癢到受不了!1/4異膚患者達中重度
異位性皮膚炎多因季節、壓力、過敏原導致
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皮膚問題,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患者因為絲聚蛋白突變,導致角質層功能缺損、保護能力下降,因此皮膚容易喪失水份、變得乾燥脆弱,導致過敏物質可以更輕易入侵人體,引發免疫反應,產生搔癢感。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疾病,常被誤會是因為「食物過敏」或「免疫力低下」導致,但其實多是因為季節變化、壓力或是對空氣中的過敏原,像塵蹣、動物毛髮等產生過敏反應而誘發,極少數是因為食物過敏引起,更不是因為身體太弱、免疫力差導致。
多數民眾以為「異位性皮膚炎長大就會好」。但朱家瑜醫師表示,約30%患者長大也好不了,或曾獲得緩解到成年時期又受到誘發而發作,甚至也有患者是成人時期才發作,很難預估哪些患者長大一定會痊癒。一般來說若嬰幼兒時期發作得很厲害,長大就越不容易好,病程可長達數十年。
4位成人患者就有1位是中重度
異位性皮膚炎最主要症狀是「癢」,一旦皮膚反覆抓癢而受傷,細菌或其他感染物就會趁虛而入。為了要對抗入侵物,免疫系統就會傳送更多的發炎訊號到皮膚的表面,造成皮膚更加泛紅與發癢,形成「越抓越癢、越癢越抓」的典型惡性循環。朱家瑜醫師表示,只要病灶超過全身皮膚面積30%以上就稱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觀察約4位成人患者中就有1位是中重度的患者。
國外研究指出,6成中重度患者一天超過12小時搔癢難耐,一旦皮膚搔抓出現傷口恐引發細菌、病毒、黴菌等感染,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8成患者因為嚴重癢感而出現睡眠障礙;皮膚紅腫、脫屑也影響外觀,讓患者迴避社交場合導致社交孤立,引發憂鬱與焦慮,甚至工作也受到影響、需要請假,對患者的身心以及生活品質都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生物製劑有望打破治療僵局
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醫師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過口服藥物、照光治療或濕敷療法等方式治療,雖然照光治療及濕敷療法治療效果佳,但所需時間都較長。濕敷療法透過包裹乳液、藥物及浸濕布料修復皮膚,但一次治療需要4至6小時,有在工作的患者幾乎難以配合。患者可能剩下選擇口服藥物,若口服藥物難使症狀穩定控制,就可能陷入無藥可用的窘境。
朱家瑜醫師亦強調,異位性皮膚炎具有時好時壞、難以捉摸的特性,許多患者會因症狀無法穩定控制而感到灰心或放棄,用消極的心態來面對,或轉而尋求偏方或另類療法。所幸,現在有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研發的約4位成人患者中就有1位是中重度的患者,有望可以打破目前的治療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