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憩室炎

肚子好痛,是闌尾炎還是腸脂垂炎?醫揭這1種其實是「良性肚子痛」

肚子好痛,是闌尾炎還是腸脂垂炎?醫揭這1種其實是「良性肚子痛」#大腸憩室炎

肚子痛不一定是闌尾炎,也可能是腸子上的脂肪發炎!醫師指出,若是高油低纖飲食吃太多,就有可能引發「腸脂垂炎」,指的是掛在大腸上的脂肪,因腸道蠕動摩擦而產生發炎反應,造成腹痛,常可能跟大腸憩室炎、闌尾炎混淆,但其實後兩者治療上較為複雜,而若是原發性腸脂垂炎,可稱為「良性的肚子痛」,使用消炎止痛藥後約1週即可自癒。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大腸憩室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大腸癌迷思大破解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大腸憩室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腹痛病因怎麼分?不可忽視大腸憩室炎

腹痛病因怎麼分?不可忽視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少民眾做完大腸鏡檢查後,被告知有大腸憩室症;有些病人則因為急性腹痛,伴隨發燒、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急診診斷為急性大腸憩室炎,需要抗生素治療。是否大腸憩室症的患者一定會演變成大腸憩室炎?要如何預防大腸憩室炎?急性腹痛原因千百種,如何診斷大腸憩室炎跟治療呢?大腸憩室症患者 只有5至10%可能發展成憩室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邱宏治說明,大腸憩室目前認為是因為大腸管壁薄弱加上腸內壓力增加,產生從管壁向外膨出的小型囊狀構造。另外基因遺傳、大腸蠕動異常及腸內微生菌也可能在憩室生成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亞洲人種憩室較常出現在右側的升結腸,西方人種則較常發現在左側的降結腸和乙狀結腸,不過臨床上,左右兩側均有憩室的也不少見。一般來說,大腸憩室症在亞洲人盛行率約15至25%,隨年紀增加到60歲以上可能會超過5成。還好超過8成的大腸憩室症患者,終其一生都沒有特別症狀,剩下1成多的人可能偶有腹痛,只有5至10%可能會發展成憩室炎。大腸憩室炎常見症狀為右下腹痛、發燒等邱宏治醫師表示,大腸憩室發炎時稱作大腸憩室炎,常見症狀為右下腹痛(西方人則為左下腹痛)、發燒、噁心、嘔吐及排便情況改變(便秘或腹瀉)。但如果發炎嚴重已導致膿瘍、腸穿孔、腸阻塞、或廔管產生,病患可能會有腹部反彈壓痛、腹部肌肉緊繃及血壓低心跳快等休克現象。憩室炎的診斷靠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和血液生化檢查等,但有時很難和其他急性腹痛原因(如急性盲腸炎、感染性大腸炎、發炎性大腸炎、大腸癌、骨盆腔感染、卵巢扭轉、子宮外孕等)區分,臨床也常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幫助確診。在急性發炎期間,並不建議做大腸鏡檢查,以免增加腸穿孔機會,不過在症狀緩解的6至8週後,建議作完整大腸鏡檢查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高纖飲食、運動、減重等 可有效減少憩室炎發生症狀輕微的憩室炎患者可採取居家口服抗生素、流質飲食及症狀治療。若病患為老年人、無法進食、或免疫力較差,則建議住院注射抗生素和點滴補充水分營養。至於病情嚴重已經到膿瘍、穿孔、廔管、或敗血性休克的患者,則需要視情況進行引流或開刀處理。大腸憩室症患者要如何預防憩室炎產生呢?邱宏治醫師表示,根據目前最新的研究指出,高纖維飲食、適當運動、減重、戒菸、及避免服用止痛藥和類固醇都可有效減少憩室炎的發生機會,使患者與憩室和平共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