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

連續四週經顱磁治療 助改善憂鬱症

2019/11/19(2022/3/15 5:19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憂鬱症不只是暫時的情緒低潮,憂鬱症的症狀背後,有許多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影響。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疾病負擔的估計,憂鬱症在2020年會成為疾病導致失能的第二位,到2030年會上升至第一位,超過其他慢性疾病,造成龐大的社會經濟負擔。國內衛生福利部2002年訪問全台兩萬多名民眾所做的匿名調查,結果發現15歲以上民眾有8.9%有中度以上憂鬱,5.2%有重度憂鬱。在社會環境的變遷下,憂鬱症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心理問題。

憂鬱症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 需被同理和支持
腦部影像研究發現,憂鬱症的患者大腦特定功能的迴路功能出現問題,導致大腦對於情緒的調節出現障礙,此外大腦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也和憂鬱症相關,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腦內化學物質的失衡,這些證據都支持憂鬱症是一個腦部功能出現病變的疾病。憂鬱症不應被視為是杞人憂天或庸人自擾,病人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更需要被同理和支持。目前使用的抗憂鬱藥物如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便是透過增加病患腦中的血清素以改善憂鬱症狀,然而,研究指出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憂鬱症病患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成為臨床上的難題。

經顱磁刺激採電磁脈衝 刺激特定區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張祜銘主治醫師指出,重覆式「經顱磁刺激(rTMS,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種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主要作用於大腦皮質,利用磁場產生的電磁脈衝,在特定區域產生感應電流,以增進或減弱特定區域神經細胞的興奮性。

經顱磁刺激很早就在2008年被美國食藥署認證用於憂鬱症的治療,之後也被用於睡眠障礙、強迫症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療。臺灣則在2018年由衛生福利部許可用於治療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之重度憂鬱症成人患者,至今已有許多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受惠,那些在用藥階段都無法獲得改善的成人病患皆有可能經由經顱磁刺激治療得以改善病情。

經顱磁刺激是非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不需麻醉,也不需要打針或其他侵入性的儀器。磁波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和感受到頭上有輕輕敲擊的感覺,不會有特別的不適,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

連續二週治療後,約有50%-60%的患者情緒獲得改善。連續四週治療後,一般而言情緒改善的反應會來得更為理想。絕大多數患者僅會出現輕微之副作用,如短暫輕微的局部疼痛或面部抽動,多數反應非常輕微。治療過程中醫師也會評估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新的憂鬱症治療方式,目前健保尚不給付,相關疑問都可至門診向醫師進一步洽詢。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