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養生消暑法
近年來,全球氣溫不斷屢創新高,而台灣的夏季不但溫度高,濕度也高。若午後再來場雷陣雨,熱氣夾著濕氣,更令人悶得透不過氣。由於悶熱排汗不易,容易讓人倦怠疲勞、頭暈、昏昏欲睡。再加上錯誤的消暑清涼方式,如:吹冷氣、吃冰、喝冷飲,都會使人體的冷熱、溫差協調反應不及。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洪曉嵐醫師表示,很多人習慣在大熱天短時間內喝入大量水分或冰冷的飲料;如此飲水方式,輕則影響消化功能,重則引起胃腸痙攣不適甚至加重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驟然下降,導致心悸、頭暈,對心臟病患者更是危險。而突然大量飲水,也會沖淡胃液、降低胃液的殺菌力,使得病菌容易滋生,故應採取少量多次飲用的方法。
夏日炎炎,雖說冬令進補,夏日也有滋補好時機。洪曉嵐醫師提供了幾帖良方,想要保健養生的民眾不妨參考一下。中醫所說:「寒主收引」。若從外在高溫環境突然進入冷氣房,會使毛細孔急速收縮,如此一來反而將濕熱之氣悶在體內,向外散熱的氣血經絡,也因突然驟冷而易使脈道不暢,不利人體正常的排熱功能。當然冷氣是可以吹,但應先在較涼爽通風處待一會兒,才進入冷氣房,且冷氣房中溫度不應調太低,26~28℃即可,如此不但適合人體,也為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
中醫學的概念是依著自然而生的,夏日因為氣溫升高,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加快,更因為毛孔開泄太過、大量的流汗而耗氣傷津,所以可以多吃些清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中醫的傳統方劑「生脈散」,即適用於暑熱多汗、耗氣傷陰之證。其組成為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益肺氣而生津;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固表斂肺、生津。這三味藥,一補,一清,一斂,而且都能生津。因此,具有補氣斂汗,生津止渴的作用,適於氣、陰兩傷之證。但因人蔘補性太強,過於溫燥,可將人蔘換成黨蔘或西洋蔘。
另外,夏季也是腸胃病最易好發的季節。洪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多以一些健脾、胃的方劑,不只增加食慾,還能防止腸胃炎。最常見的就是四君子湯,此方中人蔘甘溫補氣,健脾養胃為君;白朮甘溫補脾益氣,燥濕健脾為輔;茯苓滲淡健脾,能使蔘,朮、草補而不滯為佐;炙甘草益氣、補脾調和諸藥。這是補氣、健脾的基礎方劑,很多健脾或補氣的方劑,都是從本方衍化而來的。
許多人喜愛喝的四神湯,則是一般民間常見的藥膳。此方由淮山、蓮子、茯苓、芡實組合而成,此四味藥具有補益脾腎,厚實腸胃的功能,洪醫師表示對於脾虛、消化不良、容易拉肚子的人非常適合。此外,也可加入一些薏苡仁及豬小腸,薏苡仁可加強利濕效果,而豬小腸內含大量消化酶,可以幫助完全消化吸收。所以四神湯可以作為長期藥膳使用,具有增進食慾、補脾、健胃、止瀉的效果,無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