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有好奇心的人嗎?邁向成功的路上,好奇心是缺一不可的能力。倫敦城市大學貝葉斯商學院(Bayes Business School )創新和創業教授康斯坦丁・安德里奧普洛斯(Constantine Andriopoulos)於《好奇心行動攻略》一書中,深入追蹤各行各業人士的好奇心計畫,探討如何發展「有目標的好奇心」,歸納出有意義的方案規畫技巧與長遠的夢想追求法則。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有好奇心的人嗎?邁向成功的路上,好奇心是缺一不可的能力。倫敦城市大學貝葉斯商學院(Bayes Business School )創新和創業教授康斯坦丁・安德里奧普洛斯(Constantine Andriopoulos)於《好奇心行動攻略》一書中,深入追蹤各行各業人士的好奇心計畫,探討如何發展「有目標的好奇心」,歸納出有意義的方案規畫技巧與長遠的夢想追求法則。以下為原書摘文:
「拖延症」是指故意拖延時間或推遲工作的現象,通常不是因為時間還有餘裕,而是「非必要性」地持續拖延,以致於招來不良結果。中國知名讀心師盧文建、教師彭振桓於《做一個情緒自由的人》一書中,運用大量案例和專業心理學知識,幫助讀者消滅負面情緒,找回人生掌控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到公司時總是昏昏欲睡?曾因無法早起而耽誤大事?你可能以為自己只是睡眠不佳,找一天睡飽就好了。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分析了8種與拖延症狀有關的大腦類型與改善的練習辦法,其中關於「愛睏腦」就特別針對碰到正事就感覺到睏意,因而精神難以集中、浪費時間在發呆的人。以下為原書摘文:
拖延症不只是一句拿來自嘲的笑話,還會深刻影響腦部。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分享了2個行為實驗,練習降低大腦負擔,讓「起而行」變得更容易。以下為原書摘文:
有些人做事總習慣拖到最後一刻,每次在死線前追趕進度、吃盡苦頭時,心中暗自發誓下次絕不重蹈覆轍,但同樣戲碼依然反覆上演,從未改善。在日本從事腦傷復健工作的職能治療師菅原洋平在《告別拖延腦》中想告訴大家,越拖會越傷腦,別再自嘲懶惰、歸咎給性格,這一切其實能透過行為科學的實驗,逐步改善,停止傷害大腦的拖延行為。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的拖延,有時也反映他們對那件事情有所抗拒。有些孩子在面對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時,容易在心裡暗示自己:「這件事太困難了,我一定無法完成」,接著便停在原地,沒有其他作為。當孩子再次為自己的拖延找來許多理由和藉口,可以讓他反問自己:「然後呢?接下來我可以怎麼做?」沒錯,重點就在於接下來可以怎麼做。讓孩子知道,我們不需要他一再告訴我們他不行、他不能。我們想知道的是,他在進行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出現?面對這些困難,可以如何解決?而不是一直強調他不喜歡。孩子必須好好檢視自己拖延的內容,並正視眼前這個問題。只要自我覺察愈清楚,孩子就愈有機會從中找到自己拖延的盲點。尋找自己的行動詞彙有時,孩子也不希望自己再拖延下去,他對這樣的狀況感到疲倦、厭惡。但他似乎也透漏著:「我真的想改變,可是我真的無能為力,始終停留在原地。」孩子得去找到屬於自己的行動力。就像機場輸送帶上的行李,我們得動手去將它取下,那些一再被延宕的事物,孩子終究也要自己去解決。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腦力激盪,把各種象徵行動力的單字、動詞,一個一個列出來。讓他想一想,哪些動詞能讓自己產生動力?最好是一想到,腦海裡就會有畫面、讓人想要動起來的動詞,例如飛奔、火速前進等會讓人想要動起來的詞彙。掌握孩子的拖延情況觀察孩子拖延的情況屬於下列哪一種:.事情就在眼前,孩子卻「動不起來」。.動起來了,可是方向不對。.跑去做些不必要的、不該做的事。孩子出現長時間拖延作業的情況,可能是因為這些作業給他帶來自尊上的影響,讓他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對於與他人競爭、比較的結果敏感。這時,父母與其眼睜睜看著孩子把該做的事情擱置在原地,不想去碰,也害怕去碰,不如引導孩子思考,當他實際去做這件事後,到底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或者,只是孩子一再自己嚇自己,為自己帶來不必要的恐懼?有時,是孩子自己把眼前的事務放大了,放大到他覺得自己一定解決不了,也解決不好。若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就讓孩子把事情給簡化,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就好,也給孩子具體的時間,甚至,我們就在一旁陪著他完成。想法的威力找出藏在我們身體內的「懶蟲」——這隻懶蟲,讓我們缺乏行動力;這隻懶蟲,其實就躲在我們的想法裡面。如果有件事情擱在心裡不舒服了,就趕快去解決它。如果心裡一直被這些事情占據著,其實是很消耗腦力與心力的,也會讓人心情不美麗。(本文摘自/戒掉孩子的拖延症/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