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閃過3徵兆? 疫情未達社區傳播
第19、20例無旅遊史個案 發生什麼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表示,第1例個案為中部60餘歲男性(第19例),有B型肝炎及糖尿病病史,無出國旅遊史,也非確診病例的已知密切接觸者。於1月27日出現咳嗽,2月3日因呼吸急促赴醫院就醫,診斷為肺炎。當日收治於負壓加護病房治療,在確診陽性後,卻很快於2月15日晚間因肺炎合併敗血症死亡,其檢體也再次確認陽性。
至於第2例為第1例的50餘歲男性家人(第20例),於15日進行採檢後確診,目前個案無症狀,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
這兩例個案怎麼被發現? 因日本、新加坡疫情主動出擊
至於這名無旅遊史的個案如何被找到?陳時中解釋,因為新加坡、日本出現無旅遊史染病等情況,因此提高警覺,開始回溯至1月31日,針對肺炎重症且流感陰性案例,進行武漢肺炎病毒檢驗。截至2月15日止,已全數檢驗完成113件檢體,只有第19例死亡患者是唯一檢驗陽性。
針對照護過第19例的醫護人員也採檢60位,都為陰性,守住醫院第一道防線,這些醫護人員都在醫院宿舍居家隔離。
另外,親密接觸者部分,第19例家1月27日曾與親戚吃飯,同住有兩位(一名確診),非同住10位(採檢中,一名陰性)。
從何處感染? 積極疫調中
陳時中提到,第 19例個案是白牌計程車司機,主要乘客都有中港澳旅遊史,已經清查通聯紀錄、健保就診資料、監視器,盡快掌握接觸史,揪出可能感染源,已鎖定3人,防止感染擴大。
台灣進入社區傳播了嗎? 陳時中提這4徵兆
陳時中強調,社區傳播定義是「在社區走動就有感染的風險」,且有4徵兆:
(1)確定病例無法找出感染來源(還在調查中,已鎖定3名中港澳的接觸者)。
(2)本地感染案例遠大於境外感染 (目前本土案例遠低於境外)。
(3)已經出現持續性、連續性傳播,一傳十,十傳百(台灣沒有)。
(4)廣泛群聚事件(台灣沒有)。
綜合上述,在社區走動就感染的風險仍然相當低,陳時中呼籲,目前戴口罩時間建議仍維持,但一定要勤洗手,勿恐慌。
預防社區傳播 指揮中心做了什麼?
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將加強社區監測,啟動三大方案:
(1)14天內有國外旅遊史(包含新加坡、泰國及日本及其他國家)或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接觸史,且醫師高度懷疑COVID-19感染之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個案。
(2)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現象者。
(3)「抗生素治療3日未好轉且無明確病因」、「群聚事件個案」或「醫護人員」的肺炎個案。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