾正作用很大,但鼓勵的作用更大。」正面話語會帶來激勵,負面話語會帶來傷害。你有沒在人生的低潮中,遇見有人適時扶你一把,對你說些激勵、安慰與肯定的話,讓你在軟弱中有力量站起來,在絕望中重見希望。你有沒有被別人的話語傷害過,一直到現在都還耿耿於懷,過不去呢?這些話也許不是故意的,但都帶來傷害,嚴重的話令人心碎。(本文摘自/Coach父母學/大寫出版)

充分跑跳動 比學才藝更重要

充分跑跳動 比學才藝更重要#鼓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就算是下雪的冬天,德國父母也不會將嬰兒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只要替寶貝們套上羊毛做成的毛布袋,再放上嬰兒車,就能像夏天那樣,帶著孩子到靠近大自然的地方散步了。在臺灣,小嬰兒出生後,有些習俗會認為小嬰兒要滿四十天或是百天後才能帶出門,但在德國可不是這麼一回事。讓孩子多接觸外在環境可以讓他更有韌性德國人的想法是,家裡有新成員到來,就算很開心,也還是需要找到適合的方法繼續家庭生活的運作。下雪的德國冬天,可別將嬰兒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只要替嬰兒套上羊毛做的毛布袋,放上嬰兒車後,就可以一樣如夏天時候,帶到靠近大自然的地方散步。問婆婆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寒,婆婆說:「怎麼會?孩子就是需要這樣,從小學習適應外在環境的差異,才會變得更有韌性也更有生命力啊!」關在溫室裡的花朵太嬌嫩,經不起外在任何的考驗,那樣不是愛孩子,還可能摧殘了孩子的生命力。恩典滿半歲了以後,我們變成用嬰兒車推著他到處趴趴走,取代了原本的背帶。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他的體重已經快八公斤了,背著太重,坐嬰兒車就剛剛好,可以坐也可以躺睡,讓身為媽媽的我要上街去買菜或是購物都十分方便。給予孩子正面語言鼓勵 幫助建立信心等孩子一歲左右開始會走路了,雖然學習走路期間難免會跌跌撞撞,但德國父母不會因為太過捨不得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讓孩子摔。遊戲公園裡,我常看見德國媽媽們不徐不慌地走到跌跤的孩子身旁,穩穩將他抱起,柔柔地摟在懷裡,用安定的眼神跟孩子說:「跌倒是難免的,因為你在學走路,而這是學走路必經的過程,痛痛也一下子而已,很快就會好。」媽媽的鎮靜話語讓孩子停止了哭聲,當他離開媽媽的懷抱後,又生龍活虎地玩耍去了。要讓孩子像經得起風雨的野花般成長,絕不能一味的溺愛,他們是需要呵護,卻也需要磨練,多給孩子探索、闖蕩的機會,他們才會變得堅強!給予孩子很多正面的語言鼓勵,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也是德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的習慣之一。孩子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像是懂得如何用手翻書了、懂得如何拍手鼓鼓掌了、開始學講話了……都要不吝於鼓勵──像這樣每一天都告訴寶貝「你好棒」,是德國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滋補的養分。除了鼓勵和肯定之外,教導孩子「什麼是行、什麼不行」,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舉例來說,孩子從一歲左右開始,對任何事都新奇,也開始爬高爬低,Mecky告訴我:「當孩子開始接觸危險物品時,就必須走到孩子身邊,用力握住孩子的手,以嚴厲的眼神看著孩子,告訴他那樣不行。幾回後,孩子就會慢慢懂得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把重點放在大小肌肉的發展另外,德國人還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其實不需要太早學習一堆才藝以及語言,因為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最重要的其實是全身大小肌肉的發展。因此在德國,住家附近的親子公園裡,每天一到下午四點多,到處都可以看到媽媽們跟孩子們跑跳遊戲著,玩得不亦樂乎。德國爸媽的育兒經,實在讓我這個新手媽媽非常受用,正因為接觸到這樣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讓我有機會可以試著用開放式教育來帶恩典──尊重孩子,但也要恩威並施。除此之外,我更加明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其實並不是來自父母親的處處限制與保護,而是來自於父母內心、肢體及眼神傳遞給孩子的安定與愛。【德國優勢】讓孩子充分跑跳動,比學習才藝更重要德國人認為「孩子不是紙糊的」,訓練孩子的耐力、體力,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勇於發言……這些自尊自信的表現,更勝於成績好壞,所以,有足夠的時問與空間設施讓孩子充分跑跳、彼此互動,比學習任何才藝都重要。(本文摘自/夢想德國/柿子文化出版) 

