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甩開拖延症 正視負面自我暗示的力量

2017/8/19(2022/3/15 5:49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

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

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

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

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

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
.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
.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
.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

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
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

想法的威力

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

(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