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跑跳動 比學才藝更重要
讓孩子多接觸外在環境可以讓他更有韌性
德國人的想法是,家裡有新成員到來,就算很開心,也還是需要找到適合的方法繼續家庭生活的運作。下雪的德國冬天,可別將嬰兒一整天都關在家裡,只要替嬰兒套上羊毛做的毛布袋,放上嬰兒車後,就可以一樣如夏天時候,帶到靠近大自然的地方散步。問婆婆孩子會不會因此受寒,婆婆說:「怎麼會?孩子就是需要這樣,從小學習適應外在環境的差異,才會變得更有韌性也更有生命力啊!」
關在溫室裡的花朵太嬌嫩,經不起外在任何的考驗,那樣不是愛孩子,還可能摧殘了孩子的生命力。
恩典滿半歲了以後,我們變成用嬰兒車推著他到處趴趴走,取代了原本的背帶。主要是因為那個時候他的體重已經快八公斤了,背著太重,坐嬰兒車就剛剛好,可以坐也可以躺睡,讓身為媽媽的我要上街去買菜或是購物都十分方便。
給予孩子正面語言鼓勵 幫助建立信心
等孩子一歲左右開始會走路了,雖然學習走路期間難免會跌跌撞撞,但德國父母不會因為太過捨不得而變得小心翼翼,不敢讓孩子摔。遊戲公園裡,我常看見德國媽媽們不徐不慌地走到跌跤的孩子身旁,穩穩將他抱起,柔柔地摟在懷裡,用安定的眼神跟孩子說:「跌倒是難免的,因為你在學走路,而這是學走路必經的過程,痛痛也一下子而已,很快就會好。」媽媽的鎮靜話語讓孩子停止了哭聲,當他離開媽媽的懷抱後,又生龍活虎地玩耍去了。
要讓孩子像經得起風雨的野花般成長,絕不能一味的溺愛,他們是需要呵護,卻也需要磨練,多給孩子探索、闖蕩的機會,他們才會變得堅強!
給予孩子很多正面的語言鼓勵,幫助他們建立信心,也是德國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的習慣之一。孩子完成了一件小小的事,像是懂得如何用手翻書了、懂得如何拍手鼓鼓掌了、開始學講話了……都要不吝於鼓勵──像這樣每一天都告訴寶貝「你好棒」,是德國孩子們成長過程中最滋補的養分。除了鼓勵和肯定之外,教導孩子「什麼是行、什麼不行」,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舉例來說,孩子從一歲左右開始,對任何事都新奇,也開始爬高爬低,Mecky告訴我:「當孩子開始接觸危險物品時,就必須走到孩子身邊,用力握住孩子的手,以嚴厲的眼神看著孩子,告訴他那樣不行。幾回後,孩子就會慢慢懂得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
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把重點放在大小肌肉的發展
另外,德國人還認為,學齡前的孩子其實不需要太早學習一堆才藝以及語言,因為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最重要的其實是全身大小肌肉的發展。因此在德國,住家附近的親子公園裡,每天一到下午四點多,到處都可以看到媽媽們跟孩子們跑跳遊戲著,玩得不亦樂乎。
德國爸媽的育兒經,實在讓我這個新手媽媽非常受用,正因為接觸到這樣不同文化的差異,才讓我有機會可以試著用開放式教育來帶恩典──尊重孩子,但也要恩威並施。除此之外,我更加明白,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的,其實並不是來自父母親的處處限制與保護,而是來自於父母內心、肢體及眼神傳遞給孩子的安定與愛。
【德國優勢】讓孩子充分跑跳動,比學習才藝更重要
德國人認為「孩子不是紙糊的」,訓練孩子的耐力、體力,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尊重他人、勇於發言……這些自尊自信的表現,更勝於成績好壞,所以,有足夠的時問與空間設施讓孩子充分跑跳、彼此互動,比學習任何才藝都重要。
(本文摘自/夢想德國/柿子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