別馬上告知答案 讓孩子自己挖寶

別馬上告知答案 讓孩子自己挖寶#鼓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長久以來,都是我一直提供答案給女孩,女孩怎麼可能就此甘願謝謝我這個現成的答案機器呢?某天晚上,女孩問了我一個問題:「媽媽,你知道八大行星距離太陽,從遠到近的順序是什麼嗎?」培養孩子好奇心 讓她自己找答案如果問我文學,我或許能說出一二三來,但是我跟這八大行星真是不太熟悉,我只能跟女孩說:「真不好意思,我不知道哎。」「哇,媽媽居然也有不知道的問題!」大女兒聽到我的回答覺得很震驚,表情是既懷疑又興奮。小女兒貼心地維護我:「不會的,媽媽什麼都會。」我笑著看小女兒:「妹妹,媽媽這一題真的不會。」小女孩一臉難過地安慰我:「媽媽你不要難過,這題真的太難了,連我也不會。」我被小女兒的安慰弄得頗溫暖,此時大女兒也說:「沒關係!我們學校的圖書館有這類的書,我明天去找答案。」適當鼓勵 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隔天女孩回來,興沖沖地跟我分享她找到的答案,其實在此之前,我也偷偷做了筆記,知道了它們的順序,可是為了避免我忘記,我把它記在便利貼上,放進我圍裙的小口袋裡,但是女孩全憑著她的記憶,就將圍繞距離太陽從近至遠的八大行星全都背了出來。我給女孩拍手:「哇,姐姐,你真的好棒喔,怎麼這麼快全都記得?」「因為你不會嘛,我想回來告訴你。」「所以你也算是我的小老師嘍。」「媽媽,你真的願意讓我成為小老師喔?」大女兒仰頭看著我。讓孩子當小老師 去向問題挖寶大女兒眼神中散發出來的光,其實就意味著她願意放棄我這個「答案提供機」,而我一直以來,也在等待讓她們自由去向問題挖寶的機會不是嗎?我立刻很認真地向她點頭:「你好,小老師,以後請多多指教。」直到現在,女孩們依舊保留著探險家的精神,發現問題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問我,她們問的問題,我大部分都會,但是我還是會故作無知狀:「那是什麼?真可惜,我不是特別清楚,你們告訴我好不好?」孩子找到答案 應不吝讚美與鼓掌女孩們果真沒有放棄,她們絞盡腦汁地去找問題的答案,更棒的是,她們不是照著課本解釋,她們會將書中的介紹自動轉換成日常生活的語言,將它們變成白話文再解釋給我聽。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最終去解決它,而我們大人,雖需要偶爾「裝不懂」,但對於知識的渴求要比孩子們更加豐富,當她在講解的時候,我們才不只是唔唔地點頭而已。聽到問題解釋得不詳盡之時,我們可以舉手提問:「請問這裡真的是這樣的嗎?」而當她們流利地表達完,也請不要吝嗇讚美的語言和拍到手心發紅的掌聲喔。(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鼓勵取代強迫 和孩子一起成長

鼓勵取代強迫 和孩子一起成長#鼓勵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質疑除了以上提到,孩子毫無疑問會經歷的感覺,除了持續出現的自己的想法,孩子還懂得什麼是義務,他們不會完全從別人丟給他們的觀點和建議中解放出來,主動的孩子會比較清楚、比較快速地感受到自我矛盾的衝突,被動的孩子也會感受到,只是比較慢、比較模糊。孩子的靈魂 充滿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主動的孩子會自己想到,被動的孩子則會在不幸和被奴役的情況下被迫「打開眼睛」,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不會有系統、有意識地發現自我,孩子的靈魂就像我們的靈魂一樣複雜,充滿了類似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之間永恆又悲劇性的衝突:我渴望,但是我不能,我知道該這麼做,但是我沒有辦法。如果教育者以解放取代威嚇,用鼓勵取代強迫,用塑造取代擠壓,用教導取代命令,用發問取代要求,他就會和孩子一同經歷許多充滿啟發性的時刻,帶著淚光觀看天使與撒旦之間的爭鬥,並且看到天使最終獲勝。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孩子說謊了,他偷偷地拿了夾有果醬的蛋糕,他掀了女生的裙子,拿石頭去砸青蛙,嘲笑駝背的人,他打破了一個人偶但是又把它黏起來,這樣別人就不會發現,他抽了菸,他生父親的氣,然後在腦海中咒罵他,他做了壞事然後感覺到,這不會是最後一次,新的誘惑又會出現,說服他照它們的話去做。有時候,孩子會突然變得安靜、謙虛、有同情心,大人熟悉這個現象:「八成是幹了什麼壞事。」這奇怪的改變通常會預示著情感的風暴、隱藏在枕頭裡的淚水、決定和莊嚴的誓言,有時候,我們準備好要原諒,準備好要接受孩子的保證—啊,不是絕對的保證,只是相信他的惡作劇不會重複的幻覺。教育者看到自己的無力 他也會感到痛苦「我不會改變,我無法承諾。」孩子的這句話表現的不是頑劣,而是誠實,「我明白您在說什麼,但是我對它沒有感覺。」12歲的男孩說,在有壞習慣的孩子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同樣令人肅然起敬的誠實:「我知道不該偷東西,這是可恥的行為,而且是犯罪,我不想偷東西,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偷東西。這不是我的錯!」當教育者在無助的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無力,他也會感到痛苦。(本文摘自/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鼓勵長輩使用3C、培養興趣 讓大腦更年輕

