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變小霸王 爸媽該順著孩子嗎?
2017/11/26(2022/3/15 8:7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種孩子,凡事一定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固執到近乎無法溝通,像這樣的狀況也很讓父母傷腦筋。有位媽媽就曾很頭疼地對我說:「我的孩子有很重的次序感,幫他開水龍頭的水,他就非常生氣,非得要關掉讓他再開一次;電梯不是他按的,馬上尖叫大哭,要重按一次;還沒進門,就急著來搶鑰匙,一定要自己開門進去,不然就又哭又鬧的。這種鬼打牆的事好多,該順著他,還是該堅持原則?」關於這類的情況,我有幾點看法,大家先思考看看。
1) 年齡還小的次序期/
當孩子年齡還小,在心智發展過程中,會有一個次序期的發展,也就是對於日常生活裡的事,都覺得一定要有他的標準步驟。次序感比較重的孩子,可以被改變的彈性就比較低,所以爸媽很容易踩到地雷。
2) 最佳時機不是衝突當下/
很多爸媽選擇在地雷爆炸當下,直接教育,深怕孩子變成小霸王。這樣的原則及觀念是對的,但做法不一定正確。因為孩子年齡還小,情緒一上來後,很難進到思考的層次。這當然要教,但絕佳時機是在平常的時候教,而不是總在衝突當下教。
3) 孩子覺得沒有被尊重/
其實小小孩也需要人家尊重,如果你告訴他什麼不可以,一定也要簡單地把原因告訴他,或者是給予其他的選擇,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然,其實教養的當下,是再放大衝突,讓孩子覺得爸媽很討厭。我最近看到一個孩子,在買玩具時不能等待排隊,跟爸媽說:「為什麼這麼久?我好想趕快玩!」爸媽跟他說:
「不行,怎麼可以插隊!」接著孩子就大哭大鬧,又搥又打的。看來,父母要堅持是對的,但他們該如何面對當下的情緒,這是當爸媽都逃不掉的一課。
引導孩子反思行為及情緒才是教育的目的
前陣子,我的指導教授跟我說:「我本來期待你的腦科學研究結果,是推翻前一位心理學大師提出的定律,結果你順著他的理論講下來,研究就沒這麼精彩了。」我想想,真的是如此。都已經在追求最高等的學問了,還這麼中規中矩,哪有可能有什麼突破呢?
如果擇善固執是通往成功道路的一扇門,那麼,有彈性的思想與思考能力,可能就是打開那扇門的鑰匙!引導孩子可以反思自己的行為及情緒,自我調整固執的行為,就是教育的目的。
(本文摘自/教養的秘密/時報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