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2019/12/10(2022/3/15 7:12更新)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
大腸癌迷思大破解
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
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
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
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你可能還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