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

憂鬱症 並不是想開一點就會好!

2019/12/7(2022/3/15 4:37更新)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程威銓(海苔熊)科普心理作家表示,最近遇到兩件事情讓我一直放在心裡。
第一個是,前幾天和一個同樣為憂鬱症困擾多年的朋友Y聊天,她本身也是心理系一路念上來、母親也有憂鬱症。她自己曾吃過一陣子的藥,但實在忍受不了藥物的副作用;考慮選擇諮商,但又怕遇到同行(敝圈很小),就這麼樣靠著自己的力量,不好也不壞的與憂鬱症共處了十幾個年頭。

第二個是,前陣子我回學校見督導,那時候我的督導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人類心靈的疾病和困擾並不是在藥物和諮商發明之後才出現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醫學開始發展之前,人類都是怎麼面對他們內心的痛苦?會不會每個人本身,就有一些因應這些痛苦的能力?」

這兩件事情一直放在我心中慢慢發酵, 加上最近遇到一些因為經濟或者是家庭等等其他因素,而無法前來接受諮商或者看診的個案,更讓我去思考一件事情: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沒錯,並不是靠「想開一點」就會好的。但是,會不會吃藥和諮商只是其中的兩種選擇?會不會在個案自己的身上,就有治好這個疾病的答案?如果有的話,那會是什麼?

懷抱著這個疑問,我繼續我的實習、接我的個案,然後我慢慢發現,有些時
候個案的確在諮商師或者是朋友的支持之下,慢慢找到自己的出路。有些人會在情緒抒發之後,開始規畫去旅行、有些人會培養起記錄情緒和寫日記的習慣、有些人會熬夜追劇(書裡面有提到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有些人會離開一段讓他有壓力的關係或工作(當然難度也很高)。無論他們做了什麼,其實都是在做一些「生活上的改變」,可能是行為的改變、或者是看待事情方式的改變、甚至只是「接受自己現在就是病了」這種改變。當他們開始做「改變」之後,其中有些個案,症狀就開始慢慢減輕了,服藥量也隨著療程慢慢減少。

那麼,有可能在個案還沒有來見我們之前,甚至是他因為種種限制沒有辦法來就醫、尋求諮商之前,就可以有系統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痊癒方法囉?當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收到時報出版寄來的這本書稿。老實說,剛收到這個稿子,我心想,憂鬱症患者寫的書這麼多本,這本到底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

仔細一看才發現,他真的是從病患的角度出發,像是神農氏嘗百草一樣,整理了各種可能可以用的方法,不愧是憂鬱症病患啊(p.s. 我聽過很多個案也都是這樣,會上網查各種方法,非常想讓自己「趕快」好轉)!除此之外,他還收集了各種資料佐證, 所以這本書我覺得非常值得推薦給暫時不想吃藥或者是接受治療的人,一種靠自己的入門方案。

對我來說,科學研究和心理治療是兩個非常不一樣的領域;前者強調的是一種治療方法,或者是一顆藥物「平均來說」對於個案有何種效果,但往往忽略了一件事情—每個個案都是不一樣的,有他們的世界、有他們的生活、有他們的壓力和困境,也因為每一個人都非常不同,所以後者才會針對不一樣的個案,採用不同的介入和協助方式。然而,治療師和個案的契合程度也是一個問題,找到自己的治療師,通常也需要花一些時間和金錢。基於前面種種原因,我覺得這本書可以是另外一種選擇,這並不是說你要按照作者書上面所標示的星等,來決定自己要採用哪一種方法來走讓自己好過一點,而是你可以參考他的方式、看看你想要達成的目標,在嘗試任何一種方法的時候,評估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何。

我們這行有一句話說:「個案是自己問題的專家。」面對你的疾病,我想沒有任何人比你更清楚身體的狀況,如果你已經厭倦了過往的治療模式,或許可以嘗試看看書裡面提到的各種方式,讓憂鬱症和你自己,都可以被放在生命裡最安適的位置。

(本文摘自/我們都有小憂鬱:運用療鬱象限圖的33種情緒解方,化解莫名的疲憊和心情鬱悶/時報出版)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