鼓勵長輩使用3C、培養興趣 讓大腦更年輕#鼓勵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老年人口的比例正大幅增加,「高齡化社會」馬上要變成「高齡社會」,其所產生的問題值得民眾探討。根據一項英國研究指出,藝術和文化活動能促進65歲以上老人的健康、生活品質和幸福感!高挑戰度活動 有助改善心理狀態另一相關研究則指出,數位攝影或縫棉被都有助於保持認知上的活力。研究者比較39位老人,在從事需要學習與持續心智工作的高挑戰度活動,與從事不需努力學習的低挑戰度活動時的腦部變化。結果證實挑戰心智的休閒活動能改變大腦功能、讓大腦更年輕。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劉嘉逸醫師表示,不論是藝術或文化活動,其實只要讓高齡者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歌唱班、打橋牌,或社交類型的活動,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情緒低落與孤寂感的心理狀態。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出現腦部退化、行動與感官衰退、情緒低落等身心不適的狀況,而這些因素皆會影響老年人參與活動的意願。劉嘉逸說,在門診的經驗中,會協同親屬、陪伴者透過行為的支持,或以半強迫的方式鼓勵老年人外出參與活動。讓老人被需要 克服寂寞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從上述兩個研究來看,難度較高的心智活動能活化老年人腦力,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從事麻將、下棋、畫畫或其他具挑戰力的活動。除了傳統的藝術文化活動,可鼓勵老年人學習使用簡易3C產品,透過社群軟體與家人聯繫互動,甚至使用簡易電玩,減少長輩的孤獨感。葉雅馨也強調,無論在鼓勵老年人培養興趣或陪伴的過程,都須讓老年人有「被需要」的感覺。例如活動力強的長輩可以從事志工、頂樓植栽、社區附近活動中心的展覽協助,或探訪親友等活動;而活動力較弱的長輩,可透過詢問生活上的相關建議,滿足其被需要的感覺,例如詢問長輩晚餐要準備什麼、煮菜可以放哪些材料、子女穿著上的建議等意見。她也建議子女要製造讓老年人有外出活動的機會,例如長輩有能力到超商買報紙,就不要用訂閱的方式、讓長輩每天去市場買新鮮青菜。讓長輩維持行動,就能讓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克服寂寞感。

少女戒毒品救回一生 傾聽鼓勵很重要

少女戒毒品救回一生 傾聽鼓勵很重要#鼓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小香是個高職三年級學生,在她國三時,有次參加朋友的摩鐵慶生會中,認識了使用毒品的朋友,當時那個朋友告訴說,大家都在使用,如果你不用不就遜掉了,因此,為了面子問題,她開始嘗試使用搖頭丸,使用後覺得很快樂,可以忘掉煩惱,後來便開始吸食K他命及翹課,最後因為翹課過多而休學。休學期間,小香曾在檳榔攤、撞球店及網咖等地方工作,這些環境都會接觸菸、酒、檳榔及不良少年,所以,她一直無法拒絕毒品的誘惑,直到媽媽發覺小香生活作息越來越怪,精神時好時壞,且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才發現女兒休學的原因不是不愛念書而是因為吸毒,這對媽媽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也因為自責與不捨,每天以淚洗面,此時的她,才意識到自己這樣的行為,竟會傷害到家人,但也因此她開始遠離用藥的朋友,並重返學校讀書。給予支持與勇氣 幫助毒癮青年戒斷毒品對此,桃園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提醒民眾,應持續關心藥癮青少年,並連結家屬的力量,重建家庭的支持功能,共同來防制青少年濫用毒品藥物,以避免讓毒品傷害自己也傷害了